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調研何時了?
晉太郎

 


● 1986年溫家寶(右)陪同胡耀邦(中)到貴州視察,右二為當時貴州省委書記胡錦濤。(本刊資料)

  溫家寶一篇祭耀邦文,激起千層浪,體制內外,評論蜂起,著墨處多在其政治內涵,二號人物高度推崇一位被罷黜的自由化領袖,是二十年未見之異象,豈能不引人遐思?這是大陸人心思變的主流民意,殆無疑義。

   不過,讀溫文,不由人想到另一個被忽視的議題:大興調查之風。溫文通篇乃是憶述一九八六年和胡耀邦下鄉「調研」的故事。胡與中央機關三十名幹部往貴州、雲南、廣西地區訪貧問苦,歷時半個多月。強調領導幹部一定要親自下基層調查研究,體察民疾,傾聽民聲,掌握第一手材料,目的在於「實現正確的領導,滅少領導工作的失誤。」

   中共執政六十年,從毛至今,推崇這種領導方法,幾乎成為治國的不二法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最高指示,如雷貫耳。猶記得大饑荒年代,毛大聲疾呼,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不要當官做老爺。毛不僅「主席走遍全國」,而且多次派身邊秘書胡喬木、田家英、陳伯達分頭下鄉,了解民情向他匯報,然後作出決策,今天三十條,明天六十條。時至今日,一代又一代中南海統治者,都以下鄉視察為聯繫群眾、代表人民的不容置疑的光榮傳統。各級領導者也以下去做「調研」為其政績的主要標誌。

   究竟一個國家領導人應以甚麼方式了解民情,掌握狀況,實現正確領導?這裡大有學問。起碼我們可以說,世界上的現代國家,像中共這樣強調領導人親自下去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做法,絕無僅有。首先,不說代議政制,三權分立的好處,以一個現代國家特別是幅員遼闊的大國行政而言,必有一套完整的體制,力求及時、全面、準確地向高層領導報告國情民意和突發事件,有高科技的手段可以利用;有專職的情報、統計部門可以指揮。其次,民間亦有新聞自由、民意調查、示威請願等多種合法層面的表達,以補官方資訊的不足,根本不需要領導人經常勞民擾民下基層。而對於複雜的當代社會的認識與把握,掛一漏萬的調研、蹲點、下放之類方式不僅不可能完成,而且往往會以偏概全,造成誤導。

   那麼,為何中共體制卻樂此不疲,視為傳家寶呢?無他,極權制度使然。雖然,中國亦有現代國家的行政設置,也有龐大的傳媒和情報系統,但是它有一個根本的致命傷,就是權力的高度集中,或稱中央集權制。以黨代政、黨大於法,和中央保持一致等等痼疾,極大地壓抑了下情上達和職能部門的功效。毛的獨裁已是一個鮮明的例證,大躍進大饑荒的造成正是毛使國務院職能癱瘓,逼周恩來服從他的個人意志的結果。他搞的甚麼明察暗訪,絲毫沒有限制他的瞎指揮。

   結論是:中共這種官僚化的調研制度,完全是一個缺乏自由與透明的專制社會的產物,有皇帝才有欽差大臣。他們保守的農民意識已大大落後於這個信息時代。中南海大佬們故步自封的理由,也許只有一個──以下鄉親民秀來證明其權力的合法性。

 

 

【返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