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歷史戰的幾個問題
◎ 本刊記者

最近中國各地爆發之反日示威,涉及對日本處理中日戰爭歷史的若干問題,本刊特地尋訪若干學人與記者,提供不少可信資料,可以駁正一些流行的不實看法。


  最近中國政府與民眾在對日政策和反日活動中提出對日本有關二次大戰的若干指責,備受中日雙方及港台民眾的關注,為探求事件真相,本刊特聯絡與訪問多位不願出名的學人與記者,他們包括中國人、香港人與日本人,現將他們提供的資料與看法,整理如下:

一、日本對侵華戰爭有無反省?
  中國與某些戰爭受害國如韓國對日本的戰爭反省不滿,是多次反日浪潮的原因,但日本當局並非對戰爭責任完全沒有反省,即使對屢屢反日的中國也作過多次道歉。日本戰後憲法的前言就寫明「決心根絕因政府行為而再度釀成戰禍」,而且有專設之「第二章 放棄戰爭」,列明「永遠放棄以國家權力發動的戰爭、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憲法的這些規定迄今五十餘年,並未修改與遭到挑戰。

 日本對中國「賠不是」已有多次。如一九七二年田中角榮首相訪北京,與周恩來會談,以後大平正芳,直到小泉純一郎都當面向中國領導人與人民公開道歉過,對「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深感遺憾」。前年八一五,小泉再次在講話中說日本在戰爭中「尤其是給亞洲人民造成嚴重的損害和痛苦」表示「深刻的反省」,並表示日本要「謙虛地回顧過去,堅持永不再戰的誓言」。一九九五年五月,日本首相村山富市首次參觀蘆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表示對日本侵略與殖民的錯誤和歉意,二○○一年十月,小泉訪華又參觀該館,新華社報導,小泉「對戰爭中的中國死難者表示歉意和哀悼。」甚至日本明仁天皇九二年十月訪華也因侵華戰爭對中國人民以「深感遺憾」的方式作了道歉。

 一位日本記者說,日本人尤其是年輕一代,對缺乏戰爭反省的指責,很多人的情緒是,國家已多次對幾十年前先人的錯誤反省道歉了,還要遭人批評,不能接受。「莫非天天、事事都要先認罪?」


二、日本對華戰爭賠償問題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作為戰敗國它要負責賠償。當日,國民政府蔣介石主席發表「以德報怨」講話,放棄對日索賠。一九七二年日相田中角榮訪問北京,與中共簽訂建交條約,中方放棄對日索取戰爭賠償,日方承諾經濟援助中國,這項援助雖未公開,已是雙方默契。真正的經援,文革後一九七九年才開始,至二○○四年共達三百億美元,合二千多億人民幣。這項「政府開發援助」即ODA,包括有償與無償資金及技術援助三方面,九成是低息貸款,一成無償援助。北京地鐵、首都機場、上海與成都機場、電氣化鐵路改造四千六百公里、主要水電站、六十個大型港口都是由日元貸款建成或建設中,三十年來,中國外援的百分之六十七來自日本。

  這是日本人對中國戰後懷有一種補償心理的援助。不過,由於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每年軍費達兩位數的增長,神舟飛船也上了天,日本國內要求削減和停止對中國援助的聲浪高漲,可能到二○○八年將全面停止對華經援。但是當小泉去年提出對華「ODA快要畢業」時,中國外長李肇星的反應是「沒有日本援助,中國也行。」溫家寶則說「世界上沒有中國人幹不了的事情。」

 文革中盛傳,日相田中在北京中日建交中方放棄戰爭索賠後,提出贈送每個中國家庭一台彩色電視機,為中方所拒(時值文革大反西方文明之際豈能接受!)日本國會曾有三十餘次法案,支持作出戰爭道歉與賠償,但中國的兩岸政府,都沒有表示索償。


三、參拜靖國神社的爭議
  在中國最近的反日潮中,國務委員、前外長唐家璇說,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是當前中日關係的癥結。小泉首相則說,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與文化,參拜靖國神社既是祭拜亡靈,也是祈求和平。究竟是非何在?

 本刊二○○二年九月號發表過一位香港女記者李重生親訪靖國神社的報導《一個崇拜亡靈的民族》,已經相當客觀求實地對神社問題作了解剖。指出日本人參拜神社「恰似我們的清明節,很多人回鄉祭祖。無論先人生前如何,死者已矣。」有人告訴記者,日本傳統的神道,認為人死後一律平等,為國損軀者已用鮮血潔凈了靈魂,便可供祭奉,別無用心。日本全國八萬多個神社,「靖國神社」一八六九年奉明治天皇聖旨建造已一百多年,供奉多次與外國作戰的二百四十八萬名陣亡者,參拜者只向一塊鏡屏祭拜,並無分對象,不論英雄或戰犯,都歸於一個整體的亡靈之中。

  我們在最近的訪問中獲知,除上述報導所述死者都被神化之外,日本國內對戰爭看法也包含左派右派的分歧。日本戰後,思想界長期是左派主導,反戰反獨裁。在二戰反省中,很多人對陸軍是有怨恨情緒的,尤其反感他們執意發動太平洋戰爭攻擊珍珠港,遭致美軍的毀滅性反攻,包括轟炸日本本土及丟原子彈,而日本海軍是不主張挑戰美國的,認為海空勢力比美國差得太遠。因此,死不投降造成日本人大量死傷的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的靈位,三十多年後才供入靖國神社。這同日本左派影響式微,右派影響上升有關。但極右派在日本還是極少數。

 日本政客與領袖為何要參拜神社呢?那是因為對日本民眾如此信奉的傳統,不表示認同,將失去選票和支持。據維基百科資料,二戰中日本軍人死亡一百八十五萬,平民死亡六十七萬二千,合計二百五十二萬人,日本一九四五年人口約五千萬。據說,多數家庭都有陣亡者,有的家庭甚至將非軍人死者列入神社,以求其神位,並可獲得政府撫恤。

 日本朋友說,他們不贊成反日示威的過激行為,但完全理解中國人對中日戰爭的情緒,他們也反對那場戰爭,因為日本侵華戰爭是右翼軍人少壯派(一九三三年)刺殺首相(犬養毅)上台執政而發動的,和希特勒是德國人選舉上台不一樣,日本人也是軍閥統治的戰爭受害者,戰後國家毀滅的景象,慘不忍睹。「日本知識份子對戰爭的看法和參拜靖國神社是兩回事,他們認為參拜神社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

 日本政府文部科學省四月五日公佈對日本八家出版社的歷史教科書審定結果,扶桑出版社的一本右翼編寫的新歷史教科書也認定合格。此事引發中韓等亞洲國家強烈不滿。


四、教科書和南京大屠殺

  日本朋友並未與我們具體討論教科書修改的內容,只是指出,右翼觀點的教科書在日本出版也同社會上右強左弱的氣氛有關。不過,接受右翼教科書的學校只有幾家中學,在日本上萬所中學中微不足道。(據悉,只佔不到百分之零點一)。在一個自由多元社會,可以不贊成、批評這類教科書,但不能禁止(編按:本期有廖建明文章可供參考)。

 我們和被訪者,較多地討論過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論述。中國方面執著於大屠殺死者為「三十萬人以上」。資料顯示,此數來自一九四六年二月南京軍事法庭的審決:日軍集體屠殺廿八案十九萬人,零散屠殺八百五十八案十五萬人,共三十多萬人。「南京大屠殺」網站上,中國作家梁曉聲解釋是:日軍殺中國守城軍人十五萬,另殺疑似軍人之平民與無辜平民十五萬,共計三十萬。

 據悉,日本史學界對南京大屠殺之死者人數三十萬,有質疑,因此,右翼教科書有「出現許多死傷者」;「有不同的見解,仍有爭論」的句子。詢問獲知,具體的質疑有:當時南京人口約五十至七十萬人,殺掉一半以上,是否可能?六周之內,三十餘萬具屍體,如何處理?有人告訴記者,一般關注歷史的人估計,南京大屠殺的數字可能是十多萬,而不是三十萬,但拿不出證據。

 至於中國抗日戰爭的「死亡人數」,日本新聞界朋友表示,他們並無定見,只是對中國方面的數字難以置信;國民黨方面曾提過一千五百萬人,中共提二千萬人,但現在又加到三千五百萬。不斷加碼,隨心所欲。

 據查,「三千五百萬人」,此數是一九九五年五月九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莫斯科二戰勝利五十週年大會上提出的中國在八年抗戰中「死傷人數」。此後即被中國各界引作權威數據。但問題是,江此數來自何處?無人解釋。可以查到的維基百科之「中國軍人在中日戰爭中之傷亡人數為三百八十萬人」,中國抗日史研究者楊克林編著之中國抗日圖集稱,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年,中國軍人傷亡三百八十萬,人民死傷一千八百萬(共計二千一百八十萬)。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起,軍民傷亡共三千五百萬人。楊克林此說,將九一八至七七事變之間,陡增一千三百餘萬,似亦不盡合理。而中港台的近代史著作均無明確的數字。

 現在,中國人在論述抗日戰爭中國人「死亡」二千萬、三千萬者,處處可見。但死傷者比例,以通常「一比二至一比三計」,以上的數據包含之死者皆不超過一千萬人。鑒於歷史條件的限制,對這些數字的討論也許永無足以令人完全置信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