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世凱的歷史地位
● 編按:袁世凱一貫被認定為「竊國大盜」,本文從辛亥革命中,袁代表滿清政府的實力派的作為,尤其是在南北議和中的作用,認為袁世凱為結束中國千年帝制而避免暴力流血,是功不可沒的。
● 袁世凱(1859-1916)昔日「竊國大盜」,今日史家認為袁掌握強勢兵力,促成中國千年帝制和平終結有貢獻。袁稱帝失敗證明辛亥革命是不可逆轉的成功。袁世凱(上)妻妾成群,有一妻九妾,17子,15女。七女袁復禎,曾是香港明星(下)。(本刊資料)
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偉大意義是:它開闢了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終結了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在這個風雲激盪的歷史大潮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志士仁人為辛亥革命的成功前仆後繼。其中,袁士凱的角色是值得探討的。許多人認為:袁士凱是個「竊國大盜」。 小站練兵:奠定軍政強大基礎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 一八五九年袁世凱生於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一個世代官宦的家族。少年時隨嗣父先後到濟南、南京等地讀書,後至北京就讀。兩次鄉試都未考中,遂決定棄文從武。十九世紀洋務派的思潮對袁世凱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深刻的影響,對李鴻章的顯赫地位,不勝欽羨。為「練兵求強」,他投靠淮軍在山東的統領吳長慶。一八八二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袁世凱乃隨慶軍,東渡朝鮮,鎮壓兵變。隨後,二十三歲的袁世凱以「通商大臣暨朝鮮總督」身份留駐藩屬國朝鮮。一八九四年甲午戰敗,袁世凱也撤退至天津。被軍機大臣李鴻章等保薦負責督練新軍。 一八九五年,袁世凱(時三十六歲)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章等奏派袁世凱擴練 「新建陸軍」,漸為清廷所倚重。這支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六個軍),是清末陸軍主力。袁世凱聘德國軍官十餘人擔任教習,並培植一批親信,控制全軍。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小站練兵是中國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捩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從此,袁世凱聲譽鵲起,扶搖直上。一八九七年擢升為直隸按察使,仍主持練兵。 戊戌變法後,支持新政,權高勢重 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前,帝黨人物曾寄望於袁的新軍,譚嗣同曾面勸袁世凱出兵圍攻慈禧太后所居之處頤和園。袁世凱沒有對慈禧太后下手,結果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失去政權遭軟禁。一般認為袁世凱將消息轉告榮祿是戊戌變法失敗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后黨發動政變,實起於袁告密之前。而且在當時,以袁世凱掌握的七千人新軍戰力,是不足以對抗聽命於榮祿駐紮在北京附近的九萬人部隊。然而,戊戌變法被鎮壓與袁的告密有直接關係。相傳袁世凱聽聞康有為已被革職待參,懼怕「圍園誅后」一事暴露,牽連自己,遂向榮祿告密,西太后聞之大怒,下令逮捕康、梁諸人下獄,並誅殺了譚嗣同等六君子。 一八九九年年冬,因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外行為引起各國不滿,清廷被迫撤換山東巡撫毓賢,以袁世凱代之。一九○○年爆發八國聯軍戰禍,山東在袁世凱治下則維持穩定。一九○一年十一月,李鴻章病死,袁世凱接替李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一躍而成為中外矚目的實力人物。 《辛丑合約》簽訂後,清政府迫於內外形勢,施行新政。袁世凱表示極力擁護。創建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一九○二年,兼任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軍。次年,袁世凱任會辦大臣,掌握實權。創辦各種武備學堂,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也籌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袁世凱很快形成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 一九○八年十一月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病死。一九○九年三歲的溥儀繼位,改元年號「宣統」,其父載灃為攝政王。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致使光緒幽禁至死,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攝政後立即解除袁世凱的官職。袁稱足疾於一九○八年十二月返回河南,隱居於輝縣,再回到安陽的洹上村,賦閑垂釣、韜光養晦,伺機復出。 可見辛亥革命前,袁世凱已是當時清朝中央政權裡漢族官僚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袁世凱圍剿武昌,納諫議和 雙十武昌起義後 ,十月十二日清政府速調兩鎮(軍)北洋陸軍由陸軍大臣蔭昌率領赴湖北鎮壓起義軍。當天馮國璋率領第一軍南下,車過洹上村站,向袁世凱請示機宜。馮國璋與之密商袁復出之計。 十月十四日,清廷授袁世凱為湖廣總督,另以岑春為四川總督,均督辦剿撫事宜,大有以漢制漢之意。袁世凱成竹在胸,明知清廷目前非他不可,但湖廣總督的職位,並不能使其滿足。袁世凱稱病請辭,以退為進,故意拖延。清政府無奈,十月二十七日清廷下旨授袁世凱為欽差大臣,召回蔭昌,讓袁世凱接替其統率湖北境內水陸各軍的權力。 十月二十八日黃興抵達漢口時,受到武漢各界的熱烈歡迎。黃興被擁戴為民軍總司令。此正是馮國璋佯裝敗北後撤之時。敵方主力留在車站的武器堆積如山。黃興便指示進攻,奪取敵人軍火,民軍俘獲大批戰利品。 袁世凱聞訊震驚,於十一月一日下令攻打漢口,限期收復漢口。並命其子袁克定與黎元洪會晤,呈交親筆函件,暗聯黎元洪。十一月十日,黃興下令派李書城帶領精兵六百餘人,攻打信陽。目的是攻擊湖廣總督行署,想生擒袁世凱。不知袁已離信陽去了北京(清廷又任命袁為內閣總理大臣)。這次戰鬥機動神速,聲勢浩大。新聞傳播加倍渲染,北京甚至發佈號外,因而影響頗大。各省在歡欣鼓舞中聲援革命,先後十省宣告獨立。 當時,武漢三鎮的形勢是黎元洪、馮國璋、黃興三分天下。十一月二十二日,山西協統閻錫山回應武昌起義,宣告獨立,取得山西軍政大權。袁世凱感到震驚,立即下令段祺瑞回師北京。袁深慮南方革命勢力北移,自忖局勢嚴重,非軍事所能克制,派劉承恩等南下,欲與革命黨人停戰議和。 十一月二十六日,袁世凱下令,不惜任何犧牲,對漢陽發動總攻擊,爭取軍事勝利,以達到以戰逼和的目的,壓制各省的獨立。武漢三鎮,馮軍已得其二。馮國璋準備乘勝攻打武昌。袁世凱親自去電制止。袁信謀士王錫彤之進言,宣佈停火。 從十月十日武昌起義,到十一月二十七日漢陽失守,革命軍民在武漢地區先後作戰四十九天。這期間江浙一帶的革命形勢迅猛發展。十一月二十四日,江浙聯軍攻打南京的戰役正式打響。經過八天的激烈戰鬥,聯軍攻入南京城。十二月二日南京光復。真正顯示了革命軍的實力,因此南京戰役就成了清王朝以失敗而告終的最後一戰。 議和未了孫中山歸國任大總統 十一月二十六日經過英國公使朱爾典和袁世凱密謀後,由英國駐漢口領事出面,向湖北軍政府提出南北停戰議和的建議。武昌方面的黎元洪因與袁世凱早有默契欣然接受。十二月二日,江浙革命軍也需要時間休整。於是南北雙方在十二月初達成了停戰協定。 十二月四日,著名的立憲派人物和與革命派人物佔明顯優勢地在上海江蘇省教育總會召開各省代表會,大會議決 「公電孫中山回國主持大政,公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國名定為中華民國。」 十二月七日隆裕太后命袁世凱委託議和代表唐紹儀與南方討論大局,革命軍方面以伍廷芳任議和代表。十二月十八日唐紹儀和伍廷芳在上海和平談判。第二天,英、美、日、俄、法、德公使分別電告伍、唐,意在使南方讓步。英國外相葛雷訓令朱爾典,殷盼中國統一,政體由中國人民決定。實際上是為袁世凱聲援。唐按照袁的指示,竭力爭取立憲派的支持,舉袁為總統,其他可無問題。甚順利。 十二月二十日,伍、唐二次會談,伍請唐承認共和,取消滿清政府。唐雖不反對,但表示須由國民會議作最後決定。同日黃興的代表與北方密使協定,協定中明確定國體為共和政體,由先推覆清室者為總統,對清室予以優待。 武昌起義時,孫中山正在美國向華僑募款。十二月二十一日回到香港,廣東都督胡漢民來迎,謂袁世凱心懷叵測,孫至南京、上海,必被各方擁戴。十二月二十五日孫中山終於到達上海。二十九日各省代表選舉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黃興、黎元洪三人為候選人。孫中山在總票十七票中以十六票當選。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孫中山就職典禮,中華民國宣告成立。次日臨時參議院因孫中山的要求,復變內閣制為總統制。一月三日組成混合內閣。武昌、上海的革命黨人早已壁壘分明,上海方面以正統自居,武昌方面以首義功高,權力未能擺平。 對於南方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甚為不滿,上海和議所訂的召集國民會議辦法同樣為袁世凱所不滿意。前者袁無法阻止,乃以後者為口實不肯承認。但袁世凱並不是真的想決裂,乃施展剛柔並濟的手段,以期達到一是繼續和談;二是利用軍人,嗾使馮國璋聲稱誓死反對共和;三是勾結外國勢力,希望列強相助。 孫中山避免戰爭讓總統予袁 孫中山在當選總統的當天,立即電袁。謂系暫時擔承,仍虛位以待,請袁早定大計。袁答以國體尚待公決,不願預聞臨時政府之事。孫再去電,說如由袁之力不勞戰爭而達成共和,總統必屬於袁。袁轉而質問伍廷芳問此次選舉總統的用意,並爭國民會議代表名額與召集權,及開會地點。伍謂選舉總統與國民會議絕不相妨。唐紹儀單刀直入,詰問伍以總統讓袁,有何把握?孫中山明確回覆,如清帝退位,即推袁為總統。孫中山一心想通過和平途徑,使共和實現;而袁世凱一定要確定總統能夠到手,才贊成共和。 上海和議發生頓挫之後,各國公使指責南京的要求不近情理,倘和議因此破裂,南方應擔其責。對袁則稱其公平正直,為當代中國最有才能的人物。英、美報紙斥南京政府專橫,缺乏治國經驗與和平能力。南京方面表示,待各國承認民國政府後,孫中山答應辭職,再舉袁世凱為總統。然對承認民國,各國均無反應。袁恐清已退而孫不退,他將成為南京政府的屬下。伍廷芳則勸孫中山勿再堅持各國承認。 一月二十二日,孫中山提出不堅持各國承認,惟清帝退位須知照各國公使,袁須宣佈絕對贊成共和,孫接到各國公使通知,即行辭職,推袁繼任,袁還須宣誓遵守憲法。否則,證明袁不願和平解決,須負戰爭之責。 孫中山將大總統讓給袁世凱的第一個條件是清廷必須退位。袁世凱要使清廷退位並不十分困難,但他總想取得最高權位,運用權謀手段,挾列強以相威脅,袁遂通知英國公使朱爾典,說是處境困難,準備辭職出京。當天朱爾典會同法、俄、日公使共同聲明贊成清室退位。接著,段祺瑞兩電內閣,稱軍心動搖,共和思想難以遏止,同時責怪滿清阻撓共和,各將領憤憤不平。 二月三日隆裕太后命袁全權與南方商談優待條件,不再提國民會議。優待清室為袁與革命黨間的預定方案,上海和議時唐紹儀已將原則提出,汪精衛草擬具體條款,由袁奏明,遍告滿清親貴。優待要點是清帝辭位,尊號仍存,中華民國待以外國君主之禮,給以歲用四百萬元,暫居宮禁,清及蒙回藏世爵照舊。 二月十二日,隆裕太后頒布宣統皇帝辭位懿旨,命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並由外務部照會各國公使。滿清王公多避入東交民巷的使館區,奕劻逃往天津租界。延續了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君主專制政權從這一天起正式告終。 退位詔頒布的前一天,袁電告南京,謂共和為最良政體,清帝辭位之日,即帝政的終局,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以示履行孫的要求,孫自當實踐辭職諾言,由袁任總統。退位詔頒佈的後一日,袁即告「膺命組織政府」,自稱「首領」,建立事實的政權。同日,孫向臨時參議院辭職,薦袁自代。 四月一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總統職務,黃興任南京留守,統轄南方各軍。四月二日,參議院正式議決,臨時政府遷設於北京。 通過南北議和,袁世凱獲得了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權力。 袁世凱權力不是篡奪是妥協結果 對於這一歷史事件(史實)的評價,我國現在的傳統主流歷史學派一般都認為: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致使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 本人認為,這種以「階級鬥爭」來評價歷史事件的思維方式應當堅決、徹底地摒棄。重評辛亥革命,可得出如下評價: 一、辛亥革命終結了清王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社會的進步打開了閘門,這是它的最主要功績。至於「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當時的革命黨人根本就不具備完成這個任務的能力。不可苛求。 二、袁世凱獲得當時中國的最高統治權力是當時各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認為「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篡奪了」的說法也不對。因為辛亥革命最主要的成果是終結了帝制,而這個成果如果沒有袁世凱的參與,歷史可能會改寫。其實,袁世凱在結束帝制的想法上與革命黨人是不謀而合的,他只不過利用了革命起義從中漁利而已。另外,以實力而言,袁世凱在當時不僅得到了國內漢族官僚士紳集團的支持,還有世界列強的撐腰;而革命黨人方面不但得不到世界列強的認可,且內部還有許多分歧。因此袁世凱在南北議和的博弈中勝出,是歷史的必然。孫中山讓出臨時大總統之位,也並不是什麼「軟弱性和妥協性」,而是實力不濟的緣故。 三、袁世凱獲得政權,對維護當時中國國家領土的完整統一在客觀上起到了重大作用,對穩定政局也起到積極作用。南北議和時,北方以袁世凱集團為主要支撐的清王朝還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南方的革命黨人用武力很難在短期內統一中國。滿、蒙、回、藏等各族對於革命都心懷疑懼,甚至北方各省很多漢人對共和革命也很不理解,加之日、俄、英等帝國主義勢力的陰謀,假如南北戰事延綿,國家分裂和民族仇殺的巨大災難將難以避免。 袁世凱不管其動機如何,確實為說服北方各省贊成共和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在民國初年才會被稱為締造中華民國的四大偉人之一。 在以往的歷史評價中多是強調南北議和中革命黨人的妥協性,革命的不徹底性,但惟其妥協,惟其不徹底,才能夠容納國內多數派別的意願,使當時中國的民族團結和領土完整得以大體維持,永遠結束封建帝制。因此,南北議和的重大歷史意義應該重新得到肯定。 袁世凱稱帝失敗說明什麼? 清王朝結束後,袁世凱於一九一五年十二月籌備稱帝,改次年年號為「洪憲」元年。但內外交困,被迫於一九一六年(民國五年)三月二十三日,宣佈取消帝制,廢止洪憲年號,恢復民國。這樣一個僅僅做了八十三天皇帝便告失敗的史實,為我們認定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而且成功的革命作了一個切實的說明。說明辛亥革命讓任何一個企圖在中國再恢復封建帝制的人都逃脫不了身敗名裂的下場。 袁世凱在辛亥革命初期(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二年),在結束清王朝的封建君主專制和建立中華民國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而在辛亥革命的後期(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六年),由於袁世凱封建官僚背景的局限性、個人野心使他走上復辟帝制的道路,妄圖開歷史的倒車,最終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歷史的罪人。 反觀孫中山和黃興試圖建立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體制政府的想法,在當時中國的歷史條件背景下,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都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這個道理。在當時(即一九一二年)的中國,全國工業的職工人數總數根據當時日本人的記載為六十六萬一千七百餘人(見馬場明男《支那政治經濟年表》),而當時(一九一四年)全中國的農戶總數卻有五百九十四萬餘戶(見《中國年鑒》)。從這只有六十六萬多人的職工規模,與當時擁有五千九百四十萬戶的中國農業人口相比較,我們就不難看出當時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基礎是多麼微不足道。所謂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也就無從談起。 參考書籍(略) (莊平:北京歷史學者)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