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孤
作者: 高 風

文化走廊

更新於︰2014-05-10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目下香港好像趙氏孤兒,絕處求生。李大狀和陳太是公孫和程嬰,想救救香港孤兒。

李柱銘和陳方安生,二位長者無懼斧銊加身,萬里迢迢遠赴美加訪問,不外是冀望國際關注香港的普選。蓋一國兩制愈搞愈荒腔走板,香港的核心價值樓傾榭殘,凝金歲月開到荼蘼,「民主之父」與「香港良心」的西方之行,還是必要的,應受尊重。

然而偏偏遭到類似人的物體冷諷熱嘲,肆意抨擊,「漢奸」、「賣港」之聲不絕於耳,我只感到狗吠聲很嘈,很討厭。

目下的香港好像趙氏孤兒,絕處求生。李大狀和陳太非屠岸賈,他倆是公孫杵臼和程嬰,煢煢淒苦地想救一救香港孤兒。

春秋時晉國奸賊屠岸賈謀害趙盾,程嬰、公孫杵臼千方百計去救趙氏遺孤,在《春秋》《左傳》《史記》都有記載此一史實。元代紀君祥將其編成劇曲,名《趙氏孤兒》自此廣為流傳。京劇則有兩個版本,一是余叔岩余派的《搜孤救孤》,一是馬連良馬派的《趙氏孤兒》。有年曾同時在上海演出,轟動上海京劇界與戲迷。我早年在北京欣賞過青年演員演出的馬派《趙氏孤兒》,已有驚為天人之感。請我去看戲的老北京同事口沫橫飛介紹,據說當年北京京劇團最初排演此劇,本由馬連良演公孫杵臼,譚富英演程嬰,裘盛戎演屠岸賈,張君秋演莊姬,後改由馬連良扮演程嬰,脫開了早先余叔岩的路子,成為全新版本的《趙氏孤兒》。嘩!粒粒巨星,大老倌中的大老倌,我當時聽了都張大嘴巴得個窿。

紀君祥的元曲《趙氏孤兒》我曾見過元刻本,是我三姑夫的珍藏。他在蘇州閶門開過一家戲院,以越劇為主,亦有滬劇、錫劇等地方戲,偶有話劇、京劇上台,三姑夫獨多各種劇本與曲目,我一到他家玩便躦進他書房亂翻書,但元刻本《趙氏孤兒》用錦盒安放,不准我碰。文革初破四舊,抄家,三姑夫的珍貴劇本都屬封、資、修,一把火給燒光了。未幾三姑夫來上海作客,談及焚書事,我跌足道:「活該!鬼叫你不肯留給我,連碰都碰不得?」他苦笑道:「給了你還不樣一把火?」說的也是,真唏噓。

《趙氏孤兒》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三四百年前法國就有多種譯本,並搬上舞台;英國也很早便有譯本出現。據說德國大文豪歌德讀了耶穌會教士,馬約瑟譯的《趙氏孤兒》深受感動,幾個月便著手寫脫胎於《趙氏孤兒》的悲劇《愛爾班諾兒》,寫了一二幕給席勒看看,席勒大感興趣,給予極高的評價。他病中還掛念此劇,寫信給歌德,切記將《愛爾班諾兒》寄給他欣賞。可惜未幾席勒便魂歸道山。而歌德呢,卻有感於對中國的情況研究不夠,所以加入希臘背景,改寫之後仍覺未妥,只得停筆。所以我們現在看不到完整的《愛爾班諾兒》但至少如王國維所說的,「趙氏孤兒列之於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足可體會到。

歌德是偉大的德國詩人、文學家,一部《少年維特之煩惱》一部《浮士德》,已讓他名垂千古。原本「歌德」是個香噴噴的名字,但那些年,對共產黨歌功頌德的謔稱亦為歌德派,很為良心未被狗吃掉的知識分子唾棄。相反,給搞得聲名狼籍踩作地底泥的「右派分子」卻暗香艷嘗,不著言詮,令人暗中敬佩。現今在香港亦作同觀,保皇黨建制派愛字堆莫不屬「歌德」;「漢奸」才是錚錚漢子。
野馬勒韁,講返李大狀和陳太。二老一路向西,絕非賣港,頗有救孤的味道。香港本是小漁村,換了西方宗主國才漸漸列入先進與發達之區。香港精神,香港價值觀,是普世的,是接近西方的,現代的,而今卻要大陸化,融合融合,將香港融掉合併而已,香港則變成石屎森林的小農漁村。倒退,歷史的倒退。就像北京人倒退到北京猿人,十分波譎雲詭。

雖說李大狀和陳太,美加之行作用有限,一如白居易詩「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但水晶總是澄美的,琥珀總是不朽的。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