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佔中與流動佔中
作者: 桑 普

台灣舞台

更新於︰2014-08-10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如果八月底北京人大強硬抗拒香港民意,佔中勢必提前。參與者要有付出一定犧牲的準備。流動佔中也要有組織,方能達成效應。


●香港民主派嚴陣以待,8 月底北京人大常委會可能作出的任何否定真普選的決定。

近月來,香港政情瞬息萬變。自佔中公投、七一遊行、預演佔中以來,「公民提名必不可少」已經凝聚起一股磅礡民意,成為香港民主派向中共政權抗爭的首要訴求。中共備受刺激,態度相當強硬。7月15日,特首梁振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兩份政改諮詢報告,開展所謂「政改五部曲」的「首部曲」,建議2016年立法會選舉制度不作任何改變,謊稱這是「普遍意見」,誣指2017年普選的「主流意見」是特首必須「愛國愛港」。八月底,人大常委會將會作出決定,有可能劃定「禁止公民提名」與「必須愛國愛港」之類的紅線,也有可能一舉否定任何形式符合國際普選標準的真普選。如屬後者,佔中三子已經宣告將會即時發動「佔領中環」。「提前佔中」如箭在弦。

張德江強調愛國愛港迫佔中提前

同時,中共政權擺明挑釁。7月19日,周融等人發動「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簽名運動」,在充滿灌水造假與苦肉計的疑雲下,聲稱首天已有二十多萬市民親身簽名,意圖利用偽劣粗糙的簽名數字跟「佔中公投」打對台。同日,中央港澳協調工作小組組長張德江會見香港「六大商會」代表,表明不能接受「公民提名」。20日,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引述張德江說: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特首;不是所有民主派都「不愛國愛港」,但一定不能接受高喊「結束一黨專政」的人;國際標準各地不同,很難照跟照做;「佔領中環」影響經濟;香港現有「外國勢力」介入。

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進一步引述張德江:2017年實現的「普選」並非終極,未來仍可改良。但張德江卻刻意迴避2017年那種貨色的選舉只不過是假普選,而且民主派一旦接受那款「普選」,日後所謂「改良」完全於法無據。一句到尾:渙散港人鬥志,中共寸步不讓!

由此可見,如果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在八月底「一錘定音」,否決一切符合國際標準的真普選方式,例如硬性要求必須取得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提名,方可「出閘」成為正式特首候選人,那麼「佔領中環」行動必定從原定的今年年底「提前」至八月底或九月內開展。全港民主同道將會團結起來,開展持續抗爭的第一擊。

當然,這是有變數的。如果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八月底的決定中沒有「一錘定音」,例如只是宣稱特首候選人「必須愛國愛港」,「禁止公民提名及議員提名」,但卻沒有寫出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方式或提名門檻,那麼就會產生分化香港民主派的統戰空間,促使民主派內部對於「要不要立即佔中」出現分歧。這是目前的隱憂。

 新主張「流動佔中」應勢而出

筆者先前已經撰文建議:民主派人士與佔中三子應該掌握「主動」,清晰宣示:如果中共在八月底前「兩個沒有明示」否定公民提名、不否定愛國愛港,就會立即佔中。化被動為主動,掌握好話語權,方能避免分化。這是「上策」。 

如果全國人大常委會明確否定「公民提名」,亦即「一個明確否定」,那麼就已顯然跟「佔中公投」所反映的七十二萬市民意願相違,不留半點討論餘地,那麼「佔領中環」依然應該立即啟動。這是筆者提出的「中策」。

一旦「佔領中環」正式啟動,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一舉戰勝,凱旋而歸。筆者可以預見:「佔領中環」行動的參與者必定會被驅散或被鎮壓,必須準備作出一定程度的犧牲,或被逮捕,或被起訴,或被囚禁,或留犯罪紀錄,或被跟蹤監聽,或被禁足大陸,或形成求學、求職、移民障礙。這確實嚴峻地考驗香港市民的勇氣和決心。此外,整個運動的關鍵港人有無全盤計劃,尤其是有無部署縝密的後續行動,以及多層候補梯隊,屢敗屢戰,持續抗命,千萬不要在一時衝擊後戛然而止,以致喪失民主抗爭的銳氣和毅力。這才是「重中之重」——這是下策。

在這個劍拔弩張的形勢下,最近在香港社交網站上又流行另一種新穎主張:「流動佔中」。匿名的發起人希望配合「正式佔中」運動,共同向中共施壓。他號召香港市民選擇適當時機,前往中環「行行企企」,既類似「新公民運動」時期中國大陸各大城市一度出現的「散步」和「圍觀」現象,也類似台灣「太陽花學運」中一度出現的「路過抗爭」模式,儼如無形而流動的水一樣,讓對方無從控制。

「流動佔中」發起人建議:「如果每日有一萬人得閒就去中環等巴士、等電車、行街、影相、排隊撳櫃員機、排隊睇戲、排隊去洗手間、排隊去銀行打簿、排隊去法庭聽審、練跑步等,行行吓又可能會跌了錢周圍搵,又如果有汽車行行吓死火,有汽車行行吓也可能有意外的,會有怎樣後果?警察會拘捕行街及排隊的人嗎?」文章續指:「被趕就走,不用硬碰,不會犯法,不用被捕,鍾意中環的行人自然會再去另一地點聚集」,「到警察離開,大量行人又會再入中環行街。」此議一出,發人深省。

需要一定的組織功夫造成形勢

筆者基本上支持這項建議,但有以下幾點意見。 

一、不宜取代佔中。正如上述匿名的「流動佔中」發起人所主張,「流動佔中」不能取代「正式佔中」,因為其目的從來不在於藉「違法達義」引發道德感召,只是一個在不取代「正式佔中」前提下的抗爭行動。

二、慎選實施時間。除非「正式佔中」不依循上文提及的「上策」或「中策」所設定的條件而啟動,否則「流動佔中」不宜在「正式佔中」發動前草率啟動,以免抗爭銳氣失焦。「流動佔中」宜在「正式佔中」的佔領格局成形之際同時啟動,以收裡應外合之效,並且在首輪「正式佔中」被驅散後的未來日子當中,適時發動,或可配合接下來的多輪「正式佔中」同步實施,或可單兵挺進,散步圍觀,多輪發動,長期抗爭。

三、破除合法迷思。正如佔中發起人戴耀廷所指出,只要「流動佔中」是有組織地發起,警方仍可視之為違法,進而控告參與行動的市民。換言之,「流動佔中」發起人所謂「不會犯法,不用被捕」,只是一廂情願。儘管個別人士的具體行為未必構成「遊蕩罪」、「非法集會罪」、「非法集結罪」,但仍有可能構成「在公眾地方內擾亂秩序行為罪」或「妨擾罪」(在公眾地方遊戲或遊蕩,造成阻礙)。因此,「流動佔中」發起人不宜用「保證合法」的宣傳方法來掩蓋違法風險,反而應該指出「流動佔中」的違法風險雖較「正式佔中」低,但不是沒有。總之,如要抗爭,不宜抱持「不要犧牲」的心態,只宜盡力降低風險,陳明利害,團結多數,感召參與。

四、組織才有力量。「流動佔中」發起人標榜「人數要多」,「流動,無組織,自發,不可捉摸,分散/聚集,總之是揮之不去」。但如要落實,絕對不可能「無組織」。如威廉·道布森(WilliamJ.Dobson)《獨裁者的進化》書中指出「非暴力抗爭訓練」均強調「組織、策劃、主動、靈巧、持續」的重要性,拋棄所謂「無組織一呼百應自發式抗爭」的神話與迷思。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人數要足夠多,佈點要散而廣,不宜過度集中,款式多樣難測,經常推新招式,堅守和平秩序,遇驅趕即變陣。故不能事前毫無組織而成事。

五、正名散步圍觀。「流動」與「佔領」兩詞自相矛盾。既要套用「佔中」二字的光環,又要強調「流動」。名不正,則言不順。為正其名,宜更名為「散步圍觀」或「路過抗爭」,更能光明正大地感召眾多市民參與,共同為民主普選而開展持續的非暴力抗爭。

(桑普:香港時事評論員)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