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權制度下的明星
作者: 金 鐘

批毛文選

更新於︰2015-03-2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畫家陳丹青27歲創作《西藏組畫》顛覆了長期盛行的教條化主題性創作模式,被譽為里程碑式的傑作。三十多年我行我素,成為一名公共知識分子。


●1980 年陳丹青以《西藏組畫》
震撼了中國文藝界。(組畫之一)

寫下題目,發現這起碼是一本書的名字。因為明星概括太廣。除了茶餘飯後的影視明星,還有各行各業爆紅的人物,商業界、科技界、文化界,體育界乃至軍界、政界突出的崛起之士,都被視為星級人物——且無社會制度之分。蘇聯、中國這樣的極權國家,不僅也有他們的明星,甚至名目、數量大大超過西方國家。例如蘇聯,設有龐大的功勳榮譽制度,從最高級「蘇聯英雄」「社會主義勞動英雄」到試飛員、光榮母親⋯⋯各類獎項不下100種。從1934—1991年光是蘇聯英雄和勞動英雄,就分別授予過12,700人與20,812人。中國雖然沒有一個正式的榮譽制度,但實際上,中共仍然非常重視製造英雄模範。所謂「兩頂帽子治國」:大帽子與高帽子。整人有大帽子,捧人的高帽子就是一大堆光榮稱號。

共產黨統治下英雄明星千百萬

共產黨統治下的英雄紅星、功臣模範可謂千千萬萬。這些人當然很多是御用工具、高級奴才,不學無術、以致弄虛作假、猥瑣不堪,男盜女娼,一肚子壞水,不在話下。婦孺皆知的英雄雷鋒,已有無數文章揭露就是造假。但是,也有一批真正的人才,他們或者天資不俗,家傳有道;或者後天勤奮,捷足先登,成就某一領域的冠軍,其專業成果或為中共所用,或為社會所需,因而名聲大噪,出人頭地,地位、功利甚至權力都會接踵而至,當然,名利的大小取決於當局的認受程度與天時地利的機會。

典型莫如毛時代的四大英模樣板:大慶工人王進喜、大寨農民陳永貴、青年雷鋒、知識分子錢學森。前三人已經利用完畢被歷史淘汰,值得一談的是導彈專家錢學森(1911-2009)。他不僅以近百歲善終,備受尊寵54年,為中共製造「兩彈一星」立功勳。而且,提供了一種在極權制度下如何自我異化,改造成體制的馴服工具的知識分子模型。通俗地說,就是「上賊船」然後「脫胎換骨」。這是比工人農民青年複雜得多的一個過程。很多懷有曠世之才的知識人都沒有走完這個過程,因為專制制度和知識理性範疇有本質的不相容與衝突,一如邪惡與真善美不可能合二而一。


●這幅文革作品《淚水灑滿豐收田》,思想保守,但是
油畫技巧對於一個23 歲的青年畫家而言,可謂驚人。

中國知識界的頭號明星錢學森

錢學森1955年的回國,並非單純是官方宣揚的美國「政治迫害」。錢1935年以庚子賠款赴美留學,歷經二戰、韓戰、冷戰,專攻火箭理論並成為美國軍方的「靈魂人物」,他不可能不懂政治上的大是非。他回國前對記者也說過讓中國人民「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的話。麥卡錫政策調查他的非美活動,不讓他入籍、軟禁他兩週後,不准參與軍事科研,當時是韓戰正激時期,中美已是敵國,限制他去中國是常理。他卻暗中活動,終於讓中共在華沙會談中如獲至寶。這和海森堡等德國科學家以怠工的方式拒絕為納粹製造核彈與火箭的選擇,適成對比。而錢學森正是在1944年和他的導師馮卡門,被美國軍方秘密派往歐洲「審問」那批納粹火箭專家的二負責人之一(當時美國沒有火箭)。

錢學森的上賊船和1949年很多留在大陸的學者,顯然大有區別。他毫不糊塗。他回國次年1956,就被派往蘇聯實習考察核技術,因為這時蘇聯在原子彈、氫彈的成就已與美國並駕齊驅。蘇聯還提供20火車箱的P2火箭圖紙、配件與樣品,使中國得以造出東方型導彈。中國原子彈在1966年才試爆成功,錢雖有一份功勞,但顯然是中共不顧大饑荒付出重大代價的結果。錢在大躍進中荒謬鼓吹畝產20萬斤有依據,為毛背書,招致餓殍遍國,卻安享科技最高權威之功名,毫無歉意。文革中也受到毛周的特別保護。作為一個研製大規模殺人武器的科學家,他的道德內涵不僅不及美蘇的奧本海默、薩哈羅夫的皮毛,連國內的錢三強也比不上。何解?錢學森已經完成毛要求知識分子的「脫胎換骨」。變成一個黨性十足、沒有骨氣的暴政附庸。毛後,麻省理工曾邀請他訪問,在人人以赴美為歡的時代,唯錢學森老死不跨足這個栽培他20年的國家。心有愧疚?天曉得。


●陳丹青 2001 年在清華教書時的名作《國學研究院》。
刻畫了 20 世紀中國五大名人:左起趙元任、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

改革開放時代的風流人物

在毛的高壓獨裁和階級壓迫之後,明顯地給了許多人出頭的機會。滿足人的榮譽感與好勝心,有了相對公平的環境。官方製造英雄也很難一手遮天,商業元素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的競爭中。尤其是80年代高考、留學的一代,出了不少人才。今天活躍在中國(海內外)各業界舞台上,最耀眼的就是「50後」這一代。從政治局到各大企業、大軍區、科技界、文藝界的高管層和知名族,大部分都被他們所把持和盤踞。這代人決定和影響中國的政策、走向甚大。研究他們的群體特徵,非一言可盡。概觀之,他們是物質主義代替意識形態的一代,其中也不乏一些有擔當有遠見的人士。

本刊二月號封面人物推出了賀衛方教授與畫家陳丹青兩位知名人物。未作深入報導。他們出類拔萃之處,就在於不從俗,堅持專業操守,而不放棄自我追求。作為一位廣受公眾注視的藝術家,陳丹青似乎比風骨錚錚的法學家賀衛方,有更多的多面性話題,因而也有更多的爭議性。本文在此略作補充。陳丹青1953年出生上海,今年62歲。自從北京黨媒對他點名批判後,在藝術界有一些議論。他本人並未作出回應。

本刊早在約二十年前,陳丹青在台灣開畫展時,報導過他的作品,記得有一張裝置藝術作品,是一輛天安門六四事件中被坦克碾壓過的自行車。覺得這位畫藏人出名的畫家,思想還挺激進的。後來在紐約劉索拉家也見到過他一張肖像畫,尺寸不小,很傳神,但特意將索拉雙足畫成三寸金蓮的小腳——直到後來他在北京傳來一個又一個「離經叛道」的消息後,才對他的畫有一些追索。

陳丹青《西藏組畫》的震撼

作為一個寫實派藝術的愛好者,不能不提到他那震動中國文藝界的《西藏組畫》。畫於1980年,他才27歲!這組畫不僅在技法上很成熟,造型準確,色彩凝重,完全沒有青年畫家的輕狂之感。而構思上更是別具一格。當時畫界還深陷在「傷痕文學」之中,陳丹青的藏人卻是一組高原上質樸粗曠的異族生命,沒有時代感,很純粹的男人女人,活得堅強。頓時讓人想起陳逸飛畫的總統府、黃河頌的做作;陳衍寧的視察廣東農村的誇張;羅中立的父親的圓珠筆⋯⋯評論界認為:組畫顛覆了長期盛行的教條化主題性創作模式,是里程碑式的作品。

三十多年過去了。據知,中國美術界沒有過這樣的震撼。誠然,那是一個比今天中國要開放活潑的時代。可是,二十多歲的丹青怎麼能那樣「一步登天」?翻翻他的檔案,疑問更大——陳丹青文革初期1967年14歲起就開始畫毛主席宣傳像,兩年畫了120幅,21歲開始畫革命油畫,24歲創作大型紀念毛逝世的油畫《淚水灑滿豐收田》,成為獲全國性獎的名作。而這些經歷對他有什麼影響?有說他技法上也是偷巧於蘇里柯夫(俄歷史畫大師)。

陳丹青的繪畫功夫發跡於俄羅斯畫派影響,那是他的成功之本。可是繪畫和鋼琴、芭蕾舞一樣,首先是一門技術,就像錢學森可以向納粹科學家,也可以向蘇聯科學家偷師一樣。在那紅色恐怖鋪天蓋地之下,全民都沒有選擇,何況一個少年?陳丹青偷師蘇里柯夫不應構成多大問題。

藝術界對陳丹青的期待

回答也許在於,三年後陳丹青交出傑作《西藏組畫》,乃是實現了一次令人驚訝的「脫胎換骨」!扮演了應該由那些被毛時代蹂躪得死去活來的藝術家至死也沒有扮演的領軍角色。他真正的回歸自我。無他,他太年輕,或者說,梅毒尚未浸蝕他年輕的心靈,那顆心孕藏著對真實的美的感受,獨立的思考,和善良。他後來的路,也可看出他的天性中有一個不安分守己的基因。他不安於將自己一輩子關在畫室裡。希望有更多的社會參與。

他在美國七年,搞了一些在有人看來是不倫不類的現代藝術,是否顯示有意另闢蹊徑?2000年回國後,他大有迷途知返的架勢,再回到寫生上來。受聘為清華大學美院教授,博導。2004年因不滿現行教育體制、尤其是考試制度,使他三年招不到一個碩士生(因英語、政治不及格),憤而辭職,引發社會一場對教育制度的抨擊。這個在學術和經濟上完全獨立的學者的不合作行為。又一次顯示他的叛逆精神。(他的畫在拍賣場非常搶手,他仍然自信於他的寫實功力。)

接下來,陳丹青又有一項創舉,身份的轉型。回到中國,不幾年,他拿起寫作的筆,成為一位暢銷書的作家。已出版一系列涉及社會、文化、藝術、人物、歷史、兩性、城市等題材的書十多本,更兼演講、發表評論,放言公共議題。被定位為一位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他解釋說,有很多感受是畫不出來的,例如紐約,他不畫它,可以寫它。讀者反映他的文字有魅力,有個性。像他的畫一樣有紮實的描寫功力,有捕捉細節的天賦。

可是那些矢志於推動中國現實主義藝術的群落裡,對陳丹青,這顆早起的新星,積累了一層失望與遺憾。他們希望他,真正像蘇里柯夫、列賓那樣,有保持西藏組畫水準的作品,持續問世。這些年,他的畫,多數還是室內寫生人物畫。2001年,他畫的《國學研究院》,可說是代表作。雖然人物神形兼備,2007年拍賣成交達2000萬人民幣,但同行圈內,仍有不滿之聲。

陳丹青一個甲子的人生道路,是一個天才在極權制度下曲折成長和取得非凡成就的故事。他比年長的一輩幸運,他身上留下了時代鮮明的痕跡。

(2015-3-12紐約)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