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尼:白宮的竊權者
董鼎山

 

● 華郵記者蓋爾曼新著《奸謀者》,描述副總統切尼趁布殊的無能怎樣操弄權勢,在人事、伊拉克戰爭等重大決策上駕馭總統,幾乎把布殊政權推下懸崖。

每想到狄克.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我腦海裡馬上現出曹操形象。美國副總統怎可與中國歷史上著名奸臣相比?不過我讀過許多有關切尼的資料,也在電視上見過切尼貌相。他的虛假微笑,他的稍歪下巴,他的輕蔑表情,他的不屑置辯的神態,在在令我想到幼年時在舞台上所見的曹操白臉奸相。


近來切尼不大公開露面,報紙與電視上也很少有關他的新聞。布殊政策的失敗被人大部份歸咎於切尼。在此布殊政權的末期,即使總統有公開發言機遇時,切尼也不再緊緊相隨。這樣詭秘行態更令人好奇,因此近來一本新書的出版頗引起我的興趣。


美國歷史上權勢最大的副總統


書名《奸謀者》(Angler),副題是「切尼任副總統」,作者巴頓.蓋爾曼(Barton Gellman)乃是今年曾獲普立策新聞獎的《華盛頓郵報》記者。書名看來好似苛刻一些,其實Angler是他的保鏢為了安全所起的綽號。人們對切尼加的綽號眾多,最適當的似是Darth Varder︵港譯黑武士︶,看過《星球大戰》影片的讀者當記得那位穿黑袍、戴黑面具、身材高大、聲音洪亮的歹角(此歹角也令我想到曹操)。華盛頓官員都對切尼生畏,而他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具權威的副總統。由於布殊無能,任由切尼作主。當九一一事件發生時,布殊嚇得束手無策,重要決定乃由切尼在白宮安全地下庫中作主。他與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是密友,而他把國務院與國家安全理事會視為外敵,不時在會議中冷言羞辱國務卿鮑威爾與國家安全顧問賴斯。有時他甚至背著布殊改變總統已決定有關稅項或環保的政策。本書作者謂,切尼這樣擅權「大大地影響了美國利益與社會。」


伊拉克戰爭(所謂反恐戰爭)也是切尼在幕後策動所致。由於他的慫恿,布殊破例批准:專門對付外敵的情報人員也可在內部偵查本國公民,也可對被捕的恐怖嫌犯行使酷刑招供等等。他甚至找出理由向總統保證,說這些嫌疑犯並不受美國法律或國際公法保護。蓋爾曼寫道,切尼在他權勢盛期,甚至「修改國家安全法,組設國內監視公民機構,擴充白宮行政特權,改寫總統已核定的稅法,阻礙國務院與北朝鮮的談判」等等。他說,切尼在司法部內的擺弄「幾乎將布殊政權一把推下懸崖」。


怎樣當上副總統:毛遂自薦


《奸謀者》像一本連續出版的批評布殊之書,許多事實經常讀報者很熟悉。例如:這位副總統是大力主張侵攻伊拉克、擴充白宮權力的主要人物;他好似總統外衛,所有情報都須由他濾清後再交布殊作決定;他是個陰險的策劃謀權者,精於內部爭鬥,利用多年的政府經驗(曾當過福特幕僚長,也是老布殊任下的國防部長)來達到他的陰謀目的。《奸謀者》的精采處是利用新訊息來充實讀者對切尼已有的認識。例如精於在政府機構內擺弄,經常巧妙地回避政見不同者,最終實現他的願望。


他如何當上副總統呢?二○○○年競選總統時,布殊邀請這位頗有政府經驗的切尼負責主持「副總統人選推薦委員會」來物色人才。此委員會目的是過濾可能人選的名單,調查他們的生涯背景,並與他們一一會談,然後向未來總統推薦。不料切尼竟不顧布殊原擬的名單,毛遂自薦。布殊當選總統後,切尼即趁布殊的無能而獨攬大權,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副總統。切尼甚至未向推薦委員會透露他的心臟病史,而布殊則常自誇有一眼看透人的能力(例如他曾說過,他一眼盯視俄國總統普京後,即可判斷出他是友,不是敵)。


蓋爾曼寫道,切尼在二○○一年新舊總統交替期間,即奉行了里根總統時期「人事即是行政」的口號,一開始就任用了親近而又忠誠的人才,例如將好友拉姆斯菲爾德推選為國防部長,另一知友哈德萊則為國家安全副顧問,輔佐老布殊推薦的國安顧問蘇聯問題專家賴斯。此外,他僱用親信主理副總統辦公室,法律顧問是艾丁頓(手段毒辣,有「切尼的切尼」之稱),幕僚長是李比(Scooter Libby,此人後來因惡意透露CIA一位秘密女間諜之名而被判有罪,但受布殊赦免。)蓋爾曼並指出,在布殊首任期間,切尼甚至對多數白宮在職人員不信任,「他們不知自己的電子信件經常受副總統辦公室人員偷讀並記錄。」


總之,切尼辦公室與白宮好像是兩個並行的行政機構,副總統有國防部長為助,自信身負重任,「毫無約束的獨攬大權」。他不但不顧公眾意見,而且採取了「蔑視公意態度」。他把與他不同意見的官員視為「具有自由思想的敵人」。他甚至把國務院視為「基本上是個阿蓋達秘密小組」,把當時的國務院政策計劃會主持人哈斯(Richard Haass)視為「敵人間諜」,甚至要求國家安全局交出哈斯在國外的談話紀錄(按,哈斯是當時國務卿鮑威爾親信顧問,於二○○三年辭職,現是民間組織「外交事務理事會」會長)。


過分的越權行為已接近違憲


布殊對細節討論不求其詳,而且討厭長期辯論,乃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切尼乃趁虛而入,把自己升為會議主席。在稅率的討論上,他誘導布殊支持他,例如,替最富公民減稅!他破例地要求,CIA每日提供總統的情報,必須先由他過目後才可遞交總統辦公室。這樣,他便可以更順利地左右總統的看法。


切尼與他親信盡力推動他們的極端右派政策(富人減稅,白宮增權,酷刑招供,秘密監視公民等等),在他的權勢範圍內很少受到抵制。可是當他們的用意超越法理範圍、有違憲法之時,幾乎引起司法部「叛變」:切尼要加緊監視公民的項目,但是施行這樣項目必須由司法部長親自簽署。當時司法部長艾修克勞夫特(John Ashcroft)雖思想保守,但尊重憲法。當時他剛在醫院動了手術休息,切尼派了白宮法律顧問貢薩勒斯前往病床邊迫使司法部長簽字,艾修克勞夫特怒而堅拒。司法部許多要員與FBI局長聞訊也都準備辭職抗議。布殊不知此為切尼操控的內情,終而同意司法部長。後來艾修克勞夫特因病請辭,貢薩勒斯被擢升為司法部長(後因瀆職被公意所迫而辭職)。


蓋爾曼道,此項事件發生後,布殊才感到切尼行為過份,在進入第二任期後,他「開始更相信自己直覺」,也更張耳聽取國務卿賴斯意見。賴斯原與切尼等常有爭論,但是於拉姆斯菲爾德卸任國防部長後,切尼少了一個幫手,而最高法院也可阻遏切尼近於篡權的行為。


作者引據一位已退休的共和黨多數派領袖艾美(Dick Armey)的話來闡明他的寫書原意:
「我想歷史不會對我們這位總統有甚麼好評。歷史本來就是總統任事所為的成績紀錄,而副總統只不過是歷史上一個註腳而已。不過我相信,當前這個歷史會同等地批評總統與副總統」。


這位極右派的眾議員原是切尼好友,現在相信他是被切尼所愚弄了,走上伊拉克戰爭的歧途完全是切尼引導所致。


二○○八年十月十五日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