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變
作者: 高 風

文化走廊

更新於︰2011-12-12 Print Friendly and PDF

● 現在好像文革又來了,唱紅的唱紅,捧毛的捧毛,天安門毛屍屍變,疆屍爬出了棺材。秦瘦鷗假如現在還活著,端的吐血有份。

最近在蘋果日報看到一篇捧毛奇文,作者是朱永嘉。名字很熟,頓時省起:羅思鼎!文化大劫命紅色恐怖年代,上海的羅思鼎與北方的梁效遙相呼應,掀起一陣陣血風腥雨。朱永嘉便是四人幫喉舌羅思鼎的主要寫手。

  八十年代初我返上海,一些老朋友知我從香港回來,相約飯聚,席中有眾星拱月的老作家秦瘦鷗。一場慘烈的文革結束,驚魂甫定猶有餘悸的老友見面,恰如唐代詩人司空曙所言「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少不免聊起十年遭遇,家家各有本蒙難的經,相同的是都對老毛四人幫及其黨羽冷嘲熱諷。也曾談到羅思鼎朱永嘉之流,席間最淡然的古稀老人秦瘦鷗這時牽牽嘴角,不屑地用上海話拋出一句:「狄隻小爬蟲!」才五個字,已為絕論。

  睽違經年,一篇文章、一個朱永嘉,晃晃漾漾令我思念起秦瘦鷗。

  年少時曾拜讀過他的小說,即名噪一時的《秋海棠》,也看過搬上舞台的《秋海棠》話劇,還讀過慈禧太后的女官德齡格格寫的小說《御香縹緲錄》,中文譯者便是秦瘦鷗。直至大學時,有個暑假短期到新民晚報實習,寫的一篇稿中要涉及到三十年代電影巨星阮玲玉和胡蝶,我都未出世,老編介紹我去向秦瘦鷗請教請教,於是得見心儀已久的前輩大作家,好似來到蓮池岸邊的樹蔭下,撲鼻荷風,酷暑全消。秦瘦鷗清臒飄逸,自稱是老報人,在報社當記者時便跟阮玲玉、胡蝶她們混熟了。加上青少年時期家居虹口區,不少粵籍的電影明星住在那兒,秦瘦鷗還能講幾句廣東話呢!

  秦瘦鷗的成名作絕對是《秋海棠》,曾有文學評論家將他與張恨水《啼笑因緣》相提並論。不過文革時有批判他的文章就很可笑,說秦瘦鷗是鴛鴦蝴蝶派。鴛鴦蝴蝶派發祥地雖是上海,但成員都是蘇州人,如包天笑、周瘦鵑、范煙橋、程小青,後期的代表人物則是張恨水。秦瘦鷗是上海郊縣嘉定人,年紀亦比張恨水小很多。不過二人倒是老友鬼鬼惺惺相惜的。

  秦瘦鷗曾講過一件往事,抗戰時,秦拖兒帶女逃難到陪都,人生路不熟,生活陷於困境,恰好給張恨水知道了,張執掌新民報,銷量頗大,他隨即在新民報上發了段消息,指秦瘦鷗到了重慶,秦的親朋戚友一獲悉,吃飯問題、工作問題也就頓時解決了。秦後來更入新民報工作。

  至於所謂鴛鴦蝴蝶派,不過是共黨爪牙左派文人對異己的一種攻擊而已。周瘦鵑、范煙橋、張恨水文革中俱被逼死,秦瘦鷗也備受折磨。

  文革伊始,秦瘦鷗已被抄過兩次家,他精心珍藏的幾千冊圖書全部被搶去。被批被鬥且不說,更被驅至奉賢縣勞動改造。奉賢瀕海,寒冬臘月颳起大風,徹骨生寒。秦瘦鷗年老體弱經常感冒胃痛,甚至大便出血,病得七勞八傷,仍要趕至田間操勞。後來對知識份子管制稍為鬆動一點,秦瘦鷗依靠一次次的「病假」證明得以返家裡少少「養病」。但裡弄裡的看門狗一直虎視眈眈監視著他,嚇得他提心吊膽,似黑市居民不敢出門。文革後期才以「年老多病」這一條獲「特赦」返回市區,派去幹些輕便勞動繼續受審查。

  毛澤東躺進水晶棺材後,對秦瘦鷗的審查也就不了了之矣!而姚文元的把兄弟,秦瘦鷗口中的「小爬蟲」朱永嘉也給捉了起來投入囹圄。不過現在好像文革又來了,唱紅的唱紅,捧毛的捧毛,天安門毛屍堂的肥屍屍變,殭屍爬出了棺材。朱永嘉們又伏地拜頌毛澤東「偉大的革命胸懷」,是「中華民族、中國傳統文化最傑出的代表」,還要發誓「忠誠於毛澤東思想」,中國真個沒得救了。

  秦瘦鷗假如現在還活著,已經是年逾百歲的人瑞,見到小爬蟲亦屍變了,又張牙舞爪,端的吐血有份!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