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中的媒體亂象
盧世祥

● 台灣歷經四次直選總統,民主深化,但媒體沒有進步,大肆介入政爭,黨同伐異,錯假新聞,誤導大眾也損及選舉的公正。

  二○○八年總統選舉,台灣民主繼續深化。自一九九六年總統由公民直接選舉以來,這是第二度政黨輪替,中國國民黨捲土重來,取得執政權。特別是當年在英屬香港出生的馬英九,於激烈選戰中當選總統,凸顯台灣的民主包容,較諸同為移民社會的美國,尤有過之。在此同時,落敗的民進黨主席謝長廷,選民公意一經確定,既向勝選者恭賀,也以感性與理性的演說,安撫極度失望的支持者。如此風度,與四年前總統敗選的連戰相比,實有天攘之別;當年選後連續一週於總統府前廣場的聚眾抗議,曾引起社會不安,當事人輸了選舉,也失去格調。

媒體不公,黨同伐異日益嚴重

  不過,歷經四次總統直選,政黨輪替與落選者服輸逐漸成為常態之際,台灣於民主深化的同時,並非各方俱進。國民黨的龐大黨產是其一。民進黨執政八年,在為公眾追討國民黨早年豪奪巧取的不義之財鮮少績效,國民黨坐擁黨產,錢多好辦事,導致這次總統大選成為資力懸殊的不公平競爭,也是台灣民主進步之瘤。更明顯而令人關切的,新聞媒體不公正,甚至以「第四權」或「無冕王」的自封角色介入政治,黨同伐異,近年日益明顯,這次選舉尤其嚴重。前來觀察總統選戰的中國民主人士王丹,選前十天即指台灣媒體的嚴重偏頗,「只能使人們變得有資訊沒有知識,有表現沒有真實,有情緒沒有理念」。

  就本質來說,總統大選是國家民意的總體表達。大選要選對人,進而對台灣整體產生有利的結果,實取決於公民在耳聰目明的情況,做出理性抉擇。新聞媒體提供準確而公平的資訊,服務公眾,因而是包括大選投票在內,民主社會公眾做明智判斷所不可或缺的要素。

然而,台灣的新聞媒體近年表現,正好與此背道而馳。


● 台灣電視文化開放,多元。這個節目被觀眾叫做「色誘馬市長的壞女人」。

媒體未正義轉型成為社會亂源

  今年剛好是台灣新聞媒體解禁二十年。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蔣經國政府解除長期對報紙設置的限制,一九九○年代初期繼之以廣播與電視的開放,威權政府對媒體的長年桎梏逐步解除。二十年來,台灣媒體的變化一言以蔽之:沒有正義的轉型,只是變型,變得更惡形惡狀。如今,根據國際機構「無疆界記者組織」與「自由之家」評比,台灣的新聞自由程度在亞洲已超過日本,位居第一;惟以自律及專業倫理見棄,記者的職業尊嚴榮譽不升反降,媒體被指為社會亂源。調查顯示,台灣大眾傳媒只得到百分之一公眾信任。若論台灣媒體的角色的變化,美國《洛杉磯時報》曾貼切形容:從以往威權時代的哈巴狗,變成今日民主時代的瘋狗,沒有能力處理真相。

  媒體欠缺處理真相的能力,這次總統大選在有關馬英九是否擁有美國永久居留權一事,實為具體例證。留學美國的馬英九,曾經取得永久居留權,但一九八○年代初期返回台灣於蔣經國身邊任職,其永久居留權是否隨居留證(綠卡)後來未做更新而喪失?謝長廷及陳水扁總統、立法委員蔡同榮,都強調馬英九並未完成放棄的手續,至今仍具有美國居留權;他們甚至以退出選舉或辭職為代價,要求馬英九向公眾提出證明文件。面對質疑,馬英九先是否認持有綠卡,繼而承認曾經擁有美國居留權,但已因綠卡年久未用,且申請過美國非移民簽證,已然失效。

  這一爭議,選戰期間廣受矚目,雙方各執一詞。按道理,新聞媒體應可為公眾探究答案,即令美國準官方的「在台灣協會」不願明說,從永久居留權與綠卡失效的一般通例,也可找出參考架構,驗證誰是誰非。不過,這一爭議持續數月,基本事實一直未能明白,公眾莫衷一是。其後果之一,不但有民眾拒絕投票給「拿美國綠卡的人」,還有學者揚言,當事人對於此事未能說清楚、講明白,今後拒絕稱呼當選者「馬總統」。台灣媒體處理事實真相能力如此,非但未能善盡服務公眾之責,連帶整個社會對總統是否擁有外國居留權亦搞不清楚,勢必為美國人所竊笑。
介入政治無顧忌,名嘴興風作浪

  新聞界無能處理真相,更糟的是,隨著媒體介入政治毫無顧忌,台灣不僅眾家新聞機構涇渭分明,還把主觀的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明目張膽帶入原應準確公平的新聞報導。選戰末期,國民黨籍費鴻泰等四名立法委員強押財政部長,硬闖謝長廷競選總部,引起社會極大反感,馬英九及國民黨因此數度道歉。有些媒體卻蓄意為其淡化,把新聞輕描淡寫,所登版面或播出排序也往後挪移﹔甚至還出現謝陣營故設陷阱計誘費鴻泰等人入彀的「陰謀論」。

  相反地,一則訊息可以因媒體主管認定足以打擊對手陣營選情,在未向當事人查証屬實的情況,大肆渲染。藝人江霞批評若干同業,常居國外,只為投票而蜻蜓點水式回國;不喜歡江霞及其所助選陣營的媒體,在還搞不清楚江霞發言的切確內容之前,立即連續以新聞及評論對她大肆撻伐。至於大選期間,打著「揭發」「爆料」等旗號,政客與媒體聯手進行政治鬥爭的案例,更不勝枚舉。

  台灣媒體亂象並不僅止於此。平面媒體受限發行時間,一天一傳播,廣播及電視隨時可以重播,且以小時為單位更新,加上台灣有全球最多的有線電視新聞台,使得錯假新聞的傳播,竟日排山倒海,誤導社會大眾。尤有甚者,台灣廣電媒體常有談話性節目,以政治評論為名,進行黨同伐異,甚至聚眾公審之實。其中造就不少名嘴,伶牙俐齒,無所不知,總統大選尤為此輩興風作浪良機。

  做為民主社會重要支柱的媒體亂象如此,長期受其污染,公眾自難以耳聰目明,判斷或價值亦不免偏差,甚至是非不明。近年台灣邁向正常社會與轉型正義之路不進反退,新聞與歷史真相總不明白,社會逐漸喪失理性討論公共政策能力,對中國的敵我意識與自衛意志薄弱,都是媒體亂象的必然效應。

美國開國元勳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 )一七八七年曾有名言:如果只能在有政府而無報紙,或有報紙而無政府之間抉擇,我毫不遲疑選擇後者。台灣現今媒體亂象嚴重,這一名言顯然不適用。反而是傑佛遜當總統後一八○七年另一說法較為貼切:從未瀏覽報紙的人,較諸讀報紙者耳聰目明,此因無知的人比腦子充塞錯假資訊者接近真理。從而,傑佛遜本人「只看一家報紙,而且看廣告比新聞多」。得過諾貝爾獎的前中央研究院長李遠哲近年拒絕台灣媒體,顯見媒體亂象之中,有些人正學起傑佛遜。

(作者是台灣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