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店,買不到書
作者: 董鼎山

文化走廊

更新於︰2014-09-13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二十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題目相似的短文,最近我的一本新書出版又引起同樣感想。 少年時我對讀書充滿熱情,常去上海四馬路閒逛。那時的四馬路,以兩項營業聞名。晚間妓院林立,供外地來的商人娛樂;白日則到處是門戶大開的書攤,讓好奇的讀者任意流覽各種新書。

猶記上海四馬路的書店

我記得那時有三家書局最為出名: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其他我常去的還有較為新穎的開明書店與生活書店。我還記得,魯迅的《吶喊》是一本赤紅 書皮的書,猜想其中含有深意。後來斯諾《西行漫記》(是胡愈之等的合譯,當然不是後來董樂山重譯的《紅星照耀中國》)的出版引起青年讀書群一陣轟動。

不過《西行漫記》當時是國民黨治下的禁書,我向一家小書店討閱,店員偷偷地在書攤底下抽出一本紅皮書,我也偷偷地買下來,由此觸發了我與弟弟樂山的思想轉變,一時把延安視為聖地(寫到這裡,不免想到,我曾於1980年代與斯諾兩位遺孀都有機會見面相談,一名HELEN FOSTER海倫.福斯特,一名LOIS WHEELER路易斯·惠勒)。

我為什麼想到購書難這個話題呢?上周《僑報》朋友替我舉行了新書發佈會,使我切身感到在紐約購書的困難。 《僑報》只能在華埠東方書店購到不到二十本,其餘是從國內購來。在紐約的國營新華書店竟不出售新書。書店無書出賣。

九十歲新書竟無處可尋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為了紀念我的九十歲 誕辰,替我出了兩本新書《書影與肖像:鼎山自選集》、《憶舊與瑣記:鼎山回憶錄》,我興致勃勃地到伊莉莎白街新開的新華書店去詢問,一位女店員冷冷地說: 「我們不賣新書,只賣文具,但你可以訂購國內雜誌。」書店不賣新書?真使我這個懂得邏輯學的人一下愕住。結果我請天津出版社送我,郵途走了兩個月。

這次商務印書館替我出版了《紐約客隨感錄》,贈書也是長途郵遞寄到,但我未去新華書店詢問。東方書店位於二樓的,我已無力爬樓梯了。幸而《僑報》朋友出力找到。

不過我在這裡要寫的是一位喜歡讀書朋友的煩惱。他住在香港,照理購物非常方便,但竟購不到我的新書。這裡是他二封信中的報告:

「我多次去銅鑼灣的商務印書館,都說沒有尊作《紐約客隨感錄》。我去中環的三聯書店,也說沒有。去商務好幾次,職員顯出不耐煩。我發現商務有雨傘出賣,每把八十元港幣,還說不買書也可買特價傘!出售新書,不登廣告,不作宣傳,已是異常。顧客來問,反而不耐煩,更是奇聞。我們心目對讀書的尊嚴,竟受到沒有文化的市儈侮辱,我自幼所尊重的商務印書館失了蹤?它的營業部不將銷書當作一回事?」

一九八四年首本書暢銷的喜悅

我乃寫Email向我的編輯訴說。好意的她,把我朋友的郵址要去,郵寄送他一本,但未解釋商務的營業奇象。

朋友收到新書,來信向我致謝,接著說:「最近我又好奇去了這裡的三聯與商務,仍然無尊作。附帶要提的是商務印書館有特價的傘出售,三聯書店則有一層,簡直是小型的百貨商店,恐怕是因房租貴,買書的人不多,只能另覓出路,搞副業。」

朋友的信,令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聽說近年網上書店興盛,實體書店難以為繼。據《僑報》朋友說,我的新書他們也是從網上購得。不過我還是希望國內出版界、文化界有人作文給我一些解釋。

寫到這裡,我不禁想到三十餘年前一樁舊事,當我的第一本暢銷書《天下真小》(初印印數12,500冊)於一九八四年出版時,三聯書店與《讀書》雜誌編輯告我,此書在全國各地到處一搶而空。我喜而問道,再版時是否多印幾千本,以滿足讀者需要?他們搖首苦笑道:「我們任務已告完成,不必再版。」

這類「任務完成,不必再版」的態度,完全違反我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對如何賺錢的看法。看來目 前的市場經濟恐怕已令國內經營觀念改了,但是作為一個作家,我還是在遺憾當年大筆版稅的損失。2014年8月24日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