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看李登輝施明德合流
金恆煒

 

● 李登輝在任十二年黨政軍一把抓,卸任後成為「登輝伯」一呼百諾,甚而被尊為台灣國父,現在扁李失和,李登輝群眾盡失,只能與施明德合流了。


● 施明德1月5日在記者會上證實他與李登輝曾長談七小時籌組第三勢力。

前總統李登輝要與「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結盟的消息甫曝光,馬上聯想到兩、三年前思想家余英時先生說過的話:「台灣沒有政治家」。想不到一語成讖,今天應驗了。
   余先生當時的褒貶對象,當然是陳水扁與李登輝。陳水扁是總統,而李登輝彼時的聲望如日中天;余先生對「本土派」的兩位台灣領導人的評價明顯不高。陳水扁且先不論,李登輝是不是僅止於政客而已?恐怕大有爭辯的餘地。固然西方人常說:「活著的都是政客,只有死後才可能成為政治家」。但李登輝十二年執政,瓦解了中國國民黨的一黨專政,逐漸把台灣帶向民主,最後本土政黨才有機會透過總統直選取得中央執政權。李登輝因之頂上有光,頭戴「台灣之父」的冠冕,受到極高的尊崇,絕對不是倖致。


李登輝從政三次關鍵時刻


對李登輝而言,一九八八年蔣經國「猝逝」,以副總統身份繼任總統,是從政以來的第一個最重大關鍵。二○○四年以「台聯黨」精神領袖地位主導了二百萬人「守護台灣」的「人鏈」活動,終而使民進黨的陳水扁連任成功;這是李從政以來第二關鍵。二○○六年李扁正式反目,則是第三個重大關鍵。轉折的分水嶺厥在二○○○年的大選。


二○○○年大選,李登輝決定交棒給副總統連戰,結果連戰大敗;與李「情如父子」的宋楚瑜應勝而未勝,陳水扁「漁翁得利」,拉開「政黨輪替」的歷史序幕。開票當晚,脫黨的宋楚瑜在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發動群眾「倒李」,時為台北市長的馬英九非但沒有依法驅離非法的示威群眾,反而在群眾簇擁下到總統官邸轉達抗議訴求。接下來連戰在電話中毫不客氣的要李辭黨主席,「愈快愈好」。二○○○年的「逼宮」大戲,是連、宋、馬「外省人集團」的「反撲」,以群眾力量「整肅」李登輝,其實已預示二○○八年「誅殺」陳水扁的必然。二○○四年若而陳水扁沒有連任成功,「連宋配」取得政權,今天陳水扁的下場就是李登輝了。故而李扁聯手是「權力」的必要,也使「本土政權」得以延續。


因為陳水扁在位,李登輝水漲船高,並不因為卸任而「燈火下樓台」;扁李在政治角力場上已是連體嬰,「合則兩利,分則兩害」。扁李合不過勉強可以對抗「外省人集團」而已,一旦扁李成仇,陳水扁「上無援」、李登輝群眾盡失,則陷於「下無推」的困境,最後只能勾上施明德之流了。


紅衫軍是反扁陣營大結合


二○○六是扁的厄年何嘗不是李的?馬英九利用「國務機要費」打扁,機關算盡,(詳見拙著《民主內戰的必要》)最厲害的一招,就是與做過民進黨主席的施明德合組「紅衫軍」;這是「反扁」陣營的大結合。李登輝雖然沒有現身,卻是「影武者」之一,「紅衫軍」的領導人中不乏李系人馬。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偵辦「國務機要費」的檢察官陳瑞仁之所以敢於起訴總統陳水扁,背後有李登輝的證言、支持與撐腰,故而「紅衫軍」是馬、施、李「打扁」、「倒扁」的共構。


李、扁早在○五年即失和,李登輝私下表示「做陳水扁的敵人比做他的朋友好。」可見一斑了。○六年年底兩直轄市改選,李登輝非在台北與高雄推出人選不可,當然在扯民進黨後腿;一旦民進黨北高兩市雙輸,扁非下不可。可惜天不從人願,民進黨贏了高雄市長選戰,台聯的參選明顯不能分裂綠營。經此一役,李登輝人望大跌,在綠營中已無舉足輕重之力了。是年年底的立委選舉,台聯故意搶民進黨票,在「單一選區兩票制」下,民進黨取得百分之三十八的選票,卻只有十三席,台聯只拿到百分之三點五選票,沒有一席,形同瓦解。造成的結果是,國民黨在國會中掌控四分之三席位,一黨獨大。李登輝打敗了民進黨、陳水扁,卻是用「自我取消」當代價。台聯徹底泡沫化,已不足恃,綠營支持者又見棄,只證實一件事,李登輝把扁踩到地上的同時,也使自己失去了憑藉。問題是,李登輝絕不認輸,在○七年二月準備另開戰局,以「超越藍綠」為號召,要成立「第三勢力」。故而,○八年李施合流,傳出組「第三勢力」,不是什麼新鮮事。老帥此舉更引發綠營反彈。


分裂的民進黨失去政權


二○○八年大選,分裂的民進黨果然失去中央政權。選前李登輝接受媒體訪問,公開表示:「我這『一票』投謝長廷」,甚而稱讚馬英九為「Mr Clean」,暗示扁的「貪腐」。老舊專制政黨「復辟」,台灣果然脫不了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的「第三波理論」。嚴重的是,馬英九接受「一中原則」,「一面倒」向中國。○八年年底,胡錦濤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提出「胡六點」,台灣儼然中國囊中物。馬英九以賄賂之罪名,抄扁之家滅扁之族,同時整肅前朝,凡是與民進黨有關的政商全在抹殺之列。尤其用司法對付陳水扁,已到不遮耳目的地步,連馬英九哈佛老師孔傑榮(Jerome Cohen)都看不下去,連續在《南華早報》發表文章抨擊台灣司法嚴重違反「程序正義」。


從「國務機要費」到「洗錢案」,李登輝跟著「落井下石」,完全不批判司法政治化。陳水扁為了反擊,反控李登輝涉洗錢,特偵組已經分案「特查」。「扁案」之後「李案」絕對成為焦點,這就是李扁兩人的「互相毀滅」。但李登輝也不會坐視馬英九「降中」路線,大選之後一再出言駁斥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在「國事」與「私事」都出現警訊,李登輝願意和施明德握手成立「第三勢力」,有人說李登輝急了;確實,司法偵查迫近之際,這是李登輝所能尋求的唯一奧援。根據可靠的訊息,李登輝攜帶夫人曾文惠躬親到施明德家拜訪,暢談達七個小時之久;了解李登輝的人都知道,驕傲如李,如此下問,絕不尋常。


● 李登輝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獲得承認。


李登輝加施明德小於一


台灣有沒有「第三勢力」空間是一回事,但「李登輝加施明德」絕對「小於一」,這出自現在還是李核心幕僚的中山大學教授陳茂雄之口,更且已有人用「負負」不能「得正」做出結論;兩位過氣的老人不可能再造風潮。施明德發動「紅衫軍」,棄綠投藍,在群眾中連「台灣國」都不敢出口,美麗島事件時冒死救施一命的高俊明牧師用「賣台第一勇士」痛訾;施成為「助馬打扁」的「明星」,引領風騷,並不是出於政治魅力,而是馬英九操弄下的「豎子成名」。現在局勢丕變,還有什麼籌碼?還有什麼公信力可以號召天下?可憐的是李登輝,竟而只剩下施明德可以相濡以沬?!


不要說十二年「黨政軍」一把抓時的李總統,卸任後成為「登輝伯」,一呼百諾;成立「台聯」又籌組「群策會」,甚而有人尊之為「台灣國父」。如今安在哉?高高在上的李登輝竟而把自己拉到施明德一般的「低度」,「政客」不如,這才是悲哀!殷殷以「台灣人的悲哀」為念,「晚年論定」竟而具體呈現在己身,李登輝捨政治家而不為,豈只李一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