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願再來
作者: 齊道聲

特別報導

更新於︰2014-12-17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一本傳播真知灼見、雅俗共賞的政論刊物「暫停」出版。令人不捨。港台美國的讀者們,有沒有辦法讓它繼續下去?這是我的盼望。

讀《開放雜誌》第十一月號,得知這一塊與我結緣那麼多年的民主自由土地的紙質版,居然「暫時」要離開廣大讀者了。獃獃望著最後第二期那仍然是精美的封面設計,仿佛那封面也在看著我: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這是一本吶喊民主自由、傳播真知灼見、也不乏史實逸聞和詩文佳作的政論刊物,其以政論為主,抗衡中共的言論無自由、謬論滿天飛。廣大讀者愛讀,也有眾多作者愛投稿,顯然主要是因為辦刊人堅持的傳媒特點——概括一個字:真。

其實除此「真」字,還有一個「善」字,這就是她的大氣、慷慨、奉獻,即與讀者為善。你看這本刊物,字型密集不大(仍看得清楚),每期足十二萬字,比同類刊物定價低,不像有的刊物,厚厚一本,售價不菲,標題聳動,但冗言泛複,沒多少真情實感,——無非是經營之道吧。

至於美,那是沒得說的。你看每篇文章的插圖,那麼清晰,那麼緊密扣合文字,使兩者相得益彰,明顯是刊物的主編與編輯精心篩選的成果,堪稱嘔心瀝血——沒有真善美三字的追求,哪裡得來?

還有一項是關鍵:這本刊物有一批知名的賢達作為她的經常作者。董鼎山老先生已九十高齡開外,還堅持為刊物供稿,它如蘇曉康、陳破空、許行、阮銘、曹長青、等等一大批知名人物。還有余英時先生、楊憲宏先生等等學者教授擔當著顧問。這在有些刊物是難以奢望的。這也是刊物能堅持二十八年之盛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特別是,總編金鐘先生每期都親筆一篇編輯部評論,這經常是我的最愛。這篇評論,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而且往往字字珠璣,句句絕妙,全文僅千字,言簡意賅,盡是不刊之論。讀者每期收到刊物,往往第一篇讀的,就是金先生的「編輯部」評論。沒有嘔心瀝血之精神,美文哪裡得來?

然而,這一切,至少暫時只剩下十二月號最後一期了。也真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期期!

為什麼?「敬告讀者」一句話也許透出了無可奈何的原因:印刷媒體經營的壓力。是啊,市場是殘酷的,而且,每每是陽春白雪和者益寡,下里巴人倒是盆滿缽滿的(例如大陸最近爆出的那個什麼「灰色二人轉」)。還有,恐怕那金先生一介書生,不諳經營之道(或者是不願為之),也不無關係吧。這也常常是真知識份子的通病,例如筆者本人,忝列大學教授,卻終是兩袖空空——蓋不諳也不屑賺錢的訣竅也。

但國外每每是靠各種各樣的基金會等的贊助維持嚴肅文化的。有人經營有方,賺了大錢,就回饋社會,例如美國的福特基金會(汽車大王),還有那個電腦天才比爾·蓋茨夫婦的基金會,等等。於是我在想,香港、台灣甚至美國的讀者們,有沒有人願為這本刊物敲鑼打鼓大聲疾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哪怕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讓這本刊物繼續維持下去?畢竟,電子版至少在現在還不能替代紙質刊物固有的優點。

這是我的盼望:乘願再來!

2014年11月15日

(作者:中國旅港學者)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