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嚴統治的前後景觀
唐 龍

 

● 台灣解除戒嚴整整二十年,結束政治高壓,開啟憲政民主。政黨、社團、媒體都數十倍地增長,國民所得也達到萬元美元以上,創造了政治經濟雙奇蹟。


● 7月14日解嚴20周年,民進黨到重返龍山寺,模擬該黨1986年5月19日反戒嚴集會。

七月十四日,台灣紀念一個特別的日子「解嚴二十週年」。一九八七年的七月十四日,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會宣布「解除戒嚴」,七月十五日正式對外發表,結束了台灣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時期。

  戒嚴時期,台灣社會籠罩在統治者無限且不可挑戰的權威當中。解嚴之後,開放黨禁、報禁,台灣社會空前轉變,民主與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人民力量逐漸茁壯。台灣跨出民主憲政改革的步伐,也為日後的發展與進步奠定基礎。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遷台前,面對內戰潰敗的嚴峻形勢,為加強政治控制,當時的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宣告自同年五月二十日起全台戒嚴。政治有黨禁、社會有報禁、學校有髮禁、電視只能看三台、有禁歌與禁書,人民基本權利在戒嚴時期,處處受限,層層枷鎖。

戒嚴時代社會彌漫恐怖氣氛

  高中時期曾因將製作的花車取名「介石號」被調查,之後被列入黑名單的前勞委會主委李應元說:「那是一個有頭髮不能留、有書不能看、有歌不能唱的年代」。台聯主席黃昆輝也回憶,國際戲院負責人因播放《我倆沒有明天》影片,被叫去問話,社會瀰漫恐怖氣氛。

  在那個充滿禁忌的年代,凡中國的、台獨、批評當局的出版物都被列禁書,總統陳水扁當年所寫的《黨外之路》被禁、瓊瑤小說《窗外》、郭良蕙的《心鎖》、李敖《傳統下的獨白》也都在警總查禁之列。

  掀開塵封的回憶,反攻大陸是戒嚴時期最神聖不可動搖的任務,流行歌曲都被綑綁。像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歐陽菲菲的〈熱情的沙漠〉,在戒嚴的年代都曾列為禁歌,而且被禁的原因千奇百怪。

  譽為「軍中情人」、「愛國藝人」的鄧麗君,她的〈何日君再來〉被禁的原因,在強調愛黨愛國的年代,被官方認為〈何日君再來〉的「君」字,影射共產黨的軍隊,所以禁唱、禁播。〈我的熱情,好像一把火〉,招牌的一聲「啊!」,動感藝人歐陽菲菲把「熱情沙漠」唱得狂野,卻因為詞曲太曖昧也被禁播。 「盈淚歌后」姚蘇蓉一九六八年演唱電影主題曲「今天不回家」,紅透大街小巷,但因為「歌詞頹喪,影響民心士氣」也被禁。

 〈給我一個吻〉是藝人杜德偉母親歌后張露在一九五○年代唱紅的歌曲,但歌詞「給我一個吻,可以不可以 ...... 」挑戰保守的戒嚴時期,被視為輕挑,「意境誨淫,妨害善良風俗」,所以也被禁。

  大家耳熟能詳的台灣歌謠像〈補破網〉、〈舊情綿綿〉等歌曲,在戒嚴年代,通通都是禁歌;當時有很多台語歌曲被貼上「不健康」、「煽動軍人士氣」的標籤,太悲情的不行、太歡樂的也遭殃。

  戒嚴時期,政治瀰漫「白色恐怖」氣氛,在野人士的政治活動空間有限,雖然雷震發行自由中國雜誌,提倡民主人權,甚至籌組反對黨「中國民主黨」,轟動一時,但雷震最後被控涉入匪諜案被捕入獄,這股推動民主人權力量逐漸消退。一九六○年代,郭雨新、郭國基等在野人士投身民主運動,但只是個別行動,沒有形成集體力量,一直到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反 對勢力集結,發生中壢事件,許信良脫離國民黨當選桃園縣長,黨外社團慢慢成形,黨外雜誌也出現,黨外勢力蓬勃發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八日民進黨宣佈成立。

民進黨成立,蔣經國決定解嚴

  民進黨的成立,再加上民主洪流無法抵擋,一九八六年十月七日,蔣經國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葛蘭姆訪問,透露將解除戒嚴,隔年七月十五日,政府宣布解嚴,之後開放大陸探親,開放報禁、黨禁,社會運動、街頭抗爭風起雲湧。

  蔣經國在解嚴後的一九八八年去世,兩蔣時代結束,由李登輝接任總統,展開台灣民主化工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解嚴之後,社會壓抑已久的力量迸發,一九八八年的五二○農運,上千位農民上街示威爭取權利,與警察爆發大規模流血衝突;一九八九年上萬名「無殼蝸牛」的市井小民,露宿台北地價最貴的忠孝東路,抗議房價飆漲;一九八九年鄭南榕為爭取言論自由自焚。政治的解嚴,為社會帶來空前轉變,新聞局說,解嚴後曾創下一年高達二千餘次街頭行動的紀錄。

  解嚴為台灣民主憲政揭開序幕,一九九一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修正刑法一百條、撤銷台灣警備總司令部等,緊接著國民大會與立法院全面改選,一九九一年總統直選,台灣政治從權威轉為民主,二○○○年政黨輪替。民主力量日漸茁壯,改變台灣的走向,造就民主奇蹟。

  解嚴後這二十年來,台灣社會整體逐步展現活力和朝氣。依據台灣行政院主計處與新聞局統計資料顯示,二十年來政黨從三個增至一百二十四個,社團從七百四十二個增為七千一百五十個;報社由三十一家增至二千三百二十五家,雜誌社達五千一百七十八家,台灣報章雜誌發行密度更高居世界之冠。

  一九八七年台灣政府宣布解嚴,黨禁與報禁解除,廣電媒體也因解嚴進入戰國時代。 一九九三年開放電台申請,如今電台達一百七十八家。二○○一年六十四家有線電視開播,目前達一百二十四家,中廣和「老三台」 ( 台視、中視、華視 ) 優勢不再,無法再壟斷廣電資源。立案出版社解嚴三千家,因文化審檢制走入歷史,迄今增為九千三百八十八家。

  言論自由禁錮解除受國際肯定,台灣新聞自由度排名竄升。據美國自由之家公布的新聞自由度評比,二○○四年台灣排四十九名,前年四十四名,去年三十五名。中國大陸居後段班一百七十名,又被評為迫害人權國家。反觀台灣,自陳水扁就職總統宣示「人權立國」,美國國務院與國際特赦組織等發表年度人權報告,對台灣高度肯定。去年各國總體自由度排名台灣居三十五與日本並列,今年五月間全球和平指數排名,在一百二十一國中台灣為第三十六名。

國民所得從三千升到一萬七千美元

  政治自由化帶動經濟自由化。因管制外匯與僑外資來台法令解嚴後鬆綁,行政院經建會統計,一九八○年代台灣對外投資僅十四億美元,僑外資來台不及三十億美元,如今台灣對外投資達一百一十九億美元,僑外資來台逾一百三十九億美元。

  資金流限制解除,台商佈局全球。年營業額近新台幣二兆元的鴻海企業,二十年前資本額僅三億元,但包括鴻海在內的台灣千大企業,去年總營收破十六兆元,海外雇工總人數逾一百九十萬。台灣經濟規模高居世界第二十二。

  經濟蓬勃發展,國民平均所得也大躍進。一九八七年僅三千一百四十四美元,去年達一萬六千九百零七美元。生產總額指標|台灣生產毛額 ( GDP ) 解嚴前七百六十九億美元,去年達三千五百五十六億美元,象徵二十年間台灣人創造的勞務價值成長四點五倍。

  經濟富裕,台灣民眾開始懂得追求品味生活。解嚴後出國觀光須先申請的制度廢除,二十年前台灣出國旅客僅四十八萬人次,去年已破八百萬人次。民眾出國眼界大開,國民素質向上提升。

  解嚴後台灣民間活力盡情釋放,社會趕上現代化腳步,但生活壓力與痛苦指數同步飆高,衛生署統計,二十年間台灣自殺率從每十萬人中有十一點六人攀升至十六點五人。其他如高學歷伴隨高失業率等社會問題,也陸續浮現。

  這一連串的數據顯示,台灣人因解嚴締造舉世矚目的政治與經濟奇蹟。

風雨中成長,完成民主轉型

  走過風雨,解嚴後的台灣民主如同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孩逐漸成長、茁壯,但也開始面臨新的挑戰。雖然久藏民間的政治力、社會力在解嚴後逐漸釋放,但社會多元與亂象只有一線之隔,如何發展,令人憂喜參半。

  台灣解嚴二十年,走過訴諸民意的民主轉型階段,但好不容易達成的「政黨輪替」,朝野卻因族群、國家定位爭執不休。台灣學術界憂心民主亂象吞噬民主品質,期盼未來不管誰當總統,都應該解決國家定位問題,建立向心式競爭,促成台灣民主鞏固與「政黨互動憲政化」。

  近年台灣政治爭議不斷,國會因「政治口水」、非理性對抗而癱瘓,也讓民主付出慘痛代價。被視為「理論大師」的前立委林濁水一語道破解嚴後的政局困境:「台灣實踐了主權在民,但主權的運作卻大有問題」。台大政治系教授楊永明更認為,「台灣可說沒有真正解嚴」。

  後解嚴時代的島內爭議,不少是因族群爭議而來,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黃秀端認為,族群是中立概念,不應該被污名化。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甫昌分析,外省、本省族群都自認是「弱勢」,相互把既定的國族意識型態套用在對方身上,是台灣社會在族群問題上無法融合溝通主因。

  特別令人憂心的是,言論市場受到政治掛帥影響,雖然學者、意見領袖、媒體百花齊放,但當初所堅持反抗威權的理想性和多元化卻不見了,只剩市場掛帥、各為其主的「一言堂」聲音。台大歷史系教授李永熾直言,台灣雖無戒嚴之名,但不論是非的意識形態作祟,造就了另一種戒嚴心態。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劉正山分析,媒體市場自由化,電視台與報社卻政治立場鮮明,朝向依附政黨對立發展的態勢。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所長胡幼偉也指出,台灣社會資訊與新聞量多了,品質卻低落;媒體充斥八卦消息、假新聞、色彩鮮明的意見,激化社會對立。

  台灣解嚴二十年,下一個二十年,台灣何去何從?研究台灣政治發展的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助理教授陳朝建認為,受到政府體制、統獨光譜及政黨分合等影響,台灣必將朝兩黨制發展,第三勢力空間不大,因此,政黨輪替是常態,不論誰當總統,都應該建立「向心式競爭」,促成台灣民主鞏固,全力推動「政黨互動憲政化」。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乃德也認為應致力民主「體制化」,深化民主教育與文化內涵,培養民主品質,才能真正解開人民的「內心戒嚴」,享受真正自由、民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