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穩重路線受考驗
◎ 唐龍

● 國親追打第一家庭弊案,推動罷免總統,罷免案無法通過,加深藍綠對峙和泛藍內部分歧。阿扁因綠營團結而脫困,馬英九反而內外交困,其政治智慧飽受考驗。

台灣扁政府、第一家庭弊案連連引發的罷免總統案,原本是陳水扁的政治危機,竟也意外讓馬英九內外交迫。民調顯示,馬英九聲望在這一階段的「倒扁風波」中,下跌將近十九個百分點,創歷史新低,而在此關鍵時刻,過去在政黨輪替期間擔任陳水扁「國政顧問團」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發表一篇聲明表白對台灣政局的痛心,而學界教授串連、學運團體也蠢蠢欲動,加入這波推動政改的行列,台灣的政治情勢暗潮洶湧。

追打第一家庭弊案,中國國民黨與親民黨以「民氣可用」推動罷免總統案,立法院臨時會於六月二十七日表決,但「高門檻」的限制及受限於藍綠立委人數比例的差距,這次「不可能的任務」確定無法過關。罷免案雖然造成陳水扁空前危機,但因形成藍綠對峙,也意外

促成民進黨內各派系團結,凝聚綠營「保扁」氣勢和藍營內馬宋之間「和戰路線」的爭執,讓台灣再次捲入政治風暴中。

國親兩黨所提之罷免總統案,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之規定,罷免不僅要立法院三分之二立委同意才能進行罷免公投,更需要選舉人總額過半數投票,有效票過半數同意,才能通過罷免案,因此罷免總統的通過與否,還是由人民決定。雖然現在民間連署罷免陳水扁人數已達一百四十萬人,但在泛藍立委席次僅佔半數之下,罷免案在立法院難以過關,更遑論付諸公投。

罷免總統案因門檻太高過關不易,更被綠營定位為「政爭」,強力反擊,國民黨推動罷免案陷入苦戰。

原本籠罩在弊案陰影下的民進黨,因為泛藍推動總統罷免案,激起危機意識,內部問題得以外部化。在陳水扁放出政治協商風向球後,民進黨內順勢分進合擊,營造和解氣氛,把問題丟回給泛藍。

扁電視談話重新凝聚泛綠支持
陳水扁「向人民報告」,雖然未能解釋清楚第一家庭和總統府內的各項弊案,但卻順利切割和女婿趙建銘案件的關係, 重新凝聚泛綠支持者,為危機畫下「停損點」。

儘管泛藍在這波罷扁行動中大集結,交相運用國會和群眾路線,在北中南造勢發動民間支持連署,爭取社會各界重要人士表態支持,但是案子出不了立法院大門早成定局,綠營內部看得很清楚,並預言「立院罷免日,阿扁脫困時」。

罷免、倒閣的策略運用,在國親之間一直有所爭論,但即使國親兩黨齊心推動罷免總統案,但對於罷免失敗後是否繼續推動倒閣,顯然步調不一,「和戰路線」之爭,在罷免案未確定前就已經浮現。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宣示要繼續推倒閣案,但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卻有回應民意「休養生息」,暫不提倒閣案的想法。民進黨對此情勢發展無異吃下定心丸。並有黨政人士斷定民進黨已「利空出盡」,這波政治危機將到此為止,而泛藍內部矛盾才剛要登場。

因為罷免案如果沒有過關,泛藍將面臨持續焦土抗爭或是回應民意、暫停政爭的抉擇。民進黨內部評估,時間拖得越久,民眾愈不耐煩,泛藍內部問題也會逐漸擴大,對民進黨越有利。

繼率先力推罷免案,掌控泛藍議題主導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在罷免案表決前再出招,宣稱罷免不成立即倒閣,讓堅持穩重路線的國民黨再度面臨難題;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堅持鎖定罷免案,力求避免混淆焦點,避免攻防步調打亂,但在宋楚瑜接連的大動作下,泛藍內部出現矛盾。

李遠哲發表聲明籲朝野停止惡鬥
事實上倒閣案雖然只要在立院跨過二分之一立委支持就能過關,相對門檻低,但倒閣案一旦過關,馬上面對的是解散國會和立委改選的問題,這對剩下一年任期的現立委而言是需要很大勇氣才能擺脫個人利益而成就理想目標,而且立委改選採新制或舊制也有爭議,若採新制,立委人數大幅縮減,許多立委要提前下台,離開權力中心,心裡也是萬般不願意,因此倒閣案在泛藍內部,特別是國民黨內部是最具爭議,難達共識的策略。

當然,民間的壓力,群眾的聲音才是支持泛藍推動罷免或是倒閣最堅強的力量。現在除了泛藍群眾的支持,學界教授組成的民族行動聯盟和學生組成的學運的團體也開始集結力量,展開靜坐、連署抗議「良知墮落」,要求政黨莫再惡鬥和陳水扁下台等活動,這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正在校園裡延燒、集結,對藍綠雙方都造成相同的壓力。

而當年政黨輪替,力挺陳水扁的李遠哲在立院表決總統罷免案前夕,也主動發表四點聲明,批評民進黨的執政成績,並對民進黨政績有限、弊案不少、未能堅持理想和謙卑執政,深感痛心,也提醒陳水扁總統應「自修以止謗」,並提醒在野黨發動罷免案要注意憲法設立高門檻的用意。當然重點還是在呼籲朝野政黨不能再惡鬥,應該為國家進步共同努力。李遠哲的聲明對台灣社會能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有待進一步觀察,泛藍啟動總統罷免案,雖然讓藍綠各自凝聚支持者,但也激化台灣社會族群對立,值得注意的是,陳水扁拋出罷免案後的政局藍圖,期盼對內促成政治協商,對外推動兩岸和談,有意搶回議題領導權。而在二十七日罷免案表決後,國民黨內有親民黨爭奪泛藍主導權,外有陳總統出招,延續只要民生,不要政爭的訴求,營造和解氣氛,又要面對民間和學界的聲音和主張,下一波政治情勢的暗潮洶湧,更加考驗馬英九的政治智慧。

(唐龍:特約台灣記者 六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