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魅力的勝利
金 鐘

● 藍營大勝,綠營大敗的最重要原因,是馬英九個人魅力的超強勢,而不是扁執政的敗績。清算綠色八年執政的口號,是政黨惡鬥的延續。


馬英九:國民黨成功培養的接班人。

  參觀台灣民選總統,一九九六年以來,本刊每次都沒有缺席過,這次三月大選,我隨香港新聞團前往觀選,來回四天。這次大選格外引人注目(據說香港組團前往者不下數百人),原因涉及是不是要改朝換代?香港人熟悉的「小馬哥」會不會當總統?鑒於○四年大選的意外和爭議,這次同行者很少有人談到誰勝誰輸。選前的消息也實在令人眼花繚亂。

馬英九大贏二百多萬票眾人意外

  二十日夜,我們出席高雄謝長廷的造勢大會,雖然和過去台灣多次大選的場面一樣人山人海,舞旗鳴號,但置身其間,仍感到氣勢逼人。尤其是女主持管碧玲那悲愴的呼喚:我們輸掉了立委選舉,我們不能再輸!我們不能再輸!拜託!拜託!拜託!幾乎聲淚俱下,台上南部各縣民進黨要員一排地九十度鞠躬,久久不願起身,我看見台下有人在抹淚。一片「逆轉勝!」的怒吼中,謝長廷最後出場講話,掀起高潮。

  帶著高雄之夜的悲情印象,二十一日我們乘高鐵來到台北。放眼一看,完全沒有過去幾次大選滿街旗幟的景象。打聽選情,眾說不一,說雙方比較接近的為多。中間的說法是,馬英九贏是「正常」,「大約五十萬票吧!」連地下睹盤也睹馬贏在五十萬票以下。

  待我做完陸委會主委陳明通的訪問,跳上計程車,電台已報導馬英九領先七十萬票。不到二小時,大局已定。接下來電視、電台、街頭巷尾,都在談論:馬英九為甚麼贏這麼多:二百二十萬票?真是眼鏡跌滿街。當天中時、聯合兩大報發了一條重要的內幕報導,說馬營估計可贏五十萬票,爭取大贏一百萬票。然而票開出來竟超過大贏的一倍。台獨活動家金美齡選後告別台北時,對記者說,她真沒想到會輸得那麼慘!謝長廷也直認沒想到輸那麼多!問幾個計程車司機,也是同樣的反應。
追尋最近三次總統大選的軌跡

  究竟原因何在?這要從二千年來三次大選中藍綠兩派結構性演變加以觀察。如表可見:

  一、三次投票人總數,一二五六萬、一二九一萬、一三二二萬。呈有序增長,每次增加三十多萬票。

  二、二○○○年,國民黨(連戰 加宋楚瑜 )與民進黨的得票率約為六比四。

  三、二○○四年,雙方得票率只差零點二,不足三萬票。相比二○○○年板塊大移動,綠營大增一百五十萬票,藍營跌一百一十萬票。

  四、○八年總統與立委選舉的藍綠得票率之比很近似,約為五十八比四十二。比之二○○○年,藍營沒有增長,綠營成長近五十萬票。但比之二○○四年,又出現板塊回移,藍營增加一百二十萬票,綠營跌一百萬票。

  由此,可以看出雙方基本盤(穩固的票源),國民黨可取○四年數,約六百四十萬票,民進黨可取○八年五百四十萬票,二者相差一百萬票,約為五四比四六,即正常情況下雙方得票率相差八個百分點。和一般估計「五五比四五」相近。顯示這次大選,民進黨仍穩住了基本盤。需要解釋的是○四年和○八年為何出現政治板塊的大移動?

  對○四年大選的研究,因為「兩顆子彈」轉移了焦點,但專家們仍有看法。前國民黨「中組部長」、馬英九密友關中的一份研究報告,值得留意,他分析過○四年民進黨得勝的各種原因,看重的是公投和選戰策略,而對三一九槍擊案的影響不屑一提。因為案發前的各方面民調,都顯示雙方的支持度已在一個百分點之內。
零四年大選政治板塊大移動

  資料也顯示:二○○○至二○○四年,民進黨執政的成績單並不比第二輪○四至○八年好多少,能夠連任成功,主要是競選策略之公投、制憲等政治性議題有效地壓住連宋的三通和經濟議題,尤其是選前「二二八手護台灣」的創意造勢,拉出從北到南三百公里的人龍向中共武力威脅嗆聲,二百萬人參加,李登輝與扁合作,捍衛主權獨立,大大拉抬了選情。最後三一九槍擊案發生,連宋的過度反應,終於造成民進黨選票增加百分之十而險勝。

  那麼,今年的選民板塊反向移動,是怎樣造成的呢?可以見到的因素是,一個團結的國民黨對抗一個分裂的民進黨,謝長廷、陳水扁、呂秀蓮、李登輝、蘇貞昌,這些綠營大佬之間都存在大大小小的不協調,從而削弱了戰鬥力。意識形態議題,從一中巿場到西藏事件,從公投到綠卡風波,都沒有發揮預期助選功效,反映中國崛起的大氣候影響,而藍營在經濟和貪腐議題上維持了強大攻擊力......這些原因眾所周知,也符合可以贏幾十萬票的估計。但還不足以解釋馬英九何以高票當選。

馬英九個人魅力是決定因素

  我認為,這次藍營大勝的最重要原因是馬英九的參選,甚至可以說是馬英九個人的勝利,不是國民黨的勝利。馬的競選條件太強勢,不僅民進黨內無敵手,藍營中也是鶴立雞群,無人可以替代。包括他的人格、學養乃至美男子的魅力。如果不是國民黨保守的倫理限制,至遲○四年馬英九出選總統,也必勝無疑。

  馬英九和陳水扁是同一個世代的人(只差一歲),他們的政治履歷,誠然絕不相同。他屬於沿著蔣經國路線成長的黨國精英,如果說國民黨體制在親西方和反共背景上還有人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那麼,馬英九無疑是一個典範。至少他還沒有像連宋那樣墮落成媚共的官僚。因此,你可以「綠卡」批評他的忠誠度比不上本土派人物,但要給他扣上「賣台」的帽子,是不能取信於人的。上次總統大選,連宋曾有跪吻土地一幕,民調不升反而跌至低谷,果然敗選後,○五年中共反分裂法出台,他們馬上就上京朝聖去了。

  李登輝推崇馬英九的正直,可以上次大選對待三一九槍擊案的態度為證。案發當日深夜連戰召集核心幕僚秘密開會,與會者連、宋、丁守中、陳文茜、馬英九。馬遲到。會議決定咬死阿扁「自編自演」,發動倒扁運動,以圖推翻選舉結果。惟馬不同意此等策略,聲言我回去做我的巿長。顯示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君子之風。此事有案可查。

  說來好笑,一個人才輩出的百年大黨,面對本土勢力的崛起,竟然滿朝文武,莫之能禦。一九九八年的台北巿長選舉,在陳水扁強逐連任之下,國民黨七斟八酌竟無人出頭參選,當時已下野準備在政大任教五年的馬英九,對徵召說了兩百次NO,最後決定出馬,為黨與扁一爭,成功當選。成為國民黨唯一擊敗阿扁的人,從此踏上高層政治不歸路。須知,當時扁巿長施政的滿意度高達七成,仍敗於馬。十年後之謝長廷更不是對手,大敗乃是其來有自。

  兩軍相爭,戰敗者未必因其失誤,敵強我弱而必敗是常規。這次馬大勝,謝慘敗,大體如此。可是,藍營文宣卻借二百萬票之勝,將對方貶得一無是處,漆黑一團,並稱是對「扁八年執政的總清算」。這種你死我活的思路,是否還是兩黨惡鬥的餘緒?十分明顯,國民黨若非馬英九出馬,誰能致勝?且贏這麼多?一位台北資深記者朋友同意我的看法,他認為藍營大勝,馬的個人魅力佔六成五,扁的政績失敗只佔三成五。《自由時報》更有分析,認為馬英九穩拿六成五以上女性票,是他高票當選的最重要因素。這種偶像崇拜確是所有競選中無法否認的現象。馬的這個優勢在台灣政壇可謂所向無敵,是國民黨的無價之寶。


● 馬英九擁有眾多的女性支持者,這張拉票照片可為證明。(自由時報)

「媒體出政權」的角色

  政論家林濁水在親藍《聯合報》的選後座談會上說:「外界有個很大誤會,認為民進黨把經濟搞壞了。台灣這幾年經濟成長低是事實,那是蕭萬長擔任行政院長時代,以過度實務的經濟政策包裝泡沫化的經濟,造成更大的淘空。民進黨用一兆五千億來填這個洞,本來是蕭萬長理單變成民進黨埋單,讓政府財政困窘。」(三月二十三日)

  外界何以有這麼大的誤會?這關係到另一話題:台灣媒體的角色。

  據台灣《蘋果日報》報導,綠營人士認為這場大選「新聞報導都偏藍營,民進黨不是輸給人民,而是輸給了媒體。」在上述《聯合報》座談會上,學者黃秀端說:「馬英九被塑造成完美的形象」,「像特別費問題,如果是別人的話,大概就完蛋了。過去他在台北巿執政,問題也滿多的。其他政治人物犯了同樣的問題會被嚴厲批判,但他都會被輕輕放過。」

  媒體監督政府,尊重不同意見,都是天經地義。台灣的電視政論節目之多,名嘴影響之大,絕對居世界之冠,台灣政爭早有「媒體出政權」之說。馬英九是「媒體寵兒」也是千真萬確的。媒體的問題,本專題有兩位資深媒體人的文章已作評述。我的感覺是,這是民進黨執政八年最無奈的一環。有人告訴我,民進黨「朝小野大」,實際上並未掌握全國政權,許多部門幹部都是藍營人士佔大多數,在媒體上更是動輒得咎,處處挨打。○四年大選,從槍擊案起,藍營及其媒體鎖定陳水扁,打蛇打頭,沒有一天放過他,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這雖然是綠色觀點,但事實上,這些年台灣的種種內政外交問題,肇因複雜,也不能一古腦歸咎於扁。即使若制憲正名等高敏感問題上,也並非他一人獨裁而定。在國家主權認知上,起碼他也是一個代表數百萬選民的民選總統。可是,最近有些媒體對於民進黨的大敗,有如推翻一名暴君式的狂熱,令人費解。看到有幾位名嘴討扁時的惡相,不禁想起今年一月在美國電視上第一次看到布殊總統在國 會發表國情咨文的全過程。早已陷入國內和全球反戰怒潮的這位總統,在國會受到的尊敬,出乎我的想像。我想,那不是對布殊個人的禮拜,而是對憲法、對國家尊嚴的維護。這才是民主制度真正的成熟。

  嗚呼,台灣已被偉大中國打壓欺凌到如此地步,還侈談甚麼尊嚴?馬英九訪美,也只能在就任前以私人身份實現,當了總統,反而矮了一截。他一樣擺脫不了台灣悲情的宿命。

台灣本土化運動的一次大逆轉

  最後,我想重申一個意見,尊重台灣的本土化價值。蔣經國晚年除了開放黨禁、報禁外,推動本土化,是一項富有遠見的決策。這項決策和李登輝到陳水扁的二十年執政密切相關。馬英九的當選,藍綠媒體對此有不同的銓釋:

  《聯合報》說「綠營政治實力大幅萎縮,直逼戒嚴時代,這廿年來風起雲湧的本土運動成果,一夕間化為烏有。」

  《自由時報》社論說:「這個曾經以威權手段統治台灣逾半世紀的政黨,如今透過民主方式,重新獲得多數選民支持,外來政權已取得正當性與合法性。」

  可見,這次政黨輪替,是台灣本土化的一次重大逆轉,但不是「化為烏有」(別忘了民進黨還有五百多萬票的支持,而本土人口更居多數)。以馬英九的優勢預料,國民黨未來連續執政兩屆八年的可能性極大,是否堅守蔣經國發動的本土化路線?怎樣處理好和本土派的關係?應該是對未來馬政府一個嚴肅的挑戰。

  敗選的民進黨,相信也不會如悲觀派所言,「輸了重上井岡山」。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必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我們對這個崛起不過十多年的弱勢政黨,能夠在民主競爭中當選執政兩屆,深懷敬意。台灣民主化二十年,民進黨是鬥士,承繼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光榮,挑戰千年王朝,他們的理想與挫敗,都是對未來民主中國的珍貴借鑒。

 

馬英九年表

1950年 7月13日出生於香港九龍廣華醫院。祖籍湖南湘潭縣(亦作湖南衡山)父馬鶴凌,曾任國民黨考紀會副主委。馬英九是獨子,姐妹四人。

1951年 隨父母定居台北。

1968年 加入國民黨。

1972年 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服兵役,任職海軍後勤司令部。

1973年 考取中山獎學金,赴美留學。

1976年 獲紐約大學法學碩士(導師熊玠)。與周美青結婚。婚後育有二女:馬唯中、馬元中。

1977年 取得美國綠卡。

1981年 獲哈佛大學法學系博士(導師孔傑榮),哈佛課餘兼任反共反獨刊物《波士頓通訊》主編。

1981年 回到台灣。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蔣經國總統英文秘書,至1988年。

1984年 任國民黨中央黨部副秘書長。

1988年 任行政院研考會主委兼大陸委員會工作會報執行秘書。

1990年 任國家統一委員會研究員。

1991年 任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當選國民黨國大代表。

1993年 任連戰內閣法務部長,嚴辦地方黑金案,至1996年6月。

1996年 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1997年 發表辭官退隱聲明,表示專心教育,不再涉足政事,不參選台北市長。

1998年 任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1998年12月至2006年12月先後以51.1%及 64.1%得票率擊敗陳水扁、李應元,競選、連任台北市長。

2005年 7月擊敗王金平,任國民黨主席。

2006年 6月紅衫軍倒扁風潮,被指猶豫不決,聲望下跌。

2007年 2月因台北市長任內首長特別費使用涉嫌貪污侵佔,遭檢調機構起訴,同日宣佈參選總統,辭國民黨主席職。8月台北法院一審判決無罪。12月二審宣判無罪。

2008年 3月以58.4%得票率,擊敗民進黨謝長廷,當選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

(摘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