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華似水:記一場外省人喜宴
作者: 楊雨亭

台灣舞台

更新於︰2016-12-2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台灣的婚宴

昨天(12月24日)中午在台北車站附近的君品酒店參加作家王丰兒子的結婚喜宴,我這一桌的客人有前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前總統府副秘書長戴瑞明,前總統府秘書長、前外交部長沈昌煥的公子沈大川,被民主進步黨追剿而失去退休金的「高級外省人」郭冠英夫婦,前竹聯幫大老白狼、現在是積極推動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中華統一促進黨總裁張安樂,加上我這個已經列入「沒落外省人」另冊、中年讀史且自認可能是台灣學界十年內最後一個中國共產黨史的研究者。我們這一桌的客人組合實在有些異狀,在過去是不可能的。

馬英九與王曉波共座主家席

我左側鄰近的一桌,有前《新新聞》雜誌創辦人周天瑞,中國國民黨籍立法委員費鴻泰,國民黨籍台北市議員李新,《中國時報》政論版副總主筆陳琴富,實踐大學教授賴岳謙,這一桌的組合比較「正常」;靠近我們這兩桌的右前方是主桌,有新郎新娘和雙方父母家人,主客有前總統馬英九,現任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新黨主席郁慕明,前國立台灣大學教授王曉波。

王曉波的母親章麗曼是中共地下黨員,1949年後在台灣遭中華民國國民黨當局逮捕槍決,王曉波自幼在白色恐怖中成長,馬英九執政後,王曉波成為馬英九台灣史論述的主要執筆者,他本身是急統派,卻由於和馬英九的關係而成為馬英九保守路線的辯護者。由此觀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單一的,而是多面向的,甚至於常常前後矛盾,這是人性的正常表現。前任國民黨主席、現任新北市長朱立倫到達主桌致意,隨後和我們這幾桌的老人們一一握手後有事離去。主桌的組合引人注目,馬英九身旁一直有幾個安全隨扈隨時出現。

敏感者注意到馬英九和洪秀柱坐在一起,互動鮮少,我上前向二人致意時,也選擇不同的時刻。我和二人短暫的交談內容也不相同,我和洪秀柱是這樣說的:「洪主席,我們支持妳,我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國民黨要回大陸。」洪秀柱點頭稱許說:「當然!」 

馬英九是保守的、現實主義的統派,他承繼的國民黨路線偏向蔣經國的大陸政策,以保台為優先,寄望在適當的時空、有步驟地謀求中國的統一,可是在國際與兩岸現實中,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力日強,不統不獨使得中華民國在台灣日益落入偏安的局面而有實質獨立的傾向;洪秀柱是相對理想與激進的統派,主張在現階段研擬兩岸和平及中國未來統一的框架,台灣本土民意對她的主張有所疑慮,多數的台灣老百姓由於長期和中國大陸隔離,並不是堅持獨立而是恐懼未知的命運,也就是說獨立的深層心理是自保。台灣的藍營或統派,除了左派,大抵躊躇在馬英九和洪秀柱的路線之間。近日來,漸漸聽見主張「武統」(武力統一)的聲音,在海外、中國內地、台灣都有,這反映出中國民族主義的情緒有升溫的情形,戰爭與和平的地平線,慢慢地浮現在遠方,可能終究不是海市蜃樓。

革新保台派和台獨派鬥爭三十多年

我和馬英九三十多年前是舊識,我們都是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美國東岸的台灣留學生,那時候我們屬於國民黨年輕一代的改革派,也就是所謂的革新保台派,現在回頭看實際上是改良派,因為寄望在現體制下有所表現。當年的台灣獨立派則是革命派,因為在當時的體制下難以出頭,這兩派的鬥爭延續了三十多年。

到今天,台獨革命派占了上風,主要是我們體制改良派缺乏魄力改革而使年輕人普遍不予認同,以及我們在人才的補充上後繼無力,而中共的力量日趨強勢,逼迫國民黨在對岸的話語空間日益窄促。1980年代,當年我們黨內年輕一代大多數由於缺乏關係與奧援,而與台灣政治脫節,使得國民黨的接班到我們產生斷層,只有少數長青明星人物享受尊榮,掌握權力,成為人生勝利組,直到今天。

1990年,我從美國回到台灣,選擇參與整體中國人的命運軌道,然而二十多年來,我常常反省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更多的時候是否定自己早年的理想。經過多年來苦苦地掙扎和求索,我才認識到中國人與中國社會(包括台灣)性質的改善是一個非常長時段的過程,我個人短暫的生命落在這麼一個長時段中,就如同莊子所說「井蛙不可語海,夏蟲不可語冰」,我個人的選擇無益於這個過程的加速,卻使得我的家人受累,他們原本留在美國社會會有更好的人性發展。這些年來我不願意家人在情緒與心理上捲入中國人、台灣人的慣性內鬥漩渦,這樣的內鬥具有權力、利益、黨派、族群的惡性,不值得參與,唯一的獲益者是政客與名嘴。我的孩子們都不看電視名嘴叫罵,我們必須有智慧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拒絕參與惡質言行。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也就是說,道不行,哪裡還有華夏?邦無道,怎麼還是祖國?

 

(作者楊雨亭 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