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東北黑土地
作者: 康春女

書評

更新於︰2014-02-06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作者和他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經歷了不堪回首的折磨,但是,他的筆調輕鬆、幽默、讓人讀起來忍俊不禁,笑中有淚,捨不得放下。


●中國官方舞台上的昔日北大荒,
還有如斯的浪漫。

不知道是否因為現在教育水平確實提高了,還是寫書能賺大錢或有「一書成名」的想法,這些年好像寫書的人比看書的人還多。市場上的書五花八門,什麼題材的都有,而且很多書名有想爆人眼球的嫌疑。可是,太多書一看內容, 半頁都無法讀下去,因為胡編亂造的居多。還有, 東抄一段,西侃一章,營養成份極其欠缺,讓人鬱悶萬分。想找一本值得讀的中文書特別費神。英文原版書籍雖然內容爛的也不少,但是好書相對更多,特別是優秀歷史人物傳記方面的書多得讀不過來。

上海高知之子趕去東北苦寒務農   

最近有幸讀了一本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人物傳記《解放之子》。這是一本美籍華裔律師胡果威博士撰寫的自傳。因為他出生在上海「解放」那年,之後與「新中國」一起成長,個人和家庭都經歷了種種變遷。因此,他把書名定為《解放之子》。了解中國那個混亂的大時代的變化,讀者也許自然會猜到書中的大概內容,類似許多與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一樣的「傷痕文學」。其實不然。如果沒有好朋友的推薦,我可能就錯過這麼一本用另外一個角度, 精心描寫出的中國「解放」至各種政治運動包括「反右」、「文革」直到對外開放,允許百姓出國的一系列大事。

雖然作者胡博士本人和他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在那個動盪的年代經歷了不堪回首的折磨,但是,他的筆調輕鬆、幽默、讓人讀起來忍俊不禁,笑中有淚,捨不得放下。和我以前讀過的一些沉重、壓抑、傷感的「傷痕文學」完全相異。本來,父親被劃為右派,送去勞改;自己還是中學生就從曾經繁華的大上海被趕到東北邊遠的農村當一個農民。不用提東北那裡冬天漫長、嚴寒的氣候,只說一個大城市的孩子幹農活就能把人痛苦死了,因為沒人知道這一輩子到底能不能熬出頭,什麼時候會離開「修理地球」的苦役,回到溫暖舒適的家,和漸漸年邁的父母團聚。

如果沒有堅強的毅力和樂觀的性格,那種絕望會把人逼瘋的。絕大多數人從落後的農村或山溝溝到大城市適應很快,但是相反的適應則太難熬了。沒聽說有人從窮到富受不了;而上吊、跳樓往往是一些從富陡窮的人。沒有希望的貧窮會抹掉人的意志,是一把不見血的殺人刀啊!

胡果威博士的父親是民國時代的知識分子,解放前是大名鼎鼎的國民黨中央銀行總裁孔祥熙的主任秘書,工作是專門為孔祥熙捉刀寫作。一九四九年四月,胡父因相信自己從未做過非法事情,也從未做過對不起共產黨的事,認為哪個黨當權都會需要他這樣的人才。結果,謝絕了最後一班去台灣的船票, 滿懷希望地留在了「新中國」。他帶著中國老一輩知識份子的天真,認為「解放軍戰士進到上海,竟然露宿街頭,絲毫沒有騷擾百姓。這樣紀律嚴明的軍隊太令人感動了」。

艱苦十三年磨練意志受用一生

胡老先生對新政權抱有美好的幻想,最終留給自己和家人後半生的自然是精神上和肉體上無休止的羞辱和痛苦。博才多學的知識份子,從拿了前半輩子的毛筆,轉型在後半生開始和農地裡的鋤頭綑綁在一起,成了「翻身做主人的勞動人民」,才華就這樣浪費掉了。多麼荒唐的一個新政權!

胡博士在東北吉林省梨樹縣偏遠的農村,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幹農活,竟然保持著樂觀的精神。他在傳記中用詼諧的筆調談到生活的艱苦,但更多還是對當地祖祖輩輩都在那種困苦環境下生活的當地農民的關注。後來他去長春拖拉機廠當工人,自學英語,從車間轉到中學教英語,接下來考上重點大學吉林大學英語系,畢業去雲南教書。又從雲南到美國留學,最終拿到哥倫比亞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在上市公司任職法律顧問。這期間命運的輾轉起伏,落差之大,極富戲劇化。讓讀者為主人公的命運時時捏著一把汗。

在吉林十三年艱苦、簡陋的生活經驗,使胡博士對他灑過汗,流過淚的黑土地一往情深,充滿了感情。他認為那人生最寶貴的十三年磨練了他的意志,奠定了他對後來任何人生挫折不言放棄的信念,造就了他今天的非凡成就。更加令人感動的是,他告訴自己的兒女,將來百年終老時,希望自己的骨灰撒在吉林,撒在那片自己曾經度過青春歲月的東北黑土地上。

常言道:人的性格決定命運。不難想像胡博士有今天的成就,和他鍥而不捨、永遠樂觀向上的精神分不開。這才是一本真正勵志的好書。值得在人生道路上徬徨、失落、憂鬱、苦悶和失去希望的人們仔細一讀。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