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教師憶文革學生割下老師人頭當球踢
作者: 阿波羅新聞網

專題

更新於︰2017-06-12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編者按:我們發表過廣西文革人吃人事件,這位91歲教師的指證卻比吃人還嚴重!而且是發生在學校,事後輕輕處理了事。中共所謂保密,就是掩蓋他們的醜聞和罪惡。至今如此!這又是一例。

一位91歲老教師來信,痛憶文革三大慘聞和兩大問題:中學老師被學生割下人頭到球場當球踢,鄉鎮幹部被造反派凌遲處死並剝下人皮,地下黨員被打成右派文革中鬥死……

來信人叫蕭至剛,稱:今年步入九十一歲,曾為中共黨員,是重慶開縣的一位退休中學老師。1946年考入梁潄溟主辦的勉仁國學專科學校,中共建政前夕參加中共地下黨,後成為區幹部,但1957年打成右派;1962年「摘帽」後成為了開縣的中學教師,文革中再遭難,粉碎「四人幫」後才平反,1986年退休前在開縣教育局教研室分管全縣高中語文教學。

蕭至剛老師隨信附來了他的幾篇「憶苦思甜」文章,其中痛憶文革的三大慘聞,前所未聞:

其一,「中學老師被學生割下人頭到球場當球踢」發生於1967年的萬縣——1967年上學期,四川萬縣市萬縣第二中學,高中學生以姓楊姓王兩個學生把政治老師楊××活活打死。割下頭來丟入球場,當作球踢,看誰踢得最遠。後來為首的姓楊姓王兩個學生上山下鄉,下到開縣溫泉區清平鄉,……19705月,在開縣溫泉鎮公判這一案件,二人各判處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判後二人面帶笑容緩步走出會場。作者親眼看見判處經過。」

其二,「鄉鎮幹部被造反派凌遲處死並剝下人皮」——「這事是作者耳聞。敘述者是被害人的女兒余惠群。余惠群是我大女兒的同學,當時她們同在雲陽一個民辦高中讀書。1974年冬,……余惠群在我家玩了兩天,親口敘述了她父親慘遭殺害的悲慘事實:'我父親是雲陽人,先在文龍公社供銷社工作,後調雲陽鎮供銷社,任供銷社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公社分為兩派,兩派發生武鬥。1968年,爸爸一派被打敗了,我爸爸被抓住,他是頭頭之一。對立派說他罪大惡極,是現行反革命。把他五花大綁,綁在公社禮堂的柱頭上面。實施剮刑。先是橫著一刀從額頭割一大口,鮮血直流,再直著從兩邊太陽穴劃到下巴,然後用手把整個臉皮撕下。爸爸先是大聲慘叫,當臉皮撕下後,再也喊不出聲音,喉嚨咕咕地響,全身顫抖。這樣,將全身肉皮層層下剝,剝到胸,爸爸才氣絕身亡。'余惠群在訴說過程中,幾次中斷,泣不成聲。我們全家聽得毛骨悚然。」

其三,「地下黨員被打成右派文革中鬥死」——開縣人「祁七中是一個蒙受冤屈被折磨而死的中共地下黨員。他是我的老朋友,也是我參加地下黨的引路人與入黨介紹人。我與祁七中認識在194656月間,地點在重慶沙坪壩。」祁七中經常向蕭至剛講解中共的理想與毛澤東的著作,與蕭至剛一起做了許多迎接「解放」的地下工作。(1949年)「9月,祁七中告訴我,支部已討論通過了我的入黨申請,等有恰當時機,舉行入黨宣誓儀式。」

1952年,任開縣縣政府財務科出納的祁七中,因夫妻矛盾,在「三反」運動中被想離婚的妻子誣告貪污而開除黨籍入獄,多次申訴無果,兩年後出獄被作為地主分子處理回鄉。19664月,蕭至剛在偶然中遇到祁七中,祁七中說,這幾年他通過在野地挖掘餓死的無名屍體研究人體骨節,學會了接骨技術,以此為人接骨謀生,但現在大隊支部說地主分子不能行醫,讓他難以生存。幾個月後,這個1946年就開始迎接中共「解放」的地下黨員祁七中,在與餓殍為伴後,又在紅衛兵的鬥爭、遊街中淒慘死去。其至死不明白宣傳民主的中共為何是這樣殘酷對待自己的黨員?

蕭至剛老師說,有兩大問題總也想不通——

為何毛澤東總是言而無信?「1957年初,……他(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幫助共產黨整風,'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人民日報》將這幾句話用特大號字刊登在頭版頭條。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各級黨委反復宣傳,反復號召全國人民向共產黨提意見,幫助共產黨整風,而且信誓旦旦,共產黨最講誠信,說話算數絕不打擊報復。可是,萬萬料不到,這是人民景仰的人民領袖的一個陽謀!」結果,「我參加過開縣縣誌編寫。……1957年反右運動開始至1976年粉碎四人幫為止,為時19年,……平均每年冤假錯案597件。……這恐怕是中國有史以來的幾千年亙古少有,在全世界是舉世無雙的。」為何中共至今不總結毛澤東言而無信的慘痛教訓?此其一。

為何毛澤東要比歷代封建王朝還愛搞株連?「因我是右派,文化大革命又成黑幫,我的女兒就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進不了公辦初中、高中,只能到異地進一所民辦學校。……'株連罪'本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想不到在'解放'後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又盛行起來!」共產黨為何一再喜愛搞封建株連?

誰能回答蕭至剛這個91歲老教師的「天問」?

 

 

轉載阿波羅新聞網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