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陽九七年給政治局常委的信
◎ 資料室

● 編者按:因六四事件而被軟禁的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在一九九七年曾寫信給中共十五大,要求重評六四,該信本刊九七年十月號曾全文發表。現有吳國光等人獲悉趙紫陽九七年十月另一封致中共政治局常委的信,此信可以證實趙致中共十五大的信屬實。這是趙紫陽生前對六四事件唯一的公開表態,是一份重要的歷史文件。本刊特地將這兩封信一並發表,以紀念六四事件十七周年。
編者說明(原載吳國光、張偉國、鮑樸主編《紫陽千古:趙紫陽紀念文集續編》)

一九九七年九月,中共十五大舉行前夕,海外廣泛報道了趙紫陽致中共十五大的一封信。信的主旨,是要求中共重評「六四」。這封信是真是假?當時輿論不能說沒有疑慮,儘管包括本書編者在內的許多有中共高層工作經歷的人士和專研中共政治的學者專家一致認定,信是出自趙紫陽本人。在編輯本書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趙紫陽寫于一九九七年十月的另一封信稿,進一步證實:一九九七年九月趙紫陽致中共十五大要求重評「六四」的信屬實。十月的這封信稿還表明:趙紫陽在寫了要求重評「六四」的信之後,處境進一步惡化,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直到去世。

趙紫陽要求重評「六四」的信件,是他在一九八九年六月失去權力之後直到二零零五年一月去世之間,唯一一次公開發言,集中代表了他的政治態度;十月信件,則記錄了他為此所進一步付出的代價,及他為爭取公民權利所作出的抗爭。這兩封信都是珍貴的文獻。特謹輯錄在此,供讀者明鑒,為歷史作證。

一九八九年,作為中國領導人的趙紫陽,為堅持原則,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那時,他面前湧動的,是如潮的學生和民眾。一九九七年,作為中國公民的趙紫陽,為了同樣的原則再次付出代價,但卻是在深深的孤寂之中。時移勢遷,山川變色,然而,趙紫陽的原則沒有改變。這是什麼原則呢?從這兩封信中,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堅持在民主與法制的軌道上解決社會矛盾,主張通過政府與人民的對話來重構權力關係,堅決要求重新評價「六四」並實行政治改革,維護公民的政治權利,這就是晚年趙紫陽思考和行動的根本和原則。

趙紫陽致十五大主席團並轉交全體代表的信

十五大主席團並轉交全體代表同志們:

這次召開的十五大,是我們黨在二十世紀最後一次代表大會。再過兩年多的時間,就將進入二十一世紀。值此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時刻,我衷心祝願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請允許我向大會提出一個對「六四」事件重新評價的問題,請予審議。

令舉世震驚的「六四」事件已經過去了八個年頭。現在回過頭來看,有兩個問題應該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給予回答。

第一,那次學潮不管存在甚麼偏激、錯誤和可指責之處,但把它定性為「反革命暴亂」是沒有根據的。既然不是反革命暴亂,就不應該采用武裝鎮壓的手段去解決。當時的武裝鎮壓,雖然迅速平息了事態,但不能不說,人民也好,軍隊也好,黨和政府也好,我們的國家也好,都 ? 當時的那種 ? 策和行動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其消極影響,直到今天,還依然在黨群關係、台海兩岸關係以至我國的對外關係中繼續存在。由于這一事件的影響,還使十三大開始的政治改革中途夭折,政治體制改革嚴重滯後,以至造成在我國經濟上改革開放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種種社會弊端迅速滋生蔓延,社會矛盾加劇,黨內外腐敗懲而不止、愈演愈烈的嚴重情況。

第二,對那次學潮當時是否可以找到一個更好的辦法,既避免流血又可以平息事態呢?我當時提出「在民主和法制的軌道上解決問題」,就是 ? 了爭取這種結局。我現在仍然認 ? ,采取這種方式,是可以不流血地平息事態的,至少可以避免嚴重的流血衝突。大家知道,當時學生中的多數是要求懲治腐敗和促進政治改革的,並不是要推翻共產黨,顛覆共和國。如果我們不把學生的行動視為反黨、反社會主義,而接受他們的合理要求,采取耐心的協商、對話、疏導,事態是可以平息下去的。這樣就不僅能 ? 避免流血衝突所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而且能夠在執政黨、政府和人民之間建立起一種新型的溝通和互動模式,促進政治體制的改革,使我們的國家不但在經濟改革上取得豐碩成果,在政治體制改革上也將會出現一種新的局面。

對於「六四」事件的重新評價問題,遲早是要解決的。即使時間拖得再久,人們也不會淡忘掉的。早解決比晚解決好,主動解決比被動解決好,在形勢穩定時解決比出現某種麻煩時解決好。現在全國形勢尚屬穩定,思改怕亂成為多數人的共識,人們當年的那種激動情緒也逐漸趨于平靜,我們黨如果能在這種情況下主動提出重新評價「六四」事件的問題,並主持進行這一工作,是可以排除來自不同方面的極端情緒的干擾,而把解 ? 這一歷史難題的進程引上理性、寬容、和解,以及嚴格遵照解 ? 歷史問題「宜粗不宜細」,「注重總結經驗教訓,不注重追究個人責任」的正確軌道上來。這樣就既可以使歷史難題得到化解,保持國內局勢的穩定,同時也可以 ? 我國的改革開放爭取一個更好的國際環境。希望我們黨審時度勢,早作抉擇。

以上建議供大會審議。

趙紫陽
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