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女作家獲諾獎:為苦難立碑
作者: 編輯部

文化走廊

更新於︰2015-10-09 Print Friendly and PDF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由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獲得。她的寫作方法,是以訪問為本,略加虛構修飾,令故事更引人入勝,勇敢的寫出一個時代的苦難。作品已在15個國家出版。】

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67歲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

常言說新聞是歷史的初稿,記者出身的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將她訪談所得的平民百姓故事寫成文學,記錄的不止是一個時代的大事,而是一整個國家、一整個民族的心靈史。她也寫出彩虹,奪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文學獎的瑞典學院讚揚她的「多聲部寫作,為當代的苦難和勇氣立碑」。

結合記者與作家的新文學類型

《戰爭的非女性面孔》寫二戰蘇聯紅軍女戰士不為人知的故事;《鋅皮娃娃兵》以第一身證述,寫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一眾陣亡士兵母親喪子之痛;《切爾諾貝爾的悲鳴》寫1986年核災的眾人恐怖親歷。

瑞典學院昨宣佈她得獎時,形容她「透過非一般寫作手法,細心整理眾人發聲的大拼貼,加深我們對整個時代的了解」。

瑞典學院新任常設秘書長達尼烏斯(Sara Danius),對阿列克謝耶維奇讚不絕口,形容她的作品「精采絕倫」,指她是個偉大的作家,「超越了新聞寫作的形式,發展出一種蓋上她的標記的新文學類型。」

她又指阿列克謝耶維奇花了近40年時間記述數千訪談,不只有系統地令外界了解一個他們所知不多民族的歷史,更加是一個民族「情緒的歷史」以至「靈魂的歷史」,甚至「捕捉了一些永恒的事物,讓人窺見永恒」。

阿列克謝耶維奇在過去的訪問中說:「我在找尋一種寫作類型,能讓我最接近自己所看見和聽見的世界。最後我選擇了讓真實的人發聲和懺悔的類型。」她又說:「這樣我可以同時當作家、記者、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傳道者。」

她的著作在19個國家出版,至少5部有英譯本,另有3部劇作和為21部紀錄片寫劇本。但她的書以俄文而非白俄羅斯文寫作,在祖國被禁出版。

阿列克謝耶維奇(中)成功描寫參加二戰的俄羅斯女性。

96萬美元獎金「為自己買自由」

阿列克謝耶維奇昨表示,她獲知得獎時正在熨衫,知道得獎後「感覺複雜」,想起跟多位之前得獎的俄羅斯偉大作家並肩,「感覺很美妙,但也有點困擾」。被問到如何用800萬瑞典克朗(751萬港元)獎金,她說「為自己買自由」,指她寫一本書需要五至十年,有了獎金令她有自由專心寫新書。她又表示這個獎是頒給白俄文化,又指白俄和俄羅斯受專制統治,「在我們這時代很難當一個誠實的人」,但沒有需要跟極權妥協。她批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她是白俄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歷來108位文學獎得主中第14位女得主,也是罕有非小說作家得主。香港作家廖偉棠表示,紀實文學作家面對眾多虛構作家,得獎不易,他指紀實文學很依賴內容,內容有觸動性有一定優勢,不若虛構作家憑空建構世界。

1985年出版的《戰爭的非女性面孔》(War's Unwomanly Face),是阿列克謝耶維奇早期著作,訪問了數百名二戰時走在前線的女性,全球發行逾200萬本。瑞典學院常設秘書長達尼烏斯特別向讀者推薦此書,指在推出時是用了嶄新角度去探索二戰,形容是「感人的紀錄……讓讀者親近每位受訪者」。

道路不平坦,作品被禁、流亡西歐十年

阿列克謝耶維奇身兼記者和作家,擅長紀實性文學作品,但她的寫作之路並不平坦,曾在選擇做記者和教師之間掙扎過,她不但因作品不符意識形態標準而被禁出版,更因為公開批評白俄羅斯總統而遭到迫害。

列克謝耶維奇在1948年生於烏克蘭小鎮斯坦尼斯拉夫(現稱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基),因白俄羅斯籍父親被軍隊遣散而舉家搬回白俄。求學時期她常寫詩並為校報寫文章,中學畢業後在戈梅利區地區報章做記者累積經驗,並在1967年考上白俄明斯克大學新聞系。

大學畢業後她被派到布列斯特區地區報章任職,同時到當地學校教書,當時她一度為未來而煩惱,不知應否如父母般春風化雨還是繼續做記者。幾年後她輾轉到《湼曼河》文學月刊工作,並獲升為紀實文學部主管。

在 1983年完成名作《戰爭的非女性面孔》,但內容被指宣揚和平主義並將蘇聯婦女「去光榮化」、有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標準而被禁出版。該書直至蘇聯領袖戈爾巴喬夫在 1985年上台推行改革才獲解禁,隨後在明斯克和莫斯科大量翻印熱賣。她另一著作《鋅皮娃娃兵》亦被指除去蘇聯入侵阿富汗戰爭的光環而捱告。

好景不常,自盧卡申科在1994年任白俄總統後,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就被禁在國內出版。

她曾公開批評盧卡申科以蘇聯模式鐵腕統治國家和沿用死刑制度,結果被當局迫害,自2000年起獲國際援助組織提供庇護,先後流亡到巴黎、柏林和哥德堡,直至2011年才重返明斯克定居。

在獲得諾獎前,阿列克謝耶維奇已憑多本著作獲得德國萊比錫圖書獎、法國國家電台《世界見證人獎》和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等獎項,成就在歐美獲認可。

(10月8日綜合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蘋果日報報導及阿列克謝耶維奇個人網站)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