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嚴的代價
作者: 楊逢時

六四與文革

更新於︰2016-06-06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六四」二十七週年紀念

彈指二十七年﹐揮不去的惡夢﹐卸不下的負擔。

去年中秋節﹐我照例給“天安門母親”丁子霖老師送去了問候。以往﹐一旦收到我的信函﹐丁老師都會很快回復﹐可這次卻遲遲不見音訊。幾天後收到了接替丁老師“天安門母親”組織工作的尤女士的來信。從信中得知﹐丁老師的丈夫蔣培坤老師已於中秋節的當天不幸離世。白髮人隨黑發人歸去。我忍不住想﹐當在天堂裡見到了先走一步的愛子時﹐作父親的他能說些什麼呢﹖

長年來﹐丁老師對我們給“天安門母親“的人道捐款總是細心地分發給其他生活困難的難屬。這次﹐在與“芝大”同仁商量後﹐我們決定給她本人一些捐助﹐也是作為我們對蔣老師的悼念。於是﹐我給尤女士去電表示了我們的願望﹐同時也給丁老師去了慰問電。當問及是否要為蔣老師舉辦追思會時﹐丁老師卻說﹐根據蔣老師的遺願﹐不會舉辦任何追思會。因為只要一辦活動﹐“他們”就來了﹐蔣老師的靈魂便得不到安寧。再說﹐“他們”也沒資格為他辦追思會。因通話不方便﹐丁老師就此打住。“我們得有尊嚴啊﹗ 逢時﹐你懂的。”

我的眼睛濕潤了。是的﹐我懂﹐丁老師。

生者有尊嚴﹐死者亦有尊嚴。為了“天安門”母親們生的尊嚴﹐為了“六四”殉難者死的尊嚴﹐丁蔣夫婦抗爭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如今﹐兒子仍然死未瞑目﹐﹐父親的靈魂怎能再被奪去了兒子生命的“他們”騷擾凌霸﹖保持尊嚴乃是要付出代價的。丁蔣夫婦為此作出了明智的選擇。 

聯想到自己因用音樂記念“六四”無法送父母最後一程﹐二十多年來所走的這條“不歸”之路﹐豈是選擇﹐又豈不是選擇﹖﹗心中怎能不感慨萬千…

“天安門母親”是個微弱而執著的群體。自一九八九年至今﹐在專制強權的打壓下始終挺立不屈。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把關注的重點轉向照顧年老多病的難友﹐把來自各方的捐助送到需要者手中。這種群體間相互扶助之精神怎不令人動容。籍“六四”二十七週年之際﹐我們會和“天安門母親”一起守護記憶﹐守護良心﹐守護人的尊嚴。謹此告慰蔣老師及所有“六四”之靈。 

下面請欣賞我們新製作的“六四”紀念音樂視頻。謝謝觀看﹐謝謝支持。願生者在音樂中昂首﹐願死者在音樂中安寧。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