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登陸的得與失
◎ 金 鐘

 在本期截稿付印的最後時刻,國民黨主席連戰從台北經香港、南京抵達北京,即將和胡錦濤舉行「國共和談」,這是海峽兩岸分裂五十多年後的一次高層次政治接觸,雖然國民黨在台灣已是兩次大選落敗的在野黨,但仍是泛藍的主力,連戰登陸自然備受關注。

  敏感的觀察家,都會由此想到國共歷史上的兩次合作與談判,最後都留給國民黨慘痛的記憶。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以來,中共也不止一次隔海招安誘降,從蔣介石迄今四代領導人都不為所動,何以連宋欣然受之,毅然往之?為在野黨找出路,為個人找歷史歸宿——是一個方面,為此不惜打出政壇博奕中最後一張牌,本期特別報導有深入分析。

  另一方面是北京的謀略。看到北京機場小學生舉花齊舞「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的場面,不由人想起文革中美國總統尼克遜訪問北京的「破冰之旅」。現在眾人皆知,那是毛澤東、周恩來「聯美反蘇」策略的一個大手筆。「紅色中國與西方和解」的表象曾騙了不少海外華人,只有水深火熱的大陸人洞悉其奸:一個瘋狂的法西斯政權哪有絲毫可能同西方修好!毛共當時的頭號敵人是「蘇修」,聯美是其統戰策略運用而已。

  今天中共對台戰略,早已宣告要聯合一切力量反獨,擺在島上一支龐大的統派大軍,豈有不聯合並進之理!高格調以總統級別歡迎連戰來訪,便順理成章,「連胡會」不一定合謀反獨倒扁之計,但連戰登陸本身已產生對扁政府憲政權力的嚴重挑戰。

  連戰到訪,無疑也給胡溫政權幫了大忙,不僅使立法武力攻台遭到國際唾罵的緊張得到緩和,也提升了胡溫在國內外的權威,使他們覺得台灣近半的臣民已經躬身來朝,而這是鄧、江前人都沒有做到的。不過,福兮禍所伏,有得必有失。就像文革時中美對話並沒有帶來中國社會的進步,也沒有增加蘇聯的困窘,日後中蘇的演變主要都是內因的作用一樣,中共拉攏連宋的一個可見的後果是,可以讓大陸人更真實地了解台灣,他們會看到即使是在台灣民望下跌的政治人物也比中共的高幹強(國民黨畢竟曾領導台灣走向民主化),從而把不滿情緒轉移為對國民黨的懷念,這是中共統戰策略的異化。

  至於在台灣內部,連宋登陸明顯使統獨更趨分化,很多人將很難認同踏上一個企圖以暴力征服台灣的政府鋪下的紅地氈。如果連宋還同中共保持一定距離的話,他們的大陸行除了為台灣力爭和平反對武力外,還應該把台灣成功的民主信息傳遞給大陸民眾。否則,他們只會和台灣主流民意漸行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