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戰爭與美國
作者: 金 鐘

北非啓示錄

更新於︰2011-04-06 Print Friendly and PDF

● 奧巴馬宣稱介入利比亞戰爭是「有限」的。美國基於伊拉克戰爭的教訓,不想陷入第三場戰爭。白宮已在調整其全球戰略,從中東、非洲撤退,轉而重返亞洲,面對中國。

  茉莉花革命在突尼斯、埃及怒放之後,來到利比亞被壓抑了,雖然土壤氣候和中國不一樣,但強權高壓的政治體制一樣,卡扎菲動用武力血腥鎮壓人民的民主示威,迫使民眾拿起武器,進行一場內戰,而且引致國際性干預。從二月十五日班加西示威以來,迄今一個半月。利比亞東西部對峙的局面已成大勢。

兩軍對壘,戰事膠著

  二月二十七日,由前司法部長賈科勒籌組反對派臨時政府。前一天聯合國安理會十五國一致通過決議經濟制裁卡扎菲,老卡不理會。三月十七日安理會第二輪通過制裁利比亞的一九七三號決議,十國同意,五國棄權。三月十九日,法國率先空襲利比亞軍事目標,英美等十三國聯軍跟進。三月二十九日,三十五國倫敦會議,一致要求卡扎菲下臺,出席會議的還有非盟、阿盟、歐盟代表及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中俄兩國缺席。倫敦會議有點二戰結束前的雅爾塔會議的意味,顯示卡扎菲政權必將垮臺,民主利比亞必勝。


● 卡扎菲(中)和他的女保鑣(右)。(本刊資料)

 

  從軍事上看,一個六百萬人口,軍力只有二萬兵可用,戰機三百多架、坦克二千輛的卡扎菲勢力,當然不是英美法聯軍的對手。聯軍空襲取名「奧德賽黎明」,有志在必得之意。十天來已發射了飛彈一百六十枚,重創利軍的空軍與坦克部隊。但是,卡扎菲並未認輸,政府軍和反抗軍仍在首都的黎波里與班加西之間拉鋸,戰局膠著。顯然,卡扎菲即使海、空全敗,其地面戰鬥力,憑借三千僱傭軍(一人一天一千美元)和親信部隊,缺乏訓練的反抗軍很難制勝。因此,急於速戰速決的聯軍便有可能在保障人道主義救援的名義下,派兵進入利比亞,展開地面戰。但面對卡扎菲的「全民體制」,這場仗何時結束,尚難斷定。除非空襲可以達到「斬首」效果,致卡扎菲於死地。

  利比亞局勢明顯地已由國內的獨裁與革命之爭演變成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以近二十年的經歷看,一個國家的民主轉型,牽引出一場多國參與的戰爭,除因反恐而開戰的阿富汗、伊拉克外,其他國家基本上循顏色革命之路而成。利比亞是一個特例。其原因何在?

  不可否認的背景是,卡扎菲獨裁統治的利比亞與西方國家交惡由來已久,它一方面和基地伊斯蘭極端派有矛盾,但另一方面又實行強烈的反美反西方政策。介入多起恐怖事件。這次對抗議民眾的殘暴鎮壓,更證明其統治與西方民主價值觀的尖銳對立,遭到舉世一致的譴責,使聯軍得以替天行道、師出有名。

聯軍干預的理念支撐

  美英法的干預政策有兩個理念支撐:

  一是:「人權高於主權」。這個理念曾是支持北約與美國出兵干預米舍洛維奇南聯盟政權的基礎。南聯盟對科索沃地區的種族屠殺,引致一九九九年西方十三國對南國進行七十八天的轟炸,最後以南聯盟失敗、撤軍,雙方和解結束。兩年後,米舍洛維奇總統成為海牙國際法庭的戰爭罪犯。

  二是國際警察的責任。「國際警察」之說,正式來源是一九四三年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邱吉爾舉行的「德黑蘭會議」,商議戰後國際秩序重建。羅斯福提出戰後由中美英蘇四大國組成「四個警察」機構,可立即行動處理對和平有威脅的突然事變。這個理念後來發展成聯合國安理會機制,授權對既定國家的經濟乃至軍事干涉。形成包括國際介入韓戰、越戰在內的戰後局部戰爭的合法性。

  因此,便有對美國是「世界警察」的稱謂,這次法國空襲利比亞一馬當先,也有「地中海警察」之稱。總之,這次西方為首的聯軍對利比亞發動空中打擊,皆以此二理念為據。對此持異議的,以中國最為突出。

  首先,中國從科索沃戰爭(其駐南聯盟大使館亦被炸)以來,一直強硬反對「人權高於主權」論,官方到媒介對主權至上,作國家主義的集體狂吠,極力貶損西方的「人權外交」──作為一個踐踏人權肆無忌憚的極權國家,這不足為怪。其次,這次對利比亞的制裁,中國在安理會的投票是一個話題:第一輪投票贊成制裁,第二輪投票棄權,沒有反對,決議通過。當英美聯軍開始空襲後,北京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又高調力撐利比亞,表示反對「國際關係中使用武力」,中國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則解釋是考慮到阿盟、非盟的立場,好像不得不為了國際關係而得罪利比亞。


● 奧巴馬總統今年1月13日,在白宮會見關注中國人權人士,左起:包柏漪、葛維寶、李曉蓉、黎安友、查建英。(本刊資料)

 

為石油而戰:嚴重的誤導

  表面上,似乎中共改變了「不干涉他國內政」的政策,實際上則是利益取向的權衡。因為中國在阿拉伯與非洲有更大的利益必須維護,既然利比亞大勢已去,便附合西方一次吧。其實,中國不僅在傳統上一直視卡扎菲是「老朋友」,兩國在意識形態上有心照不宣的默合(卡扎菲不是公開讚揚中共的六四鎮壓嗎?)而且,中國一直大力支援利比亞,官方報導,中國在利比亞承包的大型項目達五十個,包括三條鐵路,總合同達一百八十八億美元,派遣援工人員(含家屬)三萬八千人。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媒體上大量的支持卡扎菲,咒罵西方聯軍的言詞,和歷次反美狂熱無異。

  中國另一個挺利比亞反美的文宣是,大吹西方空襲是為了「掠奪利比亞的石油」。姜瑜這樣說,香港文匯報的大題也是:

  「西方打人權旗號、搶石油利益」。

  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導。

  據西方專家與中國學者的資料顯示,中東海灣地區原油的百分之七十五是流向亞洲,而不是西方。二○○九年美國僅有百分之十的進口石油來自海灣地區,而且,美國自二○○五年以來逐年減少了對石油進口的依賴,現已不到一半,美國在努力開發其他能源。

奧巴馬強調只是有限的參與

  與此相反,正是中國從石油自足變為第三石油進口大國之後,現在的石油進口已達需求量的百分之五十六,其中從中東北非等國進口石油一億三千萬噸,美國只有八千多萬噸(人民網三月四日韓曉平文章)。專家預計,二十五年後,中國對石油的依賴將達到百分之七十二。而且中國石油的戰略儲備只有十四天,美國是一百二十天。中共當局已在呼籲戰略安全,要改變能源對外依賴的嚴重狀態。

  對利比亞戰爭的另一個觀察點,是美國的姿態。這是很多人留意到的。

  在西方聯軍三月十九日發動對利比亞空襲後,卡扎菲立即致函美英法三國首腦,他給奧巴馬的信,稱奧為「我的兒子」,說美國空襲利比亞,但「你依然是我的孩子,我仍然愛你」。奧巴馬當然不會為種族關係而影響決策。因為美國在戰爭這樣嚴肅的抉擇面前,要公開面對議會、黨派、民眾及傳媒的各種意見和挑戰,甚至高層的分歧也隱瞞不了。國防部長蓋茨就公開反對設禁飛區,反對美國軍事介入。希拉莉則比較傾向在各國關係中作選擇。奧巴馬表現審慎(為此影響到他的最新的民調下跌)。他深知美國處境的兩難:

  美國作為世界民主人權的旗艦,不能對利比亞這樣引起公憤的目標,沒有足夠的反應。因此,他一再表示「卡扎菲一定要下台」,雖然沒有法國那樣積極出手,也在第一輪打擊中火力十足,至少發射一百枚戰斧式飛彈,耗費一億多美元。然後將聯軍指揮權交給北約。二十八日,奧巴馬在電視演說中,重申卡扎菲必須下台,但是不會用武力推翻他。他說美國在利比亞不會像上兩次戰爭一樣,只是有限的參與,但絕不會退場。

美國全球戰略已開始調整

  這道出了美國主要的困境,奧巴馬說過美國不會有第三場戰爭。那是出於美國陷於伊拉克戰爭的教訓。伊戰打了八年至今未了,光美軍犧牲已達四千餘人,戰費七千四百億美元,伊拉克軍民死亡數以萬計。可以說,為了反恐也好,民主也好,美國在這個新世紀的開頭,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美國有理由在利比亞戰爭中採取節制立場。

  而且,從戰爭角度而言,上世紀以來,美國和極權主義的作戰,雖然有偉大的貢獻,但總是代價高昂而未盡人意,美國國力雄厚,折騰至今,像阿富汗那樣百萬美元的飛彈打一個十美元的帳篷,這樣的仗,恐怕沒有美國人會同意重演。這樣的總統恐怕也得下台。

  這是奧巴馬的明智之處。最近一位美國學者告訴我:九一一以來,美國忙於反恐,一幌過了十年,搞得經濟疲憊,怨聲載道。那邊廂中國卻趁勢來了個經濟崛起,到處財大氣粗,咄咄逼人。美國還能再陷到那北非沙漠中去嗎?白宮一定要改變國策!只有解放軍才巴不得美國再陷入一個持久消耗的戰場。

  實際上,奧巴馬上台,已經在逐步「改變」。去年七月,美國在東盟峰會上抵制中國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名霸佔南海的企圖,獲得二十餘國一致支持,讓中共外長楊潔箎在會上怒叫「受到有組織有預謀的圍攻」,令中共十年外交付諸東流。進而華盛頓號航母挺進黃海,說明美國已經成功的重返亞洲。從其他地區撤退,而獨對亞洲實行進取策略,可以窺見美國的全球戰略,已有緊防中國的轉向。

  無疑,這也顯示美國政治制度的生命力,她可以有力地調整不合時宜的政策和戰略,那是獨裁體制永遠做不到的。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