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細節可以決定勝敗
作者: 徐澤榮

歷史話題

更新於︰2013-08-07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中共內戰毛不懂砲兵決勝論,否則提前制勝;朝鮮戰場亦錯失為米格戰機安裝翼尖油箱而敗於美機之長程。證明細節往往可以決定勝敗。

斯大林曾經說過「幹部決定一切」以及「技術決定一切」。在一黨排斥多黨,國家吞噬個人,計劃取代市場,官意忽悠民意的蘇式國家裡面,當然是「幹部決定一切」。從根本上說,這句話當然是錯的。「技術決定一切」卻接近真理(實為「認知決定一切」派生命題),它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所表達的意思,可謂異曲同工。本文旨在披露中共軍史上鮮為人知的兩大軍事技術認知失誤,及其造成的本可避免的後果。

毛否定斯大林要求建立蘇區砲兵

一大失誤。作者於《開放》二○一三年二月號上發表的《四野榴炮轟垮蔣家王朝》業已指出:國軍敗於共軍主因,乃為國軍不敵新獲蘇援榴炮、山炮的共軍炮兵。不久之後,作者又新的發現、推理,現將本人後來對於該文所做三處新增段落(楷體)、少許更換字句(位於宋體原有一段)公諸同好。對於中共軍史研究來說,勿庸諱言,儘管字數不多而且⋯⋯來遲,它們的突破性、革命性可以振聾發聵:

⋯⋯作者認為,解放戰爭時期,由於蘇援槍械大量到來,國共雙方槍械達到平衡,然而,共方炮兵卻占優勢 「握有蘇援美制、日制榴炮至少二千一百門,解放軍前期共有三十五個軍(後為七十個軍)合一百零五個師,平均每師可以攤到二十門」,士氣就不用說了;國方雖有共方沒有的空軍,但卻因為缺錢從而缺彈缺油,作用僅聊勝於無,完全不能制衡共方地面炮兵優勢。因此可以說是國軍敗於共軍主因,乃為國軍不敵共軍炮兵。國軍全軍當時遠遠沒有二千一百門重炮,而且⋯⋯從來未被設想集中使用。

斯大林早就指示毛澤東重視炮兵建設:一九三七——此時距離中共南昌起義只有十年,斯氏托王明帶話給毛氏:「火炮乃是現代戰爭之神,八路軍和新四軍必須首先建立炮兵部隊⋯⋯我們準備幫助你們建立兵工廠,為此我們將提供一切設備和技術人員。」但是毛氏力排眾議,一口否決這個天上掉下來的香餑餑。(註:王明《中共50年》(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218頁。) 毛氏於此時表現出來的科盲,與他二十一年後於發動大躍進時表現出來的科盲,何其相似乃爾!一九四九年後,斯大林曾對周恩來說過,中共革命,本來十多年前就可取得勝利,(註:出處因不可抗力竟至得而復失。)大有責備毛氏對於炮兵重要作用一無所知之意。

蘇軍總參已為中共戰略作規劃

此言非虛,因為根據李德回憶,一九三三年九月底,他的上司曼弗雷德·施特恩,簡稱弗雷德(後在西班牙內戰中以克勒貝爾將軍著稱),再三對他表示,此時自己確信,斯氏不僅會給予中共武器援助,而且還抱有支持中共進行一場「大規模正規戰」的設想。據此,弗氏進而命令李氏到達中央蘇區之後,馬上要求中共動員人力物力修建一個機場——我猜應是用於空運蘇援重型武器配套部件前來中央蘇區,再讓斯氏所說兵工廠重新組裝,同時著手籌劃一場攻占南昌以及長江沿岸敵人中心地區的攻勢。(註:奧托·布勞恩《中國紀事》(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35頁。)眾所周知,細節決定成敗,那時毛氏要是全盤接受斯氏主要以炮克敵戰略思想,還會有萬里長征、西北割據、河西慘敗、皖南事變等等這些因為毛氏罔顧斯氏,自出機木矛而導致的夜長夢多、險象環生之事發生嗎?

治中共黨史者,無論國內海外,從來沒人問過「為何是贛閩邊蘇區」「為何是鄂豫皖蘇區」「為何是湘鄂西蘇區」「為何是贛東北蘇區」「為何是左右江蘇區」「為何是陝甘寧蘇區」「為何是盛世才後方」「為何是入綏遠東征」?讀者若是聯繫蘇聯為中國革命設計的「西北長遠戰略」和「華南應急戰略」來看,就會恍然大悟:

設贛閩邊蘇區以接受蘇聯海運至或汕頭或廈門重型武器;設鄂豫皖蘇區以作進擊寧滬杭後方;設贛東北蘇區以聯通贛閩邊蘇區和鄂豫皖蘇區;設湘鄂西蘇區以奪取、保護將來中央紅軍依照「長遠計劃」西去北上背靠蘇蒙所需安全渡口;設陝甘寧蘇區、盛世才後方以作上述「長遠計劃」中的軍事基地;設入綏遠東征以接受大批蘇援餉械;最後,設左右江蘇區以迎接法共越南地下組織運進蘇援重型武器配套部件,然後將其裝上蘇聯秘派軍用運輸飛機,以螞蟻搬家方式,經過沒有防空力量的湖南,運往三處較大蘇區,尤其是中央蘇區,重新組裝之後投入戰鬥。蘇聯紅軍總參謀部絕對不會聽任中共中央軍委像草寇一樣隨機設點。

至此,對於策劃中共革命,毛氏斯氏兩者招數孰為高明、老道?讀者已可洞若觀火。毛氏哪有資格在斯氏生前死後亂翹尾巴啊!

美機航程超過米格三百公里

二大失誤。基於新揭政府檔案,大陸韓戰研究專家沈志華教授曾做判斷:一九五二年底一九五三年初,毛澤東仍在策劃跨過三八線發動新攻勢;但是此時金日成卻已厭戰,央求中蘇兩國首腦儘快同意簽訂停戰協定。

然而作者認為,由於米格—15以及米格十五副型的最大航程太短——分別只有一千七百八十公里(加短暫性副油箱時。丟副油箱後,粗算僅夠來回飛共半小時,作戰飛二十分鐘),志願軍統帥部早就知道:沒有空軍掩護,志願軍根本無法發動南進攻勢,並於一九五一年中將此結論報告給了毛氏。此後,中蘇兩國曾在北朝聯手搶建三四處機場,旨在彌補米格飛機「腿子過短」先天不足。由於美機轟炸不已,各處機場屢建屢毀,此項計劃遭遇失敗。因之,作者認為,毛氏用意乃名為擴大戰爭,實為爭取蘇聯軍援經援,僅此而已。

米格二機的油箱體積過小,儘管這使它們獲得較大機動,尤其是速度——每小時一千零七十六公里。與它們機體大小、性能指數相應的美國對手是F9F(黑豹),速度僅為每小時九百二十六公里。但是由於有著一副永久性翼尖油箱(短暫性副油箱除外)——志願軍戰士稱其為「油挑子」,F9F的最大航程可達二千零八十公里,比米格二機多出三百公里。雖然超出不算太多,但是由於可以利用南韓境內機場以及航行朝鮮海域的航空母艦起飛降落,所以F9F可以攻擊北韓全境空中地上目標;相比之下,米格二機僅能保衛北朝北部,一如「米格走廊」名稱所示:狹卻窄的一條。米格二機短暫性副油箱裝在機翼下部驅中部位,影響機動、速度,不若永久性翼尖油箱無此問題,不能取而代之。今年四月,我在美國洛杉磯馬區(March)空軍博物館,親眼見著了一架F9F戰機展品以及一架米格—15展品。本節「二大失誤」思緒由此而起。

米格戰機錯失改裝翼尖油箱

如果我是毛澤東或者周恩來,就會責備斯大林歷經兩年都沒想到模仿F9F,將米格二機改進,裝上一副永久性翼尖油箱,借此增加最大航程,而非責備他於初時拖延蘇聯空軍出動——僅為二周而已。前一問題方為抗美援朝勝負要害。在我看來,許多中外研究韓戰學者誇大了斯大林的「拖延二周出動空軍」所帶來的為難處,沒有發現他的「兩年都沒想到模仿」的致命傷。

從技術上說,對於米格二機的設計者來說,給它們裝上一副永久性翼尖油箱,並不需要多大圖紙、工藝改動,而且研發費時不會太長。即使因此降低速度百分之十,落至每小時九百六十八點四公里,還是比F9F快。有「油挑子」作版,為何中蘇雙方沒有一個工程技術人員想到也給米格二機「加油」呢?據載,某位訪蘇解放軍代表團領導人曾對蘇方接待人員提出:米格二機有著小小設計或者工藝缺陷,望能改進(意見有否涉及翼尖油箱,無從考證),對方竟然反問:「你們怎能懷疑社會主義蘇聯軍工產品的質量?」可見,還是蘇式國家特有的教條主義、思想僵化壞了大事。

如果及早想到模仿,米格走廊就會變成米格方陣,覆蓋北朝全境甚至三七線以北,而不只是臨津江以北而已,一百一十五萬志願軍、人民軍本可少輸多贏;人員傷亡減少一半;「人海戰術」也不至於重複出現在運動戰階段以後的陣地戰階段——聯想上甘嶺戰役;中國的大國地位也會遠較今日為高。

至於上文所說南進攻勢,作者認為仍然沒有可能發動,那就需要米格二機的最大航程至少提高一點三倍達到四千公里,這樣的話,整個機形都要改變,風洞試驗需要重做。當時蘇聯的戰機研發能力遠遠不如美國,米格二機的發動機還是源自英國的呢。

【後話】中國空軍沒經抗美援朝戰爭形成空軍配合地面部隊作戰傳統,未能接軌國際。韓戰以後,中國空軍僅在解放一江山島之時使用過殲擊機、強擊機小規模地配合地面部隊作戰;一九六二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一九六九年的中蘇邊境戰爭,一九七九年的中越邊境戰爭等,全都沒有想到鄭重其事試驗這種源自一次世界大戰的空地配合,遑論大規模地使用。毫無疑義,這是當代中國空軍的阿喀琉斯之踵(死穴)。幸而在周邊地區,此種配合缺失也是菲國空軍、印度空軍、南韓空軍、台灣空軍、越南空軍之踵。日本不然,它的空軍甚至使用過「神風」這種空海、空地瘋狂配合方式,儘管最終不敵美蘇。

事實再次說明:細節決定成敗!研究中共軍史,必須一改以前只重意志不重技術從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陋習。《星火燎原》《紅旗飄飄》收文成百上千,可有一篇揭示身經百戰作者自身所作戰略戰術正式總結?現在他們幾乎全部過世,當代中國兵學瑰寶半壁未現已失,豈不令人捶胸頓足,噬臍莫及!

二○一三年七月十六日於東北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