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者驚呼:大陸竟然還有這樣的高人!
作者: 老 愚

人物

更新於︰2015-12-0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流沙河

 

“每一個正體字都可以證明自身的存在,而每一個簡體字都無法證明其存在的理由。”八十二歲的流沙河先生這樣對筆者和吳鴻說道。先生晚年在“金沙講壇”為公眾講解《詩經》,匯集八十一首名詩心得的《詩經現場》出版後,很多讀者為該書用正體字印刷而欣喜不已,先生獲知後非常高興,就此發表了批判大陸簡化字的宣言。其時為9月18日下午四點鐘,在他的成都新家。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他打開一本《詩經現場》,指著《周南·漢廣》里的“漢有游女,不可求思。”一句說,如果不用正體字,“游泳”的“游”就和“遊玩”的“遊”混為一談,無法區別開來。這個“游女”指的是漢水女神,不是遊玩的女子。筆者翻開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古代漢語詞典》,果然將“游女”解釋為外出遊覽的女子。

“因為使用簡化字,我們已經很難明白古人的真實意思。”說起簡化字的弊端,老人不勝唏噓,他認為,簡化字使傳統文化發生斷裂,比如研究古文字學的“小學”失傳。

儘管如此,他對正體字重回人們的生活仍然充滿了信心。他開玩笑說,如果讓他去教小學生,他一定會讓孩子們對正體字產生濃厚的興趣,並進而熱愛自己的文化。

他對正體字的恢復很有信心。他說,政府如果打算恢復正體字的話,恐怕需要二十年的時間。他建議可以先從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在大學開設“說文解字”課,這是基礎工程。

其次,政府公文使用正體字,以示莊重。

還有,法律文書使用正體字。

至於正體字在出版物的推廣,他設想,可以先從專門的語文、歷史研究類報刊開始。

幾年前,台灣前行政院長劉兆玄提出正體字申遺的主張,認為正體字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斷代式的大陸簡體字使漢字的象形、會意等漢字之美的特質與意蘊消失殆盡。 在流沙河先生看來,中國政府之所以對恢復正體字持消極態度,其根源恐怕在於,不願否定自己的革命成果——把簡體字作為施惠於民的文化功績,對自己的文字改革念茲在茲。我以為這牽涉到當局的自尊心,因為取消簡體字就是等於承認自己文化政策的失敗。

事實上,阻礙正體字恢復的因素正在消解。 書寫已經不是障礙。在手機、計算機普及的時代,人們已很少用手寫字。 對計算機和手機而言,僅僅需要一套正體字的輸入法。 關鍵在於認知。我們需要一個學習正體字的文化氣氛。對於習慣簡化字的人而言,正體字的學習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沒有一定的文化自覺,是很難下定決心從頭認識正體字的。 更急迫的問題是,大陸缺乏教授正體字的人。隨著一代文化老人的過世,傳統文化的傳承難以為繼。晚年的季羨林先生曾經對筆者說,古文今譯是毀滅中國文化的方式。他呼籲一定要讀古代原著,而且要從孩子抓起。當局若無回歸傳統文化的決心,正體字的恢復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先生的書房不大,碩大的老式木質寫字檯佔據屋子的中心位置。寫字檯三面上擺滿了書,都是研究漢字的工具書,他說這樣用起來方便。書上面有先生用筆划過的痕跡。桌子上放著筆墨,壓在稿紙上的卻是鋼筆。先生以前用軟筆寫字,一手別緻的字成就了稿本《白魚解字》,年事漸高,眼力趨弱,他改用鋼筆寫字。他在五百字的稿紙上書寫,他說,一千字的專欄文章,兩天即可完成。

稿子邊上躺了一個小方塊,上書“賓”字的簡化字及正體字,這是先生用軟筆描畫的。先生對稿子里解釋的每一個字都很看重,往往要寫好幾遍,自己滿意了才貼上去。他說,這個“賓”字寫了六遍才寫好。

流沙河先生的專欄名為《簡化字不講理》,是為FT中文網獨家撰寫的。以手稿形式出現的文章,發表後都會引發強烈的爭論。喜歡的說他們看見了中國文化的魅力所在,反對的人說這是遺老思維,譏諷老人與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格格不入。先生不上網,他無法看見這些爭執激烈的言論。但他家定期有茶聚,會有朋友告訴他這些情況。

經常有人追問研究漢字的動機,以“文字偵探”自居的流沙河先生說,到老年後,覺得自己寫的那些詩沒甚麼意義,只有對漢字的探索讓他感覺充實。《簡化字不講理》這本書他計劃寫二百篇,從字到部首,把簡化字的無理之處闡述清楚。“我不可能寫每一個字的問題”,他說,重要的是讓讀者舉一反三。
他的快樂是真實的。他解說漢字的時候彷彿一個頑童,讀者也能從原汁原味的手稿本感覺到他的心態。自去年底的手稿珍藏本一舉大獲成功之後,《白魚解字》平裝本今年已經印行了一萬五千冊,它已成為渴望回到自身文化傳統之中的中國人的精神讀物。“讀起來非常神奇!他講出了每一個字的淵源和故事,證明漢字來自於自然和生活。”第四屆全國中學生領導力大賽2013年度中學生領袖獎獲得者、貴陽一中高三理科實驗班學生陳一寬這樣評價該書,“在講正體字的著作里非常特別,因為流沙河先生不用學術去為難你,文字行雲流水,生動有趣,軟筆寫的字和畫的圖,讀起來沒有一絲障礙,反而有特別的味道。”台灣一位古文字學者慨嘆道:大陸竟然還有這樣的高人!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