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領袖目光轉向西方
◎ 曹長青

● 日本九月將產生新首相,安倍晉三可能勝出。二戰後有中國情懷的一代政治領袖步入歷史,新一代領袖親西方,敢於對中共說不。


● 角逐自民黨總裁的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

九月,日本將有重大變化,不僅將產生一位新首相,而且可能標誌著二戰後有「中國情懷」的一代政治領袖期結束,日本政壇掀開新的一頁,對中日關係等勢必產生重大影響。

日本像英、德、印度等國家一樣,不是總統制,而是政黨比例制,哪個黨在國會佔多數席位,黨總裁就出任首相組閣。 自民黨在日本一直處主導地位,自一九五五年成立以來,除二年半之外,其他時間都是執政黨,因而有美國專家稱日本是「一黨獨大」。

由於現任首相小泉純一郎的自民黨總裁任期(規定兩屆)至九月屆滿,因此該黨必須選出新的總裁,實質上就是日本的「首相大選」。

目前自民黨內要角逐「總裁」的有三人: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外相麻生太郎、財務大臣谷垣禎一。其中安倍晉三勝出的可能性最大,主要有三個原因:

小泉背書,安倍競選事半功倍
一是安倍獲得了小泉支持,而小泉是戰後日本最有人氣的領袖,他自五年前出任首相,一路大刀闊斧改革,深受選民支持。一年前他推行「郵政私營化」改革在國會受阻,他毅然解散國會,結果他推出的堅定改革的人選,包括被稱為「女殺手」的形象清新的女性候選人,大獲選民青睞,獲得壓倒性勝利。所以,有小泉背書,安倍的當選,可能事半功倍。

二是在理念和風格上,安倍幾乎是小泉第二。他一直輔佐小泉,先是擔任自民黨幹事長,後出任內閣官房長官(權力近似美國的總統幕僚長)。安倍晉三同樣支持郵政私營化,主張修憲強化日本自衛隊,提升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有人說,安倍和小泉在理念和行事風格上(都果敢,堅定)像孿生兄弟。因此在小泉的民意高支持度的背景下,人們愛屋及烏,也可能傾心安倍。

自民黨總裁選舉將在九月二十日舉行,由該黨籍國會議員(共四百零三位)和地方黨部(三百票)每人一票,過半數者當選。目前安倍已獲近半數自民黨議員的支持,在地方黨部,他的支持率更高。

三是安倍的對手比較弱。外相麻生雖出身政治世家,祖父吉田茂是日本名相,二戰後曾代表日本簽署「舊金山和約」,但安倍更是出自名門,其父親安倍晉太郎曾做過外相,其外祖父岸信介曾任首相,並曾代表日本和美國簽署「安保條約」。麻生的政見和安倍接近,因此人們在兩人中選擇,傾向安倍的可能性較大。而且安倍才五十二歲,比麻生年輕十四歲,也佔年齡優勢。另一個角逐者、六十一歲的財務大臣谷垣禎一則和安倍政見分歧較大,谷垣較保守,曾批評小泉的改革拉大了社會貧富差距,並反對修憲,強調他當選將不參拜靖國神社等。

日本是亞洲心,還是歐美心?
但由於日本民意支持小泉的政策,因而和小泉理念風格相近的安倍勝選的幾率最大。安倍如出任下屆日相,將不只是一個首相的更換,而可能標誌日本政治出現「換代」的變化,並促使日本在內政外交上,都發生相應的改變。這些變化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首先,它將標誌日本政壇領袖的「中國情結」時代結束。二戰後日本的首相們和老一代政治家,都是二戰前出生,他們多有一種「中國情結」,即傾心中國文化,崇拜孔子,有的還精通中國書法。像致力和中國建交的首相田中角榮,就對中國古詩著迷,他的女兒田中真紀子,也被視為「親中派」,在小泉內閣擔任外相時,訪問北京時用中文問好。另一位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也是一個著名的中國文化迷,常引用孔子的《論語》。

但安倍出任首相,則標誌這種「中國情結」可能結束,因他這一代政治家,多是二戰後出生,他們對中國文化沒有這種被稱為「鄉愁」的情懷。而且由於他們多是到過美國和歐洲留學,更傾心西方文化。

其實這種「換代」自小泉任首相就已開始,小泉雖也喜歡孔子,但他也著迷美國歌星貓王。不久前訪美時,他在布殊總統陪同下,專程去參觀了貓王故居,在那裡模仿貓王演唱。小泉曾在倫敦大學留學,比較受西化影響,他的保守主義理念、毫不曖昧(日本人較曖昧)的直率風格等,都更像個「美國人」,而不是東方思維。小泉出任日相後,首次出訪美國,在專機上就對記者直率地說:「我是一個親美派!」而且執政以來,在親美、支持美國反恐方面從沒有動搖過。

二戰後出生的安倍,在這點上比小泉還要強烈。他曾在美國南加大學習,對中國文化似乎沒多大感覺。今年七月他出版了首本著作《走向美麗的日本》,其中警告說,不少研究專家,都因墮入對中國文化的戀情,而對中國政府做出錯誤判斷。

小泉內閣中,很多大臣都有留學美國的背景,像上屆外相川口順子獲得耶魯經濟學碩士,被稱為克林頓的「校友大姐」。現任人口大臣、去年大選時被稱為「女殺手」的豬口邦子(五十四歲),也畢業於耶魯,獲政治學博士。被稱為「日本的哈耶克」和「經改沙皇」的市場派經濟學家、現任總務和郵政大臣的竹中平藏(五十五歲),以及外務省副大臣鹽崎恭久(五十六歲),都在哈佛大學深造或獲得學位。還有前自民黨政調會長與謝野馨也曾留學美國。外相麻生太郎雖不是二戰後出生,但也曾留學美國史丹福大學和倫敦經濟學院。

在今年八月初日本第二屆「東京.北京」論壇上,中共要員唐聞生當場質問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秀直:日本的心,究竟是「亞洲心」,還是「歐美心」?中川直率地回答:不應從狹隘立場出發,而要創造出超越這種觀念的新概念。而這個「新概念」,就是安倍代表和強調的,不要再局限於「中國情結」,而有更大的視野,而這個「視野」就是傾向西方。安倍等新一代日本政治家的崛起,很可能預示,日本將再一次把目光投向西方。

其次,安倍這一代人,沒有日本老一代政治家對中國的「負罪感」,敢於對中共說「不」。中日建交以來,日本老一代領袖多對二戰侵略中國有負罪情結,尤其對蔣介石的民國政府對日本「以德報怨」等有感恩之情。據說田中角榮七十年代訪問莫斯科時,曾對蘇聯領袖直言,二戰結束時,中國把幾百萬日本人送回了東京,而你們卻把日本人送到西伯利亞,很多人在苦役和飢餓中喪生。中日建交後,日本政治領袖,多對北京政府相當遷就,這種「情懷」是其中原因之一。

新一代日本領袖更務實
安倍晉三這一代則不同了,他們戰後出生,沒有這種「戰爭情結」,敢於對抗北京的非理性行為。例如當被稱為紅衛兵的中國外長李肇星今年三月尖刻抨擊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時, 安倍晉三毫不客氣地回應說:「一位現職外交官員將另一國領袖稱為『愚蠢或不道德』,在外交上不得體,缺乏高雅品味。」當中國駐日大使要求日本外相麻生「必須注意自己的言詞」時(因麻生稱台灣是個國家),日本外務省次官則回答說,「中國的外交部長才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詞。」可謂針鋒相對,毫不退讓。

在「東京.北京」論壇上,安倍晉三致詞時明確表示:日中不必那麼保持距離地客氣友好,而應該正面討論問題,不怕摩擦。與會的中共官員趙啟正強調,日本天皇訪問上海時,有五到十萬中國人出來歡迎,而去年上海卻有五到十萬人反日遊行;安倍聽後也舉了兩個數字:八十年代,日本國民對中國有親近感的佔百分之七十八,現降至百分之三十二。安倍在會上還針對中日關係提出「政經分離」原則,即政治問題不要影響經濟,也不能利用經濟來達成政治目的。這些都預示,日本如進入「安倍時代」,其對中國政策可能更趨強勢。

安倍戰略崇民主 台日關係更親近
第三,安倍如出任首相,美日對外政策也會更傾向一致。布殊總統當選時,提出「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安倍的理念則是「開放的保守主義」,兩人的想法很接近。布殊政府的對外政策,尤其中東政策,目標是傳播民主價值。安倍則最近在美國外交雜誌撰文強調,「安倍外交」的哲學重點是把自由、民主、人權和法治的四種普世價值向亞洲和全世界推廣。他在文中把共產中國和北韓相提並論,關注這兩國的惡劣人權狀況;強調日本要和同為民主國家的美國、印度、澳洲加強關係,建立美日印澳四國首相及外相級的四邊協議架構,對北韓採取強硬政策,包括經濟制裁等,而這些都是布殊政府所期待和致力的。

安倍比小泉更為強烈支持修改日本戰後限制軍力規模的憲法,強調「修憲」是日本恢復獨立的象徵、具體的手段;並特別申明,他從政十四年來,矢志做個「敢作敢為的政治家」,不在乎別人的批評,更無意成為一個隨聲附和的政治家。安倍如出任首相,僅這種理念和個人氣質,也可能和僵化的北京領導人發生比小泉任內更多的衝突。

最後,安倍被視為對台灣最友好的高階官員,在其首本著作中,安倍強調必須把台灣放進日本的亞洲視野之內,並批評當年日本有議員沒有堅定支持美國派航空母艦,遏阻中共在台灣首次民選總統時的飛彈威脅。

不僅安倍,日本外相麻生也是強硬派。不久前麻生公開表示,台灣「是一個和日本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雖遭北京抗議,但麻生不為所動,還在《華爾街日報》撰文,題目就是「日本期待一個民主的中國」。

作為民主國家的領導人,不管其個人政見如何,都要受到民主制度下的選民傾向制約。安倍則正處於一個和多數日本選民想法「默契」的時代。據《讀賣新聞》的最新民調,六成五的日本人認為「中國不可信賴」,創一九八八年以來的最高紀錄;認為對日本構成軍事威脅的國家中,中國排第二,僅次於北韓,反映出日本人對北京的不信任和不安感昇高。

在這種背景下,安倍這樣的新一代日本政治家登上舞臺,不僅意味著中日關係可能進入一個更嚴峻的時代,而且預示日本的政壇出現歷史性的換代,這不僅對亞太地區,對全球政治都可能產生影響。

二零零六年八月二十一日 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