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國一邊一國新冷戰時代
作者: 楊憲宏

台灣舞台

更新於︰2014-11-16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北京空前大力籠絡台灣統派,推銷一國兩制,不料兩天後爆發香港佔中,馬英九雙十高調回應佔中,要求中共實行憲政民主,拒絕一國兩制,破局馬習會。




●中華民國103 年雙十國慶。馬英九步入會
場。發表演說高調談對中政策,呼籲中國大
陸走向憲政民主。下:台灣本土意識強勁。

二○一四年的雙十國慶,馬英九總統在他的文告中,放入一段很罕見的民主台灣的論述,結果引發中共一連串的反擊,兩岸關係幾乎回到了一九九九年李登輝總統的「特殊國與國關係」的時代。從原來一直在推銷「馬習會」的熱情高度期待,到了互丟碗盤的撕破臉邊綠。其實把兩岸關係搞得大倒退的是習近平,他錯估了台灣,低估了香港,卻高估了自己,終於搞出這種進退兩難的局面。

習近平破例會見24個統派團體

這個戲劇化的轉折點其實是發生在九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出乎意外的提出很久不講的「一國兩制」並強調這是中共對台灣的政策,「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

習近平表示,「在涉及國家統一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我們旗幟鮮明、立場堅定,不會有任何妥協和動搖。一九四九年以來,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不是領土和主權再造」。「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我們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習近平強調,「遏制『台獨』分裂活動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然要求」。他還強調「需要警惕的是,『台獨』分裂勢力並未善罷甘休,仍在竭力煽動兩岸敵意和對立,阻撓兩岸交流合作,仍然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現實威脅」。

這個說法,台灣朝野都不能接受,總統府表示,「交由陸委會回應」。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說,這是中國對台長期方針,報導引起注意是因為這是習近平上任以來,第一次比較正式提出,雖是中國長期以來方針,但「我們當然不能認同」。

行政院長江宜樺答覆質詢時強調,「中華民國從來不接受一國兩制的政策,我們的主張就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江宜樺表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依照中華民國《憲法》,有效統治地方是台澎金馬。

中共統戰首傷者是馬英九政府

習近平選擇的談話對象是,新黨主席郁慕明與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與二十四個統派團體共五十五人,在人民大會堂會面,這是中共首度集中邀請台灣統派團體,目的在「整合台灣統派團體、擴大台灣統派聲音」。當然企圖影響台灣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大選,顯示中共當局已看到兩岸關係發展面臨瓶頸,如何壯大統派的聲音,成為大陸推動對台工作的一大重要考慮。這次台灣統派團體獲邀人士彼此間並不熟悉,此次的邀請,是中共積極介入台灣政治的新動作,國台辦甚至表示是要「提供統派團體相互溝通和聯繫平台」。這個作為對台灣獨派沒有影響,甚至有激勵作用,可是真的有用的話,最大的受害人將是馬英九所領軍的國民黨政府。

事實上,最近藍營選情低迷,國民黨的內部分析都發現,不是淺藍跑票,而是深藍大統派不投票。習近平這個切割「台灣統派」成為「中共聯合陣線」的作法,第一個受傷的是馬英九的國民黨。陸委會與行政院長的談話,直接打擊「一國兩制」,否決習近平的談話,已經表達了不滿。而馬英九馬上宣佈「馬習會」破局,他改派了受傷而坐在輪椅上的身體欠安的前任副總統蕭萬長當他的代表參加APEC,自是警覺習近平的不懷好意,有可能的版本是,習近平先宣告「一國兩制」,台灣如果沒出聲,那麼習近平再安排「馬習會」,結果,馬英九即使是出席了有國際性質的APEC,也與香港特首一樣。等於承認了他接受「一國兩制」。所以926當天的府院談話,其實是一場停損的自保動作。防止中共繼續操弄這個統派議題。

馬英九罕見表達支持香港佔中

習近平沒想到的是,兩天後,九月二十八日香港佔中「雨傘革命」突然展開。他在二十六日膽敢對台灣強推「一國兩制」,是以為,七月以來的佔中運動,已經平息了。香港人認命了,他可以有空專門對付台灣了。結果是,他說的「一國兩制」頓時變成928當晚香港街頭的「催淚彈、辣椒水與橡膠子彈」,還外加一個「不解散就開槍」。這是什麼「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啊?

馬英九總統馬上對香港的局面表示關切,並且很罕見的表達,支持香港人民的爭普選,也很技巧的譴責港府的暴力清場。老實說,如果沒有九二六的習近平「一國兩制」大暴衝,馬英九總統還寄希望於APEC的「馬習會」,恐怕馬政府不會這麼直接快速的關切香港佔中運動,更不會支持港民的「雨傘革命」。

習近平顯然措手不及,928之後的香港局勢,與國際壓力,加上北京的APEC大會在即,他面對了十分嚴重的大變數。因為國際媒體齊集香港,大家擔心的是二十五年前的天安門血案,會不會在香港複製。如果香港有流血事件,他的APEC就不用開了,連台灣的代表都可能不會來。事實上蕭萬長的身體能否旅行,是個很自然的可變動因素。重點是,926到928之間,馬英九政府對中共的政策已經起來基本盤的轉變。

馬英九已不在乎中共如何反應

這個結構變化,要細讀馬英九總統的十月十日論述,才能看見大局。他在國慶日的談話中,重點擺到了對中政策的新指針,他說,今天,我們要再次呼籲海峽對岸:此時此刻,正是中國大陸走向民主憲政最適當的時機。當前的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快速,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古人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大陸十三億六千萬人民在進入小康社會的同時,當然也希望享有更多的民主與法治。這從來就不是西方人的專利,而是全人類的權利。

針對香港民眾最近為爭取特首普選的行動,馬英九說,我也要再次表達堅定的支持。大陸與香港的民主發展,取決於領導人面對改革的智慧與度量。三十年前,鄧小平先生在推動「改革開放」時,曾說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名言;今天的香港何以不能比照辦理,「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充分實現十七年前大陸對香港的承諾:「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普選特首,五十年不變」。果真如此,這必將化危機為轉機,讓大陸與香港雙贏,同時臺灣人民也必然樂觀其成,大大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我們衷心期待,不論是港澳,還是大陸,都能一步步實現 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的民主理想。

我們認為,民主的發展沒有公式,憲政制度也難以移植,但我們相信,只要方向正確,以中華民族的智慧,一定能找出一條兼顧穩定發展與民主自由的道路。站在共享血緣、文化與歷史的基礎上,我們樂意與大陸及港澳人民,攜手合作,交換經驗,共同探索中國大陸推動政治經濟改革的最佳方案。相信二千三百萬的臺灣人民,也都樂於分享民主經驗,讓炎黃子孫的成就在世界發光!

馬英九的動作在宣示,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依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有效統治地方是台澎金馬。中華人民共和國若要走民主憲政的路,他可以幫忙。而香港是個觀察點,台灣很關心,見證中共是不是一個會遵守承諾的政黨。其實當這篇文章發表時,馬英九總統已經不在乎中共的反應。對他來說,這是一個「土匪政權」,他的任期所以會弄得這麼辛苦,都是因為太親近這個鬼計多端的對手。他開始要劃清界限了。所以,中共的發言人說他「說三道四」,都是預料中事,他不驚訝。他不在乎中共有什麼奧步了。

國防部強力回擊中共媒體分化

果然,中共官方媒體《環球時報》不久之後宣稱已破獲四十起策反案,並指台灣情治人員鼓動大陸學生回大陸報考黨政機關。對此,台灣國防部在十月二十八日回擊,「這是中共慣用媒體分化我方技倆」,國防部發言人羅紹和說,「中共從未間斷情報攻堅,相關報導是中共慣用媒體影響輿論技倆,目的『打擊、分化我政府相關機關』,民眾應審慎看待,勿受影響。」對於大陸指控林兆偉、許淇鈞、台維光三人為台灣軍情局人員?羅紹和表示,「無所悉。」這是很少見的強力還擊,這表示國防部早有準備,不惜翻臉。看來馬政府與中共之間的「和平期」已結束,對抗之勢有可能再升高。接著十月二十九日內政部長陳威仁表示,過去有現職公務人員未經報備核准到大陸進修,基於國家考量,即日起「將實施對高階及涉密公務員禁止到中國進修」。這是自多年來難得一見的兩岸相互「打臉」的報復性放話。

陳威仁在內政部受訪時表示,這個案子已討論一段時間,「基於政府國家考量,已經公布相關辦法,不同意到中國進修」。這話的意思重點是,我們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政府國家」,有國家安全的考量,而中共仍是威脅台灣的「敵對勢力」,所以「高階及涉密公務員」不可以到「敵國」去。

民進黨對中政策大大落後形勢

看來從九二六之後,兩岸一直處在負面的螺旋向下的發展,還可能更壞,事實上,這才是真正的實像,過去六年多,所謂的和平「攏係假」,和平成了統一的代名詞,其實是讓中共來木馬屠城,而馬英九還要背這樣的罵名。現在的翻轉,是否來得及挽救國民黨的政權?第一戰是十一月二十九日。對民進黨來說也不是一個輕鬆的戰役,台北市等於是出局了,不論誰勝選,都與民進黨無關。而黨內有關中國事務的問題,完全失控,在這個大變局的時代,無任何「有感反應」。

民進黨內的一部分人以為,中共正準備與二○一四與二○一六的台灣勝選政黨對話,如果民進黨都選勝的話,他們就要「與中共合作」(work together)。這是國際媒體與民進黨中央對談後,說出來的情節。如果這是真實,真是天大的災難。中共最近的這些預備動作,可以看成是他們不但不會與任何台灣的勝選政黨work together,還將進步,逼台灣接受「一國兩制」,習近平在九月二十六日已說得很明白了。中共對台的工作只有一種,就是收買,不論用錢或用女人,沒有work together這個版本。台灣關懷中國人權聯盟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