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時代」何其誇張
◎金恆煒

● 藍營為了大選,過去過份突出宋楚瑜,過份突出連宋配,今天高唱「馬英九時代」,焉知不是過去宋楚瑜現象或連宋配現象的翻版?

  台北市長馬英九「逼宮」前主席連戰、打敗立法院長王金平、技壓親民黨主席宋楚瑜,一舉取得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的位置,從而反映了所謂「藍營」的集體意識——馬英九是國民黨內唯一而且是不可替代的能夠挑戰民進黨的二○○八年大選的候選人,馬非贏不可。馬英九搶攻黨主席之位,是要取得大選的入場券,國民黨黨員全力挺馬,同樣著眼在中央執政權,故而說馬英九是藍營的「救世主」也不為過。

馬還要打三場大戰才到選總統
  馬英九的勝出,有人宣稱「馬英九時代」來臨,老實說是誇張卻相當反映藍營「一廂情願」的政治焦慮症。二千年藍營先是寄希望於宋楚瑜,「興票案」的醜聞打斷了宋的「總統路」,藍營因之夢斷。二○○四年以為連戰與宋楚瑜結合,取「大位」如探囊,然而台灣社會的政治生態丕變,陳水扁總統硬是比上屆大選多拿了一百五十萬票而連任成功。馬英九於今打出「世代交替」,正是要取代連宋,不然,二○○八年連爺爺再次披掛,後果不卜可知。問題是,馬英九出線,最多是國民黨的「改朝換代」(國民黨立委洪秀柱語),不過是國民黨內馬英九時代的開展,故意的將之「放大」,是張大馬幟的藍調說法。

  馬英九贏得黨主席,只是踏出「大選」的第一步,他的試煉才剛剛開始。百年革命的老政黨多麼難搞定,以李登輝的魄力,馴服此一怪獸花了八年時間,何況馬英九?更且,離大選只剩二年半,馬英九要與時間賽跑,有三場選戰要打——年底縣市長選舉、明年台北高雄兩直轄市改選以及二○○七年立委選舉,要南北奔波與空間競逐,再加上台北市政、黨務倥傯,不只是兩頭燒而已。

  舉例明之。與馬競選而落馬的王金平,斷然拒絕接受馬堅邀的「第一副主席」,宣稱要做國民黨「永遠的義工」。王金平其實是以立法院做為抗衡黨中央的據點,立法系統在黨內權力核心的中常委改選中,又勝過以馬為首的黨中央,再加上「國會自主」以及黨內決議改為「合議制」的呼求,馬英九一旦不能像過去黨主席一人獨斷,問題嚴重到不是「令不出黨中央」,而是「令不出主席室」。過去國民黨的「黨國體制」是以黨領政、領軍、領情、領警、領教,淪為在野黨之後,勉強剩下國會可領。王金平領立院,那麼中央的手伸得進立院嗎?立法院既是國民黨唯一的政治舞台,如果國會唯王金平是聽,黨主席還有空間嗎?

北市之勝靠特殊族群與親藍媒體
  這只是馬英九要對付的黨內鬥爭的一端,其他諸如黨的「黑金」問題、「黨產」的問題、「黨路線」的問題、「兩岸」問題,甚至「外來政黨」的質疑,在在都是馬英九要面對、要解決的燙手山芋。

  所以舖在馬英九前途的不是紅毯子,而是漫漫的驚險之路,這是無法閃躲的考驗。總統大選與台北市長、黨主席選舉迴然不同。再說得顯明一點,馬英九三次參選,戰無不勝,而且有狂風掃落葉之勢,卻是拜「特殊族群」與「特殊生態」之賜。台北市是中國國民黨「黨國」浸潤最甚、最深的首都,而且是「外省」族群塵集的都會,只要藍營不分裂,就是藍家天下。

  重要的是,陳水扁掌台北市,用成績斐然來形容還不夠,而是使台北市脫胎換骨,豹變為現代都市。陳水扁市長的施政滿意度居高不下,高達七成、八成卻沒有反映到選票上。一九九八年的連任之戰,敗在半年前才匆促決定參選的馬英九手上;不是馬英九太強,而是輸在台北市的特殊族群結構下,不然,陳水扁如何能在大選連贏兩次?再看這次的黨主席之爭,馬英九能夠大贏王金平,同樣是拜軍系黨部黃復興十八萬黨員之賜;馬得票三十七萬,是十八乘以二的極大化,相反的,王金平向記者表示,「本土票」沒有開出。然而二○○八年大選是全台灣選民的選擇,馬英九的「利基」恐怕不存。

  台灣的媒體基本上是「黨國」餘緒,捧馬不遺餘力。馬英九五年市政,紕漏不斷,人謀不臧,行政能力連國民黨人也不敢恭維(國民黨「大老」王作榮就公開批評過),但是在藍調媒體的呵護下,幻化成「永不犯錯」的市長。但是,從九八年到二○○二年連任成功迄今,市府像打散了的機器,大錯不斷,小錯更多,連遮掩也蓋不住了。

在台灣民主史上有不光彩記錄
  然而馬英九真正的「罩門」,是他一貫「反民主」、「反改革」,甚至充當國民黨打手的經歷。馬英九在一九七六年用葉武台的筆名發表撻伐「台獨」的文章,文末公開反對「解嚴」。(見《波士頓通訊》第一○卷第二,期頁二一)。在李登輝主政的「民主化」過程,馬英九一向反對「改革」,充當「反動派」的角色,自不足為異。比如馬反對修改「言論入罪」的刑法一○○條及一○一條兩惡法,也反對「總統直選」;這些都有文章、報導可以復查。

  更嚴重的是,馬英九在哈佛攻博士時,不但主編「反動」刊物《波士頓通訊》,而且用筆名寫了許多反動文章,尤其在「美麗島事件」發生後任主編的馬英九特地製作「專輯」,以「暴動」、「暴徒」、「暴力」稱呼「黨外」人士,其喊打喊殺的兇神惡煞狀,不下於當年台灣媒體,甚至連挺身為美麗島事件說公平話的余英時與陳若曦等人,都成批判對象。馬英九最大的人格污點,在於充當黨國鷹犬,做「校園間諜」,當場人贓俱獲,還拍下照片「存檔」、「存證」。當初的受害者都是目擊證人,也出面指證過。但大部份台北選民與馬「一國」,媒體「愛馬」如命,這些證人、證詞、人證、物證在台北市長選舉中現身,卻通通沒有作用。

  不過,二○○八年大選是全台灣人民投票,與馬英九大勝的三場選戰不同。這是馬英九平生第一場真正的硬仗;馬英九要憑真槍實彈來對應,同時半生所做所為勢必要接受嚴格檢驗。親藍的《遠見》雜誌在七月號做了(二十三縣市競爭力評比),總樣本數為一○○七七個,範圍除金馬地區除外的二十三縣市,結果,原高雄市長謝長廷、原台北縣長蘇貞昌都獲得「五顆星」,而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只得四顆星。其意義是,缺少了「台北市」獨特族群的憑藉,「馬英九」不一定是「旋風」。

  馬英九,說得好聽是中國國民黨培養出來的模範生,說得露骨一點,就是國民黨培養的「黨國之子」。馬英九年輕時曾用筆名在《中央日報》介紹索忍尼辛,但是,用索忍尼辛的話也可以回敬馬英九。索忍尼辛結束美國流亡回到俄國,受邀到國會演講,他尖刻批判那些昔日的「共產官僚」說,他們「只是在身上刷了一層民主油漆,就搖身一變成為民主派。」馬英九何嘗不然?

  藍營、藍調媒體為了大選,過去過份突出宋楚瑜、過份突出「連宋配」,以為勝券在握,結果如何?今天高唱「馬英九時代」就是過去「宋楚瑜現象」和「連宋配」現象的翻版。

  (金恆煒:台灣政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