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僅存的粵劇絕唱
水橫舟

 

● 著名粵劇作家唐滌生的經典作品《帝女花》是歷史悲劇,也是當代中國粵劇界面臨政權更替,文革浩劫,國破家亡的現實悲情的寫照。


● 著名粵劇作家、才子唐滌生。


● 唐滌生經典作品《帝女花》。

已成為戰後香港人集體回憶的粵劇戲寶《帝女花》,最近由任、白愛徒龍劍笙、梅雪詩再度重新包裝演出,依然大收旺場,好評如潮,可見感人的作品歷久常青,經得起時代考驗。

唐滌生《帝女花》的中國悲情

此劇的內容並非一般的才子佳人橋段,而是把愛情昇華至家國情懷。故事講述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為長女長平公主招了周世顯為駙馬,冊封之日適逢李自成率兵攻入紫禁城,崇禎為了保存貞節,將皇室列女賜死,唯長平只受重傷。未幾,滿清入主中國,在庵堂避世的長平重遇世顯,清帝此時施展懷柔手段,招安長平和世顯回宮,以收買人心。二人假裝順從,謁見清帝時要求先安葬先王崇禎,及釋放被囚的先朝太子,才肯在宮中舉行婚禮,清帝當時見他們已置身宮廷,插翼難飛,竟突然推翻承諾,二人於是在宮殿上唱和哭啼,呼籲文武百官莫戀新朝棄舊朝,清帝為免影響大業,遂答允所求。但長平與世顯不慕新朝富貴,在花燭之夜一起服毒自殺,殉情殉國。

自清以來,長平公主的遭遇在民間都有不同版本,但只有劇作家唐滌生先生筆下的《帝女花》才有如斯淒美悲壯的結局。劇中的公主駙馬有勇有謀,有情有義,即使死也要有所作為,也要保存尊嚴。於一九五七年面世的《帝女花》,一直讓人感到充滿政治寓意,映照出唐滌生創作此劇時所面對的中國悲情,那一年,中共大搞反右運動,幾十萬知識分子受到衝擊,深情聰慧的唐滌生,豈會無動於衷。而他和任白仙鳳鳴劇團事業冒升的五十年代,正是國民黨敗走台灣,共產中國展開招安攻勢的時期,有人南下香港避亂求存,亦有人仰慕新中國的誕生北上投懷送抱,單是唐滌生所處的粵劇界,北上的著名伶人就有馬師曾、紅線女、羅品超、羅家寶、文覺非、盧啟光,以及《帝女花》首演時的女主角白雪仙的父親白駒榮。

粵劇名伶在共產政權的惡運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已有「小生王」之稱的白駒榮,嗓音清越明亮,行腔婉轉圓潤,吞吐跌宕自然流暢,尾音拖腔,一氣呵成,迴腸悅耳,經過不斷的磨煉,他發展了「二黃」的腔調和板式,使唱腔更富特色,自成流派,四十年代初因患上眼病,終至失明,被迫離開舞臺,生活艱苦。中共建國後,他成為被招攬的對象,五三年起擔任廣州粵劇工作團團長,兩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粵劇界首位公開宣佈入黨的藝人,自此他便與女兒白雪仙各在人生舞台上經歷不一樣的際遇。

北上伶人在五十年代與共產政權渡過一段蜜月期後,惡運逐漸迫近。六十年代初,古裝戲已經基本停演,觀眾只能看到《山鄉風雲》這類革命戲,藝人也要頻頻下鄉參與勞動。文化大革命驟至,全國陷於大亂局,粵劇界也不能幸免於難。「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統統被打倒,傳統文化藝術一概定為「封、資、修」貨色,名伶老倌被剃陰陽頭批鬥,掛牌遊街,廣東粵劇院癱瘓,大批粵劇演員都下放到英德茶場勞動改造。

入了黨的白駒榮雖然歷任廣東省劇協主席、戲改會副主任、廣東粵劇院藝術總指導、廣東粵劇學校校長等要職,年紀老邁兼雙目失明,但依然受到暴力對待,令他一度企圖自殺,其後他在四人幫下台前兩年病故,終年八十二歲。

當時自殺獲救的,還有著名武生靚少佳,他是紅線女的舅父,因為演過《十奏嚴嵩》,被指是跟《海瑞罷官》「南北呼應」,他不但在劇院被批鬥,到了英德茶場幹校仍受盡折磨與凌辱,文革後他性情大變,並喪失了嗓子與表演能力,於一九八二年病逝。

另一位以演武松聞名的武生盧啟光,在文革爆發前已對中共諸多不滿,多次偷渡來香港都不成功,結果他以「組織偷渡集團、反對現代戲」入罪,判刑二十年,被押往青海,幾經周折,十四年後才獲得平反,一九七九年重返廣州生活,但已是家破人亡,本來跟他在劇團工作的妻子和長子已先後辭世,當年好友北派名師王玉奎也離開人間。

著名正印花旦譚玉真,在文革中原非首當其衝,沒有被捉出來批鬥,但當紅衛兵喝問:誰是團長?譚玉真竟挺身而出,一力承擔,頂撞紅衛兵小將,結果遭到殘酷鬥爭,她不堪凌辱,於六九年在幹校上吊自殺身亡,終年五十歲。

文革導致粵劇斷層香港僅存餘脈

而最為人熟悉亦最富爭議的名伶紅線女,在文革初期被稱為黑線女,同樣遭到批鬥勞改,但不少人指她懂得緊跟政治風向,很快便投靠江青,依從她的指示牽頭大搞樣板戲,而且七十年代初重返劇團時態度囂張,不可一世,引起很多粵劇同行非議,在四人幫下台後,當時被民眾謔稱為江青契女的紅線女遭隔離審查,幾年後才獲准復出。但廣東粵劇經此浩劫,人才風流雲散,資深老倌死的死,殘的殘,在紅旗下裁培的的新一代粵劇接班人如林小群、白超鴻、鄭培英、白雪仙妹妹白雪紅等,為怕再度遭殃,亦陸續移民香港或外國。紅線女長女紅虹也在一九八四年趁來香港演出時脫團外逃,經新加坡往台灣尋找新生,她近年專注從事福音傳道工作,在講道時亦經常提及在大陸時的辛酸遭遇。

前幾年在香港舉行的一個有關粵劇前景的座談會,一些圈中人便慨嘆文革浩劫導致廣東粵劇的承傳嚴重斷層。那時期廣東粵劇學校根本無粵劇可學,教戲劇的老師全是外行,學身段由體育老師教隊列操、教翻筋斗,學生練聲則由美聲歌唱家傳授西洋唱腔,把粵劇弄得非驢非馬。而文革對香港粵劇界亦帶來不少衝擊,因為文革在香港引發的六七年暴動,令社會動盪不安,很多劇團都停止演出,一路下來,轉業的轉業,退休的退休,因而流失了大批骨幹人才。

該慶幸大陸南方尚有香港這片彈丸之地,還有唐滌生和大批粵劇藝人當年決定留港發展,令粵劇這門傳統藝術得以保留下來,讓後世欣賞到奼紫嫣紅開遍的精彩演出。唐滌生完成《帝女花》後兩年便逝世,外人無法得知他當年創作此劇時的心路歷程,他也沒有看到廣東粵劇備受摧殘的悲涼光景,唐滌生在離世前幾年的努力,仿如親身演繹了《帝女花》的精神:即使臨死也要有所作為,他的遺作如《紫釵記》、《再世紅梅記》、《西樓錯夢》、《蝶影紅梅記》等,均是劇壇的經典戲寶,《帝女花》壓軸戲《香夭》及主題曲「落花滿天蔽月光 ...... 」更成為半世紀以來最深入香港民心的淒美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