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優勢遭到挑戰
曹長青

● 美國名記者伍華德新書《內鬥》披露白宮這兩年對伊戰的內部激烈爭論,但總統布殊卻不聞不問,好像是旁觀者。

 


● 揭破水門醜聞的美國名記者鮑伯.伍華德。

本屆總統競選的共和黨大會中,最明顯而令人感到好奇的是現任總統布殊的缺席,他只通過電視鏡頭向大會演講了八分鐘。在整個四天大會過程中,沒有一個發問者提到他的名字,即連麥凱恩的演辭也只提到「布殊」兩次,一是稱讚總統夫人,一是稱讚總統之父。這只證明小布殊在民間聲譽之低,他甚至不敢在共和黨人面前現身。


作者三本書《內鬥》最尖刻


我前已介紹過幾本評論布殊政績的新書,此次大新聞是,曾經引起尼克遜總統請辭、揭破「水門醜案」的名記者鮑伯.伍華德(Bob Wood Ward)新作《內鬥》(The War Within)的出世,書的副題是「白宮秘史:二○○六到二○○八」。由於作者在新聞界的名譽,這本新書內容極受輿論界重視。伍華德前曾寫過三部採訪布殊的書,以這本新書內容最為尖刻,把總統在白宮治政內幕,特別是有關伊拉克戰爭的討論內情完全揭露出來。所謂《內鬥》即表明白宮對伊戰爭辯的熱烈,而布殊不過是個旁觀者,最後完全靠直覺而自作決定。


作者道:「作為總統,應該能雙眼明晰而不具偏見。他應該領導。但過去數年來,布殊則不斷以不耐煩、魯莽、以及自信不會犯錯的態度來作政策決定。」結果便造成這麼一位「不顧現實、不聽忠告、意氣用事」的總統。


主題有關伊戰突增戰略討論


他於二○○三年下令攻打伊拉克後,有三年不問不聞,將審視戰情的責任推給國家安全顧問(先是現國務卿賴斯,後是現顧問哈德萊)。布殊最怕的是質詢下屬,或作深入討論;他好像把戰爭大事不放在心上。這種態度早已在作者二○○六年《拒認現實心態》(State of Denial)一書中論及,當時他把布殊形容為「執著」,「不具好奇心」。


這本最近新書主題是白宮內部對去年所執行的所謂「突增」(Surge)戰略的討論。作者採訪了布殊以及其他重要人員,包括賴斯與哈德萊,他的結論是,總統猶如一個旁觀者,並不參與辯論,終而只靠直覺來作最後決定。此外,此書也首次透露美國政府曾派情報人員探聽伊拉克總理馬立基政府秘密,引起馬立基不滿,但是敘之不詳。包括報導一項所謂「找定、瞄準、擊殺重要恐怖份子」新戰術,據說相當有效,由於機密關係,外界鮮知。


市上早已有許多評論布殊從政功績的書與報告集出版,但都沒有伍華德所寫的詳盡深刻。《內鬥》特別形容了白宮內部的熱烈爭執:行政者往往不顧專家忠告,不遵守例行的傳達而繞道行事(某次布殊派一親信去伊拉克直接向美軍統領傳言,而未通過國防部長與陸軍參謀總長,曾引起微言);政策的決定常隨政治風向而轉向;不斷迴避責任。此類氣氛造成專家顧問不敢直言的現象,例如,國務卿賴斯對戰地報告過份樂觀表不滿,但又不敢向總統陳述,因為「布殊幾乎好像下了命令,軍事報告必須樂觀」。此外,賴斯也覺得批評國防部長與各將軍們,「太不合適」。在另一章節中,作者特別提到,國家安全顧問哈德萊對布殊具有「如此英雄崇拜心理」,甚至甘願拋棄自己對戰情的分析,而接受布殊的斷定。


布殊的樂觀與下屬暗地對戰爭前程的發愁,在作者筆下,成為鮮明對照。作者也不斷描寫,戰地危機越來越深的情報如何引起白宮人員慌張,不敢即作決定,而只命令「再作調查」,以便拖延責任。伍華德對白宮的這些描寫令人想起三年前卡特林娜颱風時,布殊只在「空軍一號」專機窗口高高在上的向下面浸水災民觀看而已。負責拯救的官員看了電視新聞才發現水災的嚴重。伊戰局勢日趨嚴重,白宮經常收到情報,而民眾透過電視看到戰地報導後更覺驚慌。白宮為何要向民眾欺瞞?


伍華德寫道,總統對他自己的政策作決定,常好像是「不肯轉向、不願認錯。」某次採訪中,伍華德詢問布殊,他有沒有遺憾在戰爭早期未曾派遣更多軍隊?布殊答道:「我沒有浪費時間來分析二○○三年如果多派軍隊會不會改良局勢。」


作者在形容布殊神態時,覺得八年的白宮生活已使他蒼老一些,頭髮也顯灰白。他與作者談話時好像不能集中心思,而他的答問也常是好像自作辯護。倒是他的下屬們更熱心地表揚總統的功績。


這個不必要的先下手為強的戰爭已喪失了四千餘美軍人命,另有三萬餘軍士受了重傷,再加上數十萬伊拉克民眾死亡,浪費了數百億美元,是否值得?這是美國人民在今年總統大選年的重要問題。國務卿賴斯則另有答覆。她說:「有許多事,我也可以重做,一定會做得與前不同。不過有一件事我不會改變主意,我們必須解放伊拉克。我會再做一千次,我會再做一千次。」


《世界之道》披露的內幕


我在上期〈美軍酷刑逼供紀實〉一文中曾提及朗.賽斯肯德的《世界之道》一書。我感覺此書的重要性不僅是寫出布殊政府行事的顢頇無能,而且披露布殊還有把美國引入受核彈威脅的危險。《世界之道》的內幕軼事眾多,我已在上文述及白宮如何命令CIA偽造伊拉克情報首腦寫給薩達姆的信,作為伊拉克與本拉登確有關係的證明,藉以發動侵伊之戰。另有一樁軼事可以更使我們心驚肉跳。


塞斯肯德形容一位名叫莫沃.拉遜(R.Mowatt Larssen)的CIA官員,曾在能源部當情報顧問,專門調查世界各地買賣核子原料的黑幕,以便阻止此類材料落入恐怖份子之手。但是白宮在得到此項情報後,毫不在意,布殊只輕描淡寫地問了一句;「那個核彈恐怖的事怎樣?」會議毫無結果,令莫沃.拉遜在會議後幾乎要嘔吐。他覺得此類核彈材料甚至可偷運進入美國,足夠制造一個小核彈。政府既不顧慮,他就憤而辭職,無處伸冤。


另一故事則可描出白宮國防小組如何小題大做,將一件未經證實的恐怖活動拿來大作宣傳。二○○六年時,市間盛傳恐怖份子有計劃在同一時間炸毀數架飛越大西洋的客機,政府宣告破案,但是與美國合作的英國情報方面則謂此項陰謀尚未成熟,不應大驚小怪的宣揚,其實,那時恰逢美國在國會選舉之時,輿論家認為白宮的宣傳似具有政治意向。


此類內幕秘聞的揭發乃是塞斯肯德的專長。他是曾得過普立茲新聞獎的前《華爾街日報》記者,《世界之道》出版已數星期,仍列暢銷書榜。


二○○八年九月十六日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