大臣之風
作者: 高 風

文化走廊

更新於︰2014-06-09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張炳良腹笥淵博,曾為香港的民主奮鬥過。羈馬蕭蕭,維港咽咽,何苦去蹚班子渾水,自討苦吃。

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因高鐵工程延誤而請辭。飲茶時有朋友說話,張局長還算有點「大臣風度」。

這位高官請辭,或也談不上甚麼大臣風度吧?只是梁班子中庸官沆瀣,自狼英以降,皆賴死不走之肖小,而張炳良寥若晨星,算知恥識醜,畢竟曾是匯點前主席、民主黨前副主席,入了狼窩泥淖,仍透出些許荷花的殘香。

大臣風度一詞並非見諸帝王時代,卻是出於辛亥革命之後的吳稚暉之口。吳稚暉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民國的官員理應是人民的公僕,並不是帝王之臣子。事由國民政府根據蔡元培的建議,改革教育部,請蔡的學生蔣夢麟繼任蔡的大學院院長一職,遂引起一場風波。吳稚暉依老賣老,斥蔣夢麟無大臣之風,於是「大臣風度」一詞滿天飛,國民政府的高官要向有才幹的大臣如曾國藩、李鴻章學藝云云。

國民黨四位元老,一般是指蔡元培、張靜江、李石曾與吳稚暉。蔡元培幾乎是公認的完人,曾以滿清太史公而出任孫中山臨時大總統的教育總長。在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學生搞政治運動,給軍閥政府捉去,蔡元培出面,怒气沖沖問總統要人,故極受學生愛戴。張靜江是財閥,蔣介石出道前在上海搞交易所,得張很大幫忙。李石曾則因其父曾是滿清兩代帝師而沾光,響了名號。只有吳稚暉,是位有趣的傳奇人物,值得囉唆幾句,博君一粲。

吳稚暉是無錫人,文章寫得好,一手篆體更好得不得了。提起民國聞人蔡元培,常令人聯想到這位吳稚暉。其中尚有一小小因緣,是民國初那十多廿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最多書籍,影響力甚鉅。而書籍所署的發印人為三岫廬(王雲五) ,校閱者便是蔡元培、吳稚暉,校閱者即是目下所稱的總編輯、主編。二人都是受薪的,並非掛個名騙騙讀者。據說蔡元培在迎袁世凱赴南京,繼任民國大總統的專使一事,失敗後便去歐洲遊學,留學的費用即是商務的薪金、稿費。蔡在法國得了博士學位。而幾乎同時,吳稚暉全家則去了英國。

蔡、吳二位大家,二位國民黨元老,令人頗感興趣的不同處,有兩點很突出。一是蔡元培一直做官,留學回國後就出任北大校長,後又當中央研究院、監察院的院長之類;吳稚暉則自鳴清高,不屑做官,充其量做個國民黨的中監委。二是蔡元培玉樹臨風,儒雅倜儻;而吳稚暉不修邊幅,邋邋遢遢,十分草根。我幼時曾聽祖父輩講,吳稚暉住在上海時,吳早晨常去小攤上買大餅油條,夏天則買切開一片的西瓜,十分節儉。別講私家汽車,連三輪車,人力車也不捨得搭,出門都擠巴士、電車。他在英國時更精打細算,英人不吃豬內臟,他每每不花錢揀來大吃一餐,不亦樂乎。也可能如此這般,吳稚暉常為人看不起,尤其是自鳴清高的士大夫知識分子。

其實吳稚暉很豁達,外圓內方,毫不在乎俗情冷暖。早時,清末,他充任留日學生監督,這職位不大光彩,曾給章太炎臭罵;至三十年代初,蔣介石與馮正祥、閻錫山發生戰爭,他幫蔣介石說話,又遭馮煥章痛罵。章和馮的罵話中都有一句:「善補爾褲,勿令後穿。」文雅少少乃指「不要放屁」,更甚一些是做「龍陽君屁精」,很惡毒,但吳稚暉任罵由人,不反罵。

這當然說不上甚麼「大臣風度」。倒是吳稚暉很多時間在上海法租界,蝸居閣樓鬻字維生,最後一項讓人記得的公職,是蔣介石當選總統的授璽典禮,他出任授璽人,那是一九四八年吧。之後,大陸易幟前夕,吳稚暉東渡台灣,晚年未吃到共產黨的苦頭,聰明人來的。

像吳稚暉這樣的奇才,活著不一定為世人所崇所諒,死後不一定為後人所知所念,但偶爾為之一筆,一個民國文人便鮮活靈動於人前了。

張炳良腹笥淵博,曾為香港的民主奮鬥過。羈馬蕭蕭,維港咽咽,何苦去蹚梁班子渾水,自討苦吃。

二○一四年五月十六日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