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沒有希望的中國人
作者: 寧靜齋主

文化走廊

更新於︰2016-09-13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免費教育,看病就醫,退休福利,社會保障對絕大多數的中國人,仍然只是夢境,⋯這樣的國家社會再造幾個豪華機場,幾十條豪華高鐵,再造一萬幢豪華大廈,百姓的希望又在哪裡?

XX:妳提出疑問的這篇文章有可能是《紐約時報》刊登的文章!文中列舉現在的中美之間在社會和公共設施存在的巨大差異是客觀存在不容否認的。年前我曾去到舊金山(三藩市,San Francisco),一走出機艙那建築物和一應措施的陳舊也是使我深感震驚,這和我在1979年首次赴美,首個到訪的美國西部同樣是舊金山這個大城市的現代化,和其富麗堂皇的景像所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同樣使我瞠目!

但是,我當我進了入境大堂那些美國的移民局,海關等政府的工作人員,仍然和幾十年前一樣滿面的笑容,一樣的親切,一樣的和靄,一樣的友善的態度使人如沐春風,當你離開入境櫃台時他(她)們都不會忘記說一句:「希望你在美國居停愉快」!這是我在全中國——我的祖國——的任何一個出入境口岸的任何一名政府官員從來沒有給過我的禮遇!(雖然現在比三十多年前的態度已經是好得太多了)。

這樣的繁華,沒有社會公義,侈談超過美國

的確,我們的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日趨完善,但是不久前媒體曝光的武警的某副司令公然霸道的強行佔用別人的座位,不顧公眾形象旁若無人的聚眾打牌,毫不理會那位真正持票的旅客一臉茫然的在旁等候,要等他打完一局才倖然的老大不情願起身讓座,極大的表現出當官做老爺和權力的傲慢!這種情況在美國絕無可能發生!是的,我們的城市高樓大廈櫛比鱗次四處聳立繁華似錦,連小城市都不惜巨資建造了奢侈豪華的「音樂噴泉」來裝飾門面顯示政績,而政府機關和部門莊嚴巍峩,但門衛森嚴號稱是人民政府的大門極為難進,人民要進去辦事決非易事,民眾受到刁難斥責甚至辱罵毆打司空見慣毫不出奇,公職人員利用手中的權力對民眾撗徵暴歛巧取豪奪,貪污腐敗中飽私囊,知法犯法官官相護,早是已經成為常態。維護法律尊嚴和公民權利的律師被集體公開的逮捕拘禁至今不作交待處理,連向僱主追討欠薪的農民工竟然成了不可饒恕的罪行要公開逮捕,審判,判刑,入獄!那聞名世界的血腥強拆逼遷毀人家園,警察城管公然打人殺人層出不窮無日無之,維護社會穩定竟然超越了經濟發展成為壓倒一切的重中之重!依法治國的莊嚴承諾仍然是空話一句,違憲違法的事情天天在公然發生。

而免費教育,看病就醫,退休福利,社會保障對絕大多數的中國人尤其是廣大的農民而言,仍然只存在於在夢境之中,⋯這樣國家社會的現狀即使每個城市都再造幾個豪華機場,多建幾十條豪華高鐵,再造一萬幢豪華大廈對百姓又有什麼實質的意義呢?

一個沒有社會公義,道德淪喪,不依法治國,到處充斥了破壞法律和社會秩序的不公正,但同時又看不到明天的社會,是不會有什麼凝聚力的!同樣,一個無情的現實是儘管中國己經至少在表面上比美國繁華多了,據說「在人權方面比美國好五倍」,「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20年就會趕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與此相比美國這個「老牌的帝國主義」的衰敗是人所共知的!但是,奇怪的事實並不是美國的政府官員,富商巨賈,社會精英,乃至於平民百姓蜂擁而至爭相移民中國,把財產轉移到中國,把子女送到中國來受教育,享受中國的人權保障與民主權利和經濟成果!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切卻偏偏是相反!這是多麼無情的諷刺和揶揄啊。

人心敗壞,死不懺悔,從不認錯,絕無希望

不知道我們的政治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意識形態的專家們對此有什麼精僻的分析和論述,說明和解釋的?因為這簡直就是黑色的幽默從而無可辯駁的說明了一個真理,任何社會的「軟件」和「硬件」孰重孰輕以及制度上的優劣決定了民心的走向,人往高處走希望追求更好的生活,這是萬古不易的真理,比什麼巧言令色,指鹿為馬,強詞奪理,欺騙誤導更要有說服力影響力。甚至比先進的科技進步,宏偉的建設發展都要重要得多!難道不是嗎?

中國的積弱就是源自中國人的自私自利膽小懦弱,對公眾事務的漠不關心,嫉妒先進和仇視他人的成功,心胸狹窄報復性強,不願認錯死不懺悔,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的民族性和中國文化中封建迷信,專制獨裁,排斥「異端」,抗拒非我族類的思維和方式,張口就是說謊和蓄意的欺騙竟然成為了多數中國人的習慣和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最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事說三次)不可救藥令人沮喪的是國人明知道這些陋習和弊端但仍然依然故我,繼續過着沒有尊嚴的生活得過且過而甘之如飴,完全沒有希望改變這一切的迫切願望,唯一的條件是只要有口飽飯吃就行了!

關於這點魯迅和柏楊以及無數的先賢大家早有高論!我做了七十年的中國人,目睹這種種的弊端必須無比痛心的指出,又該是多麼的無可奈何啊!更令人失望的是在最近的將來,我們絕對,絕對,絕對,絕對(四個絕對)看不到希望!姑且權當我胡說八道並立此存照吧!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