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是「民粹式民主」﹖   
金恆煒
 

民粹主義是台灣部份人貶斥台灣民主改革的用語,沒想到竟有香港人以此看待台灣民主。究竟甚麼是民粹主義?其歷史記錄怎樣?    


  民粹或民粹主義(Populism)成為台灣親泛藍陣營學者攻擊台灣民主進程的「武器」,此用語發端於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他用「民粹治國」來形容前總統李登輝的政治「操作」。這個外來語好用,後來其他學者及媒體人動不動就祭出「民粹」,以此做為貶斥從李登輝到陳水扁的台灣民主改革之路的用語。想不到來台灣參加群策會〔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國際研討會的香港人,也有人以此界定台灣民主,與泛藍同聲相應。

借助人民的力量才能打破專制
  問題是,台灣民主政治真是「民粹式民主」麼?

  台灣的民主剛剛起步,依政治學者道爾(Robert Dahl)的理論,政治民主化的第一步是「轉移」(transition),台灣以及許多東歐國或如韓國、菲律賓 .......,都必須藉助「人民的力量」才能驅走獨裁者或打破專制政權,故而「人民的力量」絕對是正面意義。台灣從兩蔣/國民黨的「一人獨裁、一黨專政」進展到民主政治,當然是靠長期且強大的民意以及人民的力量當後盾。李登輝「僥倖」成為蔣經國的接班人,做為蔣氏政權的繼承人也好、黨主席也好、總統也好,都經過激烈的鬥爭,其中的驚險,連當時的李先生自言只能靠「祈禱」而已。換句話說,李登輝權力的穩固,絕對是依賴人民有以致之。

  李登輝依賴人民的力量、依賴民主化的正當性,一步一步的改造反動的國民黨黨國體系,尤其六次憲政改革,諸如四十年不改選的國會終於全面改選,由國民大會「包辦」的總統選舉終於全面民選,至於形同如「香港基本法二十三條」的刑法第一○○條與一○一條的修改,使言論叛國得以免刑,在在拜人民力量之賜。而李登輝在位時也善於利用民氣進行結構性轉化,那麼,「人民的力量」是不是等同於「民粹」?

民粹主義的前現代與現代意義
  在政治學上,民粹主義不只是名詞,而是有現實的例子可以引用。基本而言,民粹主義含義複雜,大約分為兩大類:一類屬激進社會經濟學說與運動,指的是爭取農民與小農主的利益;另一類是政治上的,指一系列冠上「人民」的主張、活動和手段。

  真正有實例可證的兩個利用農民而且有成的範例。一是一八九○年代出現的「人民黨」(Populist Party),是美國西南與南部各州農民迫於生活窘困所發起的群眾運動,支持者用「民粹主義」相標榜,宣稱要「把共和國政府的權力還給普通人民」,威脅兩黨制民主,他們譴責金融企業,要求政府採取行動幫助小生產業主,甚而要求允許鑄銀幣以對付銀根緊縮。  
  
  另外的顯例就是俄國民粹主義。英國思想家柏林(Isaiah Berlin)著有專文討論,文章說:「俄國民粹主義既非政黨之名,亦非某學說之號,而是十九世紀中期俄國廣泛激進運動的稱呼。」當時激進的俄國知識分子將農民理想化,希望在俄國農村中的殘存的集體耕種基礎上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運動在一八七四年達到高峰,「到民間去」就是他們響亮的口號。其後因為農民沒有受到他們感染,一些民粹主義者走向恐怖主義,刺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其中就有列寧的兄長。

  另外在政治理論上的民粹主義,就是迎合「人民」,通常是反菁英分子、反外來者和外國人,其形式非常多樣。推崇人民最直接方式的民粹式民主,則是反對代議制,力求將權力盡可能掌握在普通公民手中。一般而言,通過立法的公民表決或者創制及罷免權,都可歸納其內。二十世紀初期,美國許多州在「民粹主義」壓力下頒佈了這類憲法條款。

  儘管在前現代時期中可能看到民粹主義的雛型,但民粹主義在本質上是現代現象,在經濟現代化中產生了農民式的民粹主義。過去半個世紀,民粹主義的觀念和心態在學術界有很大的變動。二十世紀中期,農民式的民粹主義遭到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兩面夾擊和排斥,同時,民粹主義和納粹主義及麥卡錫主義掛鉤,希特勒作為納粹魅力領袖和毛主義瘋狂操控愚弄民眾,都創造了現代民粹主義的典型,引發知識分子的恐慌。

香港五十萬人上街是不是民粹?

  拿政治學上的「民粹主義」與台灣一九八八年之後李登輝執政到二○○○年陳水扁進駐總統府相比,真的與之若合符節?不只是反李反扁的飾詞?李登輝在與司馬遼太郎對話,談到他接任蔣經國的職位,說:「我沒有槍,拳頭又小,在國民黨裡也沒有派系。儘管這樣,而我之所以能支撐到今天這個局面,靠的是存在於心裡的人民的聲音。台灣人民對我有所期望」,這是不是民粹?陳水扁出任第十任總統的就職演說中說:「公元二○○○年台灣總統大選的結果,不是個人的勝利或政黨的勝利,而是人民的勝利」,「台灣站起來,代表著人民的自信」,「台灣人民透過民主錘鍊的過程,為我們共同的命運打造了一把全新的鑰匙」,陳總統揭櫫的「全民政府」精神在於「政府是為人民而存在」。這是不是民粹?台灣沒有政治人物敢於輕忽「人民」;真要說「民粹」,台灣主要四個政黨,「親民黨」絕對是掛「民粹」之幟,其英文名字是「People's Party」,「民粹」不「民粹」?

  四、五十年國民黨打造的黨國體制,不靠台灣人民的力量,能夠挪乾轉坤?來台參與「一國兩制研討會」的李怡,不是因為一○○萬隻腳走上街頭而大受鼓舞,大感樂觀,於是改變對香港前途的看法?香港政府在人民力量的壓迫下,決定「無限期押後」立法,這是不是所謂「民粹」的結果?

  「人民」絕對是推動台灣民主化的主導力量。最後容我引用美國〈獨立宣言〉以及美國憲法先導的〈維吉尼亞權力法案〉核心價值的名言:一切權力來自人民。

  如果說台灣的民主是「民粹」,那麼美國立國不也是奠基「民粹」之上?把「民粹」當成黨同伐異的口頭禪,已「見怪不怪」,但把別人「嚼」過的口香糖還一嚼再嚼,才叫有趣。
(金恆煒:台灣政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