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量重譯俄羅斯名著
作者: 董鼎山

咖啡座

更新於︰2015-08-29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不久前,看到一篇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多部重譯的俄羅斯文學名著的新聞,不免想起中國文學名作從未受到西方知識圈或出版界的注意。俄羅斯有托爾斯泰、契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名震世界;中國有魯迅、茅盾、巴金,在世界上卻默默無聞。

  據莫斯科方面消息,俄美兩國學者與出版界正在與俄羅斯政府合作,將出版一系列俄羅斯名作的重譯本,暫時定名為《俄羅斯文庫》,將包括數十至上百種俄羅斯現代與古典文學作品的重譯與新譯本。書目將由美俄學術界委員會與出版社聯合挑選。 

每年出版10部俄羅斯文學作品

   哈佛大學斯拉夫文學系教授斯蒂芬妮·桑德勒(STEPHANIE SANDLER)說,“試想,如此工程將把俄羅斯文化的過去與現在一同展現給世界!” 她將與其他美國教授一起去莫斯科參加會議。她說,“我們希望此項計畫可以打破目前美俄緊張局勢。在兩國文化之間搭橋,以便互動交流。”

   如此工程也引起學術界議論紛紛,議論的焦點在如何選擇,例如要不要將蘇聯解體後的年輕新作家的作品包括進來?哥大出版社社長詹妮弗·克魯 (JENNIFER CREWE)稱,清單應該包括一些急需重譯的古典作品,加上蘇聯解體後的重要作家,和當前的新作品。出版社首先必須花時間選出第一套 系列開始翻譯,於2017年出版。

  該計畫由美國民間一個叫作“讀俄羅斯”的非政府團體開創,經俄羅斯政府批准,鼓勵翻譯俄羅斯文學作品。“讀俄羅斯”主辦人彼得·考夫曼(PETER KAUFMAN)說,該計畫有助於推廣俄羅斯文化,同時莫斯科一家政府機構文學翻譯學院也將加入合作。

  按照計畫,美國如在2017年開始每年出版10部翻譯作品,10年內俄羅斯文學將獲得大規模的推介,作品不一定局限在托爾斯泰、契訶夫等名家。

   托爾斯泰曾孫V·托爾斯泰目前擔任俄總統普京的文化顧問。他說,“這是目前局勢下的一個極具重要意義的工程,也許閱讀俄羅斯文學後能加深讀者對俄羅斯的 瞭解。文學可以成為人們彼此溝通的橋樑。“他相信,此項工程如果成功,也會推動更多歐美文學作品經翻譯在俄羅斯出版。”

  “俄羅斯文庫”最初是考夫曼的主意。考夫曼也是哥大“新媒介教學中心”副主任,另一合作者V·格里高利夫(V.GRIGORIEV)是俄羅斯聯邦新聞中心的副主任。他倆在1990年代初一次討論世界版權法的會議上相識。

   在不久前的美俄文學專家會議上,格里高利夫首先選出了第一批需要翻譯的著作,共計12本。但經熱烈討論,會議沒能達成共識。普林斯頓大學斯拉夫文學教授 卡羅爾·愛默遜(CARYL EMERSON)表示,“俄羅斯文學很久以來擁有崇高聲譽,現在由於政治因素,討論起來意見不一。多數人希望介紹目前不為西 方讀者所知的作家,問題是他們是否值得翻譯並介紹給世界。”

中國文學現在趨於平淡而無人問津

  讀到以上的爭議,我不免想到中國現代文學在西方翻譯推介之貧乏。近 代讀者熟知的名家如魯迅、茅盾、巴金在西方根本沒人注意。是什麼原因呢?是歐美的中國文學教授工作不力?我只記得《紅樓夢》曾有幾個譯本,年前芝加哥大學 一華裔教授翻譯《西遊記》,曾引起一陣注意。文革後,在中國流行的所謂“傷痕文學,也曾一度受到西方媒體矚目,我曾在《巴黎評論》雜誌做過介紹。但沒多 久,便因新聞太少,令讀者失去興趣。我已經很多年沒有閱讀當代中國作家的新作了,部分原因是因年老而失去興趣。但我認為作家如王蒙、劉心武、王安憶等應該 令西方翻譯者矚目,據說近年來國內暢銷名著不少,銷量達百萬本。

  俄羅斯文學令西方學術界出版界發生興趣,現代中國文學似無此幸運,甚至連諾貝爾獎得主高行健和莫言的作品也難得在報刊上見到訪評。

   寫到這裡,不禁想到多年前《讀書》雜誌刊出一文,記述劉心武應邀去法國遊訪遊時,前往法國文學紀念館參觀。在門口與博物館員閒談,那位館員談到法國名家如 薩特、莫泊桑、巴爾扎克、雨果等,卻從未聽說過中國大作家魯迅,劉聽了大為驚異喪氣。我的結論是:如果一位法國作家在中國訪問,與博物館員大談薩特、莫泊桑。恐怕這位館員也會搖頭不知,大可不必失望喪氣。

  (2015年8月22日僑報週末)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