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成事在天
作者: 文 西

藝術天地

更新於︰2014-02-0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邵氏影業在香港和強大的左派電影競爭中挺立數十年,中共文革自廢武功帶來的機會最為關鍵。加上港英當局不干涉文化發展的地利,不發達也難。


●香港電影業大亨邵逸夫(1907-2014)

邵逸夫爵士以一百零七歲高齡仙去,在香港來說,應該是前無古人的。

邵逸夫是一個時代的傳奇,他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天賦和努力外,最重要的是他佔有獨特的「天時」和「地利」。造就他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雄霸香港和東南亞的電影王國。

上世紀五十年代,共產黨建立「新」中國,乘著打敗國民黨蔣介石的餘威,標榜「為人民服務」,贏盡民心。四、五十年代的香港,左翼電影是主流。當時許多上海電影工作者南下香港,他們多是左派電影人,造成香港國語片空前興旺的局面。他們拍的電影多以愛國、寫實和揭露社會不平為主題,並表達對未來的期盼。這是當時的歷史潮流。

當年我們在海外,雖然年紀還小,但大都認為「左」是「進步」的,而「右」是「反動」的。記得當年香港的「進步」電影公司有「長城」、「龍馬」、「鳳凰」,這是拍國語片的;拍粵語片的則有「新聯」。左派明星如夏夢、石慧、陳思思、吳楚帆、李清等,都是我們十分熟悉的。


●邵逸夫影視王國捧紅明星無數,親手打造五虎將,威震四海。劉德華紅透30 年。

五十年代香港左派電影為主流

事實上,香港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最出名的電影公司是永華,那是李祖永先生1947年在上海製片家張善琨協助下創立的。永華的名片有《國魂》(1948)、《清宮秘史》(1948)、《春風秋雨》(1949)、《海誓》(1949)、《火葬》(1949)、《翠翠》(1953)等。

李祖永的永華因經營不善,兼且嚴重浪費,加上一九五四年片廠倉庫失火,導致最後破產。星馬實業家陸運濤接管永華,第二年改組為電影懋業有限公司(簡稱「電懋」)。

一九四九年張善琨與李祖永意見不合,與同樣來自上海的袁仰安另組長城影業公司。不久國內形勢大變,共產黨建立新政權,袁、張兩人分道揚鑣。袁向左,改組長城(稱新長城);張向右,另組新華。七月七日「長城影業公司」成立時,張善琨請來十大女明星(龔秋霞、羅蘭、孫景璐、陳娟娟、陳雲裳、蝴蝶、周璇、李麗華、白光、王丹鳳)聯合剪綵,著名男影星劉瓊、嚴俊任司儀,星光熠熠,風頭一時無兩。

一九五○年,《清宮秘史》導演朱石麟與南來的費穆合組龍馬影業公司,費穆病逝世後另組鳳凰影業公司。「長城」、「鳳凰」、「新聯」的成立和發展,直接得到周恩來、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的大力扶持和眾多左派電影人的積極推動,一時間成為香港「進步」電影的主流。我們小時候在南洋,最愛看的也是「長城電影」和「長城畫報」。

「新長城」旗下人才濟濟,大導演有岳楓、李萍倩、程步高、陶秦等,演員有顧而已、劉瓊、舒適、陶金、嚴俊、韓非、龔秋霞、李麗華、王丹鳳、陳娟娟、劉戀、孫景璐等,後來又培養了一代新人夏夢、石慧、傅奇、陳思思、樂蒂、李嬙、張錚、關山等。新華一九五六年拍出了《桃花江》,開國語歌唱喜劇片風氣之先,「小野貓」鍾情亦因而紅極一時。

「新長城」從一開始就宣告了政治立場。袁仰安在《長城畫報》創刊號發表《談電影的創作》的文章,開宗明義指出:所謂「進步」電影,「首先要有正確的立場,立場站穩了,再在內容與形式上求進步。」

「鳳凰」從《中秋月》(1953)、《水火之間》(1955)到《同命鴛鴦》(1960)和《故園春夢》(1964),為本地電影培養了不少編、導人才和演員朱虹、王小燕、江漢、高遠等。一九五三年中,張國興創辦亞洲影業有限公司,拍了《傳統》(唐煌,1955)、《長巷》(卜萬蒼,1956)、《半下流社會》(屠光啟,1957)等。


●邵逸夫(右2)1979 年率眾女星出席亞洲影展返港。

六十年代邵氏左右逢源大展拳腳

在香港,左派影人一九四九年成立了華南電影工作者聯合會(簡稱「影聯會」),而一九五三年王元龍、張善琨、胡晉康、嚴幼祥等則組成「祝壽勞軍團」訪問台灣,並於一九四六年成立「自由總會」(原名為「港九電影從業人員自由總會」),從此香港電影業界左右分家,歷時數十載。

中國的電影大抵發源於上海。二戰後,邵家老二邵邨人到香港建立「邵氏父子公司」,但處境艱難。因為當時香港的「長城」挾「進步」之名,如日中天,而陸運濤雖被左派目為「右」,但資力雄厚,不可小覷。

一九五七年邵逸夫從新加坡來港主持,將「邵氏父子」更名為「邵氏兄弟」。

面對鼎足而三的局面,邵逸夫先從「電懋」挖走了林黛(許以兩倍薪酬),由李翰祥執導拍了《貂蟬》(1958),連續半月場場爆滿,創下最佳票房成績,並在亞洲影展一舉囊括五項大獎。隨後再拍《江山美人》(1959)和《梁山伯祝英台》(1963),接連引起轟動。

林黛本是「長城」老總袁仰安所發掘,可惜因政治考慮而被「雪藏」棄用(林黛原名程月如,是原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秘書程思遠的女兒),後被嚴俊帶往「永華」,演《翠翠》一炮而紅。至此,初創的「邵氏兄弟」在競爭中逐步後來居上,超越「電懋」。

雖然「電懋」被挖走了林黛,但旗下還有葛蘭、樂蒂、尤敏、林翠、葉楓、李湄、雷震、陳厚、喬宏等名角,所製作的電影如《情場如戰場》(1957)、《曼波女郎》(1957)、《四千金》(1957)、《玉女私情》(1959)、《龍翔鳳舞》(1959)、《香車美人》(1959)、《小兒女》(1963)等,極富青春氣息,充份發揮了都市小品的情調。

在「電懋」和「邵氏」鬥得難分難解,不相伯仲的時候,一九六四年「電懋」老總陸運濤夫婦和高層人員王植波、周海龍等在台灣空難中喪生,「電懋」從此失去支柱,直至最後解體。「電懋」的結束給邵逸夫創造了第一個好時勢。鼎足而三已去其一,少了一個強勁對手,正好讓「邵氏兄弟」策馬馳騁,左右逢源。

文革左派自廢武功邵氏獨霸市場

對邵逸夫更好的時勢是左派給的,因為他們「自廢武功」。毛澤東發動了旨在謀害劉少奇的文革,禍延香港。一九六七年香港左派發起暴動,配合內地「革命」喊打喊殺,炸死孩童,燒死林彬(香港商台播音員),一時間好像香港就要被「解放」,人心惶惶!

這期間,不但全國只剩下江青等炮製的八個「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濱》、《海港》、《龍江頌》、《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白毛女》),香港的「長城」「鳳凰」等也都停止拍片,無所適從。「三足鼎立」最終變成了「金雞獨立」,六叔要不發也不可能了!我記得邵逸夫當年曾經高興地說過(大意):現在左派不拍片,內地也沒有片子出來,今後我可以獨霸市場了!

哈!左右兩派都造就了邵逸夫,這種時勢哪裡去找?!真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啊。

從一九六六年到一九八三年,邵氏每年的拍片量都超過三十部,一九七四年甚至拍了五十部,達到高峰。這都是時勢造成的。邵氏環顧左右,唯我獨尊,直到後來鄒文懷出走建立嘉禾,一支獨秀的局面才逐漸被打破。

至於「地利」,香港對中國來說是一塊寶地。它幾十年來庇護救助了多少中國人,讓一部份中國人可以自由地工作和生活,又讓這部份中國人能夠在適當時候救助內地遭災遭難的親友,這都應該載入史冊!我們真是應該感謝慈禧太后把香港割讓給英國,使它成為一百多年後中國人的一個避難處所,免受大陸政黨倒行逆施所帶來的種種災難!世事難料,當年老太后的賣國是基於戰敗無奈,她怎會料想到百年後香港卻成了救苦救難的觀世音?

香港除了一九五二年把司馬文森、劉瓊、舒適等八名左派電影人(地下黨)驅逐回廣州外,港英當局從來沒有干涉華人的文藝活動。如果邵氏不是在香港,它怎會有如此輝煌的成就?如果邵氏一直留在上海,它早就會被血水淹沒了!別忘了當年在香港,邵氏和電懋都被左派歸入右派陣營。

現在的香港,左右已經易位,左派變成「左仔」,早已失去了「進步」的涵義,反而成了「冥頑不靈」、「頑固不化」的標籤。邵爵士雖然出名孤寒(吝嗇),多年來卻捐了很多錢給內地辦教育,還辦了「科學獎」,發揮他慈善家的本色。事實上,人本不應分左右,只看你是不是正直善良。像邵逸夫爵士一樣,他福壽雙歸,名聞天下,是個有福的人!

二○一四年一月二十日於香港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