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唱,失去了靈魂
作者: 楊銀波

文化走廊

更新於︰2013-11-0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一敗再敗的選秀達人屢敗屢戰地參賽,人氣低落的成名歌手紛紛回鍋炒人氣,至於翻唱的歌曲,也多是早就唱爛了的。我們從中快樂,從中懷舊,而有思想的原創,早就被拋到九宵雲外。


●創作不休的獨立歌手汪峰。

我必須提出一個緊迫的問題:眾多音樂真人秀的節目,把全國下至K歌達人、PUB駐唱,中至樂隊玩家、科班出身,上至選秀大咖、唱片歌手的人都拉出來溜了一遍又一遍,除名利之外,這些作品,在思想性、藝術性上佔到幾成?在選秀中他們技驚四座、震撼全場,人氣旺到爆棚,但為什麼一旦到自己出作品的時候,大多數卻淪為娛樂工具,在華麗編曲之中毫無人文思想營養成分?他們在紛紛簽約和接下大量商演之後,到底還有沒有創作演繹非口水歌的自由和能力?

看看現在的年輕人吧

這當然是各人的路徑選擇,比如庾澄慶就主張音樂技術性、享樂性至上,即揉雜各門各派的音樂編曲技法,創作讓人快樂、自由的歌,管它什麼思想、人文、責任、深沉,更不問社會、政治,無須批判或自省,詞寫得再爛俗,或純粹耍個性、玩另類,都可以接受,只要好聽就成。那些唱功了得,又有台風和觀眾緣的選手,通過一場場比賽收穫到的,首先是最實際的簽約、演出,各種活動都有經紀人為他們聯絡、籌備,其次是收穫群眾基礎,即粉絲。再平淡乏味、粗製濫造的作品,在粉絲群體中都有市場。整首歌聽下來你不知道歌手要表達什麼,就像一個人成天說著別人的廢話,你聽不到他內心真正的聲音。

如此現象,已非一兩年,從二○○四年第一屆超級女聲選秀至今,各地方衛視及央視主辦的選秀節目怎麼說也有幾十種,從這些節目裡脫穎而出的冠、亞、季軍,有幾人在「作品」這個事情上,交出滿意成績的?這絕不能以某某人出了多少唱片、EP、單曲的數量來證明,我強調的是作品的可流傳性,且這些作品須具備思想和藝術價值。那麼多人都在翻唱別人的歌曲,唱搖滾的時候非常搖滾,唱情歌的時候無比深情,但一旦到自己出作品之時,其水準與他們翻唱的作品相差太遠。他們彈著吉他吟唱的內容也多是小情小愛,活在不再關心這世界的狹窄自我之中,歌曲到底還能不能「載道」?難怪夜叉樂隊有首說唱金屬作品,抨擊這種現象:《看看現在的年輕人吧》。

所有高質量的選秀節目都在強調「回歸音樂本身」,結果絕大多數仍然是翻唱。有些節目能夠突破的,只是編曲,和演唱細節。無可否認,我也被打動,即使九成以上都是或傷心或快樂的情歌。能夠去講生活、生命的,已是少見,至於呈現思想意義上的有關乎社會政治批判與反思內容的,近似於無。就連《無地自容》這麼具有思想衝擊力的搖滾樂,也被唱成了「情懷」而已。這就像黃貫中唱《海闊天空》感動了我們,之所以感動,在於一去不復返的那個時代裡關於青春與自由的情懷,而非內容本身。我們今天的選手,享受著「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便利,卻不再有前人的勤奮、刻苦,大多以贏利為首要目的,不再種樹,即使種了,也難長高。


●中國照抄英國達人秀,引起一波波熱浪。
給身懷絕技的人實現夢想的機會。

名利場令大腕們都失去音樂信仰

倘若拋棄對思想層面的苛求,我也相當欣賞幾位以選秀出道成名的歌手,比如張靚穎、譚維維、蕭敬騰、楊宗緯、吳莫愁、梁博、熊汝霖,還有堪稱《中國好聲音》技術標竿的金池、姚貝娜,平安、張赫宣也是我在技術層面引為同道的人,連並未成名的搖滾樂90後隋佶辰也令我欽佩。但是,這裡面除了梁博一直在堅持音樂的思想性卻選擇盡可能的沉默,熊汝霖總是想通過成熟技法表達態度而不得,其餘無一人不滾入趁熱打鐵、無關思想的行列。參加選秀,不必說任何音樂夢想,其實也就是四個字「我要成名」,這在如今的社會有沒有原創,唱功好不好,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接下來呢?

「接下來」,是慘不忍睹,卻迷醉其中,無法自拔。按別人的要求,唱別人寫的歌,已是最好的運氣,更多的則是馬不停蹄地即時消費人氣,迅速在商演中撈金,頻繁製造話題、誹聞。忙得一塌糊塗,可也只是經紀公司的賺錢機器,再好的嗓子也疲軟,再高的才氣也被掏空,在綜藝節目裡做游戲,在娛樂八卦裡做訪談,為了保持著明星的光彩,汪峰就以《名利場》、《有意思嗎》痛斥之。別說這些選秀明星,就連已經有成名作的歌手,也紛紛加入綜藝節目。所有人一窩峰地混跡在大眾娛樂中。

一敗再敗的選秀達人屢敗屢戰地參賽,人氣低落愈加無人問津的成名歌手紛紛回鍋炒人氣,至於翻唱的歌曲,也多是早就唱爛了的。我們從中快樂,從中懷舊,從中覺得他可以那我也可以,而有思想、有態度的原創,早就被拋到九宵雲外。都來唱愛來愛去,都來唱網上排行榜的歌和KTV點唱率頗高的歌。「歌手」二字的人格價值,在大眾娛樂面前變得不堪一擊。

這個市場看似相當繁榮,可能讓你的名字瞬間傳遍千家萬戶,機會遍地開花。可是,這樣的繁榮掩飾著這個國家優秀音樂作品的嚴重稀缺,只是刺激著眾人心浮氣躁地參賽成名,一旦成名就必有大量可望不可及的資源向你靠攏,最不成問題的就是錢,錢買得來一切,包括最優秀的作品。人人都爭當明星,學形體,學打扮,學說話,學炒作,唯獨不學創作,嘴裡唱著廢話連篇的口水歌,強顏歡笑地討好著所有人,包裝得光鮮亮麗,可腦子裡空空如也。就連天下盡知的諸多大腕們,縱然身懷絕技,多年下來,早已忘記了最初的音樂信仰。真正在以創作為生命的,堪稱鳳毛麟角。

敬佩汪峰這樣不停創作的人

雖說唱片早已是賠本買賣,但要論對後世最大的影響,有好作品才是硬道理。我敬佩的是汪峰這樣的人,首先是思想者,其次才是音樂人。他固然也要成名得利,名正言順,有實力的保證——層出不窮的作品。這些作品有上乘之作,也有平庸之作和敗作,但他一直在堅持創作,沉得下心,靜得住氣。要知道,若換成別人,單憑《飛得更高》、《怒放的生命》就能唱一輩子,吃一輩子,混一輩子。但在汪峰眼中,這兩首歌並不出色,他的實力其實在《晚安北京》《信仰在空中飄揚》,還有我欣賞其創作勇氣的《李建國》《失敗者》《風暴來臨》《媽媽》《我愛你生活》《再見二十世紀》《雨中的回憶》《抵押靈魂》《一百萬噸的信念》等歌曲,以及被禁的、成了積壓之稿的作品。他的創作從未中斷,無論在生存上朝不保夕之時,還是財源滾滾的成名以後。

鼓勵創作,是針對所有希望以音樂為業的人,而且不分地下地上,不分名家草根。有相當多我特別敬仰的堪稱音樂家的人,比如崔健、唐朝樂隊、黑豹樂隊,他們有自己也無法超越的前期作品,但後來他們的成績無疑是下滑的,現場演出佔據的生命遠遠大於創作本身,作品數量的稀少與他們才華的出眾形成巨大反差。

更多音樂人只是與民工、白領、教師一樣普通的謀生行業,能夠以此為業活得下去就已經很不容易。許多技術一流的音樂人,卻成天做著幫人錄音、編曲或做伴奏樂隊的事,天天如此,創作也就變成特別沒譜的事情。以唱歌為生的人,如今的太多歌手,只是演繹者,很難談得上「自己的作品」。至於狂熱地投入選秀比賽的人,忘記了作品才有說話的權利,那麼最多也就是被圍觀一陣以後空守孤獨。心中無物,就表達不出個所以然,沒有思想根基的作品,也只能浮於情感、感覺與技巧的層面,進入不了人的靈魂。

有人當唱歌是敲門磚,有人當唱歌是逗你玩,有人當唱歌是我開心就好,但把唱歌真正當成是生命的,沒幾個。要有資格說唱歌是生命,就意味著不唱歌毋寧死,就像憋得受不了非開口說話不可。一切逆境之中,唱歌仍然繼續;風頭正勁之時,更不忘唱歌的初衷。

說到底,唱歌是為了表達,表達的是屬於自己的情緒、思想、立場,不能沒有自己而淪為發聲的機器。我相信像我這樣能唱二千首歌的人,不在少數,聽得多,學得也多,但這絕不是唱歌的終極目的,這只是一個基礎階段。除非真的想就此娛樂至死,否則,創作吧,這會讓你的生命更有意義。

(作者為作家兼簽約公益歌手,傾向搖滾樂,一九八三年生於中國重慶,業已奮筆十年)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