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菲社會主義的特色 (上)
作者: 曉 鳴

地球村

更新於︰2011-07-09 Print Friendly and PDF

● 編按:作者曾在近二十年前,作為中國官方的商務人員在利比亞工作二十個月,目睹卡扎菲統治下的社會百態。根據報導,利比亞二十年來,沒有什麼變化。因此這篇實錄仍然具有罕見的閱讀價值。


●  利比亞軍人集合在卡扎菲巨幅畫像下。(本刊資料) 

  利比亞又成了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執政近四十三年,年近七十歲的卡扎菲再次成為焦點人物,他拒絕像鄰國突尼斯和埃及統治者那樣,在民眾的示威抗議下辭職,而是動用空軍進行鎮壓。聯合國安理會為此通過兩個制裁決議,並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這是卡扎菲第二次面對聯合國制裁,上一次是在一九九一年,因為他策劃一九八八年導致二百七十人死亡的洛克比空難,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對利比亞實施武器禁運及航空管制,直至二○○三年,卡扎菲交出嫌犯,賠償受害者,制裁才解除。他保證放棄支持恐怖主義,允諾不生產核武器,得以重回國際社會至今才七、八年。

  卡扎菲這次面對的不僅是聯合國的制裁,而且是拿起武器反抗的民眾。他會不會重蹈伊拉克薩達姆的覆轍?有不同的預測。有中文媒體認為,卡扎菲不會屈服,因為利比亞人均GDP為非洲之最,多數人擁戴卡扎菲。但在當前的網路時代,在具有專制傳統的阿拉伯世界興起的推翻獨裁者的浪潮表明,人民有飯吃就會任人宰割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一九九二年聯合國制裁卡扎菲政權前後,我曾在中國官方駐利比亞商務機構工作二十個月,耳聞目睹了卡扎菲統治下的利比亞社會百態,儘管官方身份和不懂阿拉伯語限制了我的接觸面和對利比亞的深入瞭解。但從卡扎菲最近的言行看,他的思維及治國方式二十年來並沒有多少改變,就像我離開中國近二十年,中國執政者在尊重公民權利方面不僅沒有進步,反而更加專橫腐敗一樣。利比亞這個美麗富庶的國家在卡扎菲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下,無視人權,腐敗蔓延,發生自下而上的變革是不可避免的。

目睹上次制裁,利比亞人早有槍

  一九九二年三月年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制裁卡扎菲政權時,我就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那時,在利比亞的中資機構很少,只有中建和中土等工程公司,中國勞工不過一兩千人,加上少量中國醫療人員和留學生。大家都很緊張,我曾問一位法國外交官,他怕不怕遭到誤炸。回答是,他不怕,因為空襲很準確,不會危及外國的外交機構。一九八六年美國空襲利比亞時他也在的黎波里,他住所不遠處的利比亞情報機構被炸,但他未被殃及。自那以後,利比亞所有高速公路的路標都被塗成黑色,開車找路全憑印象,好在骨幹都沿海而建,辨別方向並不難。被炸的卡扎菲住所被當局保留了一部分,作為階級教育基地,有時會組織各國外交人員參觀。

  當時卡扎菲年富力強,掌控一切。在聯合國決議通過當天,有暴徒攻擊了委內瑞拉大使館,因為委內瑞拉當時是安理會輪值主席國,投了贊成票。中國像這次一樣投了棄權票,有利比亞人為此到中國使館獻花。我當天驅車前往委內瑞拉使館,看到那裡一片狼藉,警方已封鎖現場,停在路邊的外交車全被砸毀,館內門窗被損,有放火痕跡,使館人員被毆打,逃之夭夭。我又趕到法國使館,那裡平靜如常,只是多了幾名警察,限制車輛通行。法國也投票支持制裁。當時美國和英國都與利比亞斷交,沒有使館。可見,事件是由卡扎菲導演的欺軟怕硬政治鬧劇。並試探聯合國禁飛令,利比亞民航班機曾試圖出境,但被從義大利起飛的戰鬥機逼回。我幾個月後休假,不得不先坐輪船到地中海島國馬爾他,再乘飛機回國。


●  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街道小車擁擠圖。(本刊資料) 

  那次聯合國的制裁持續了十二年,直到卡扎菲認輸賠償。我相信,這次的制裁肯定不會持續那麼久。因為有大批利比亞民眾起來公開反對卡扎菲,而且他們有槍。有中文媒體稱讚卡扎菲宣稱將給人民發槍,是對人民有信心的表現。這是誤導。利比亞人本來就有槍,不僅因為是傳統的遊牧民族,也因為卡扎菲也和毛澤東一樣大力宣傳全民皆兵。我剛到利比亞時,聽到過激烈的槍聲,還以為軍事政變了。但同事告訴我,那是在舉行婚禮,放槍就如我們放鞭炮。在中國建築工地,發生過利比亞人持槍,結夥搶佔已經完工,但還沒交付使用的住房。在利比亞內地城市,也有中國工地經理說,他的進口汽車被槍手搶劫,警方無動於衷。卡扎菲政變成功靠槍,這次也必敗在百姓槍下。因為他不僅貪污公款數百億美元,而且獨裁專制,實施卡扎菲特色的社會主義。其特色,有如下列:

特色之一:以軍奪權以軍治國

  卡扎菲是中國人並不陌生的無實職,有實權的獨裁者,聲稱奉行既反對資本主義也反對共產主義的「阿拉伯社會主義」。但實質上,與世界上任何社會主義國家一樣,卡扎菲治國一靠軍隊,二靠欺騙宣傳。他一九六九年起兵奪權時,是年僅二十七歲的通信兵中尉,曾在英國受訓,有資料稱,他也曾在台灣受訓。在他的「自由軍官組織」中,卡扎菲算是有些見識的,留過洋,懂技術,成為大哥並非偶然。今年三月卡扎菲在為開槍鎮壓民眾的行徑辯護時,特別例舉鄧小平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在首都北京開槍鎮壓學生為榜樣,顯示卡扎菲靠軍隊奪權,靠軍隊掌權的軍頭本性。

  卡扎菲沒有給自己授將軍或元帥銜,據說是因為他恨惡舊政權的將軍大臣,要與他們劃清界限。但他保留至今的上校軍銜顯示他堅持軍人專政。卡扎菲的住所在首都市區,被稱為「卡扎菲軍營」,營外高牆電網,崗樓上架著高射機槍,附近山坡上還可以看到防空導彈陣地。國家首腦身居如此高調部署的軍營可謂世界之最,就是戒備森嚴的北京中南海也望塵莫及。與富麗堂皇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和沒有圍牆的美國白宮相比,卡扎菲軍營絕對是虛張聲勢的軍事獨裁象徵,不管老卡在裡面是睡帳篷,還是在地道裡發號施令。

  在一九九二年遭受聯合國制裁之前,也就是卡扎菲上台後的二十多年裡,他就發動了兩次較大的與鄰國的戰爭,都沒佔到便宜:一次在一九七七年,與東部鄰國埃及打了四天,雙方都動用了空軍。另一次在一九八七年,與南部鄰國乍德(查德),打了幾個月,利比亞慘敗。我在利比亞期間,還有利比亞人為敗給窮鄰居乍德而耿耿於懷,令卡扎菲威風掃地。利比亞並沒有因為有高過乍德十倍之巨的GDP和裝備精良的坦克軍團而戰無不勝,反倒被乍德簡陋的「豐田皮卡軍」打得大敗,利比亞數百輛坦克被摧毀,十分之一軍力被消滅,還失去了有爭議的領土「奧祖地帶」。

  卡扎菲顛覆了「落後就要挨打」的真理。如今,卡扎菲又在與「皮卡軍」作戰,戰蹟顯示出他「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本性。所不同的是,這次卡扎菲有親兒子指揮的偽裝成「皮卡軍」的正規軍與利比亞老百姓的「皮卡軍」對陣。

特色之二:個人崇拜無所不在

  我在利比亞的感覺是,那是一個不正常的國家,但卻似曾相識。卡扎菲緊握兩桿子:槍桿子和筆桿子。他出身職業軍人,卻喜歡舞文弄墨,撰寫三本《綠皮書》,成了全副武裝的精神領袖,官方高調宣傳,卡扎菲是世界伊斯蘭革命的領袖。可惜這樣的個人崇拜宣傳即使在阿拉伯鄰國,也沒人買帳。

  據說卡扎菲曾親自開著推土機將利比亞邊境的海關大樓推到,要與突尼斯和埃及合併,開創大一統的綠色伊斯蘭世界。我曾乘車去突尼斯,過境時發現,利比亞方只有臨時檢查站似的簡易設施,邊檢形同虛設。而突尼斯方卻邊檢嚴格,一副生怕壞人入境的架勢。當時,突尼斯的GDP只是利比亞的一半多,卻沒見突尼斯人大量湧入利比亞,公路上反倒多是利比亞人開著車去突尼斯消費,似乎利比亞是個好掙錢,並不適合居住的地方。

  在利比亞的公共場所,機場、商店、廣場,到處是巨型卡扎菲戎裝像,也有他與其他政變核心人物的合影照。宣傳效果堪比希特勒和斯大林。卡扎菲語錄隨處可見,都是阿文的,只有國際機場有英文的,內容多是他《綠皮書》的語錄,「人民當家作主、反對剝削、打倒帝國主義」是常用詞。一個國家是不是獨裁統治?只要看街上是不是有幾十年不變的政治領袖像,搞不搞個人崇拜宣傳就一目了然了。

特色之三:嚴格的新聞檢查

  利比亞當時只有一兩個國家電視台,節目開場畫面如同文革時的中國,卡扎菲的三本「綠寶書」在地球上發出道道綠光,大有卡扎菲思想放光芒,照到哪裡哪裡亮的磅礡氣勢。電視節目單調,娛樂節目多為民族歌舞,也有埃及進口的阿語電視劇,但絕對沒有交響樂和鋼琴演奏,因為卡扎菲宣導反帝的文化大革命,銷毀手風琴、小提琴、鋼琴等西洋樂器,甚至禁用英文打字機。

  報紙都是官方出版的,也只一兩種。進口的英文報刊可以買到。我定期去便利店買美國《新聞週刊》,《時代》雜誌及英國的《經濟學人》。一九九一年國際社會討論制裁利比亞時,我照例買了新出版的《時代周刊》和《新聞周刊》,但回家才發現,其中有關利比亞的文章都被撕掉了,但目錄還在。我向店主要求更換或退錢,他說,這是政府幹的,與他無關,拒絕退錢。我將他架子上所有剩餘的英文刊物翻遍了,每一本都是被撕過的。別的店鋪也是一樣。可見利比亞新聞檢查官的不辭勞苦。

  卡扎菲當局並不禁止安裝衛星天線,居民區屋頂鐵鍋林立是首都的黎波里的一景。在當年,安裝一套電視衛星接收器要一千多美元,不需交月費。普通的魚骨式室外電視天線也能收到鄰國及義大利等電視台的節目。那時的利比亞人比起文革時的中國人,消息並不閉塞。

特色之四:效法毛式文革奇觀

  卡扎菲一九六九年搞軍事政變時,恰逢中國文化大革命的高潮,不知是不是受毛澤東造反有理的鼓舞,卡扎菲對毛及其發動的文革情有獨鍾是不爭的事實。一九九一年利比亞決定將「卡扎菲國際人權獎」授予毛澤東,特別說明是為表彰毛發動和領導文化大革命。

  中國官方回應說,中國共產黨已經將文化大革命定性為十年動亂,不能接受這樣的表彰。我想,如果當時卡扎菲肯修改表彰毛的措辭,比如說:表彰毛解放了舊中國,支持世界被剝削者等,中國官方可能會接受。但卡扎菲既然要為毛授勳,就想表明他比毛還高明,當然不會改變初衷。因此這一獎項遭到中國官方拒絕。當年的卡扎菲國家人權獎授予了土著美國印第安人,其他的卡扎菲獎獲得者還有:古巴的卡斯特羅、委內瑞拉的查韋斯、真是應了中國俗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有在利比亞的中國留學生曾向我描述利比亞大學裡文化革命的情況:學校由有學生代表參加的革命委員會領導,教授講師斯文掃地,講課時只帶一枝粉筆,不敢帶任何教科書、教案或參考書。因為有學生為考試得高分,會公然把教授的教案或參考書拿走,教授自用的教科書也會因為可能被劃出考試重點,而被學生據為己有。學校秩序和教學品質可想而知。難怪利比亞雖然對外國留學生不收學費,還發給生活費,卻幾乎沒有外國人願意來留學。

  利比亞女學生的「不愛紅妝,愛武裝」與毛澤東時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首都的黎波里有一所號稱全世界唯一的女子軍事學院,校門口有威嚴的大炮。卡扎菲的女衛士全都畢業於此。普通中小學也很軍事化。在街上可以看見,一隊隊中小學生,男女分隊,身著類似軍裝的統一制服,仔細一看,竟有分不同官階。軍事化程度可見一斑。

  卡扎菲宣稱的婦女解放並不徹底,女人可以開汽車、當領袖的保鏢,卻不能游泳。在利比亞的海濱浴場,夏天也有利比亞人全家在遊玩,但女人只有十歲以下的穿著游泳衣下海,其餘的女人都穿著長長的阿拉伯袍下水,看著都覺得她們是在受罪。只有專為外國人開放的海濱才可見穿比基尼泳裝的成年女子。而在旅游勝地突尼斯,海濱浴場卻五彩繽紛。

  革命導致文化生活貧乏。那時利比亞沒有賣門票的體育比賽,因為卡扎菲語錄說「體育是為健身的,不是為表演的。」首都市內有電影院。一次,我們幾個同事白天上街,看到電影院廣告,正上映中國影片《末代皇帝》。懂阿語的同事先去買票,回來卻說,電影院不許女人入場,我們一行中有女同胞,大家不好意思讓她自己回去,決定都不看了。此後,我再也沒有光顧利比亞的電影院。不知在利比亞電影院是男女分場,還是女人根本不能出現在這樣的公共場所。

特色之五:人才匱乏倚靠外籍專家

  卡扎菲很清楚,他的教育革命不可能培養出可用的建設人才,因此高新聘請外國專家或海歸。我曾拜訪過利比亞國營石油公司的高管,他英文流利,辦公桌上擺的是他的英文博士證書和戴博士帽的畢業照。利比亞的建築工程全都承包給外國公司。醫院院長和主治醫生不是海歸就是外國專家,護士很多都是菲律賓人。有應邀到訪的中國鐳射專家說,他發現利比亞的醫院有很多進口設備,或者沒有人會用,或者壞了沒人修,堆在庫房。他就親手修好過一套進口鐳射醫療設備,被視為神奇,利方馬上表示要跟他簽聘用合同。

  利比亞的經濟命脈油田和煉油廠的工程師很多都是英、美、加拿大籍的專家。我在去馬爾他的輪船上,就與一位英國石油專家同艙。他告訴我,由於制裁,他有幾本護照,進利比亞與回英國用不同的。利比亞公司付給他的工資是英國工資的三倍,而且每三個月就有一個月假期。他辛苦奔波,就為賺錢準備結婚。

  利比亞當時還不准許外國公司獨資設廠,因此我們的進口車保養維修都是開車到突尼斯的專修車廠進行,這不僅是怕零部件被私自更換,也因為利比亞技工技術太差,怕好車被修壞。我們的一台菲力浦自動洗衣機不轉了,請來利比亞洗衣機專修店的技工,他搗鼓了好一會說,你們幹嘛買這種洗衣機?它太複雜,只有大學生才能弄明白,沒法修。後來還是求助於中國建築工人才修好。錄影機也一樣,壞了拿到專修店,回答也是修不了。修都不行,更別提造了。

特色之六:禁酒令與酒文化

  有中文媒體稱讚卡扎菲住帳篷,不喝酒,生活簡樸。這可能是他的個人嗜好和信仰。但他強制推行的全民禁酒的人治風格,卻與古今中外的禁酒令一樣,適得其反。酒成了利比亞社會腐敗的潤滑劑,前蘇聯時,改革派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也曾敗在禁酒令下。但卡扎菲實施四十多年的禁酒令則是不同於其他社會主義的一大特色。傳說卡扎菲剛上台時,曾親自持衝鋒槍,帶兵將首都的所有夜總會和酒吧間查封,在全國實施禁酒令,原來號稱「小巴黎」的的黎波里夜生活從此一去不復返,導致利比亞地下酒文化盛行。

  在聯合國一九九三年制裁前,我曾多次乘飛機去馬爾他。我發現,幾乎所有的利比亞乘客都買威士卡等烈性酒喝,半個小時航程,機艙裡酒味四溢。利比亞人是馬爾他酒館的大主顧。利比亞的餐館飯店只供應無酒精啤酒。但同樣是阿拉伯國家的突尼斯卻沒有這樣的禁酒令。有時我去使館聊天,有位同事接了個電話就匆忙離開。事後得知,是利比亞外交部官員打來電話,要來喝酒,要求中方安排會面。

  利比亞的電話通訊設施很差,國營電話公司的人常來我們住所維修線路。一般由房東代理安排,他預先通知我們一定要準備啤酒招待。我們當然不願電話線總出故障,每次必備啤酒。他們有時來兩、三個人,弄幾個小時,能喝完半打啤酒,不過不會要求帶走,可能是怕被告發。中國貨輪甚至發生過,利比亞海關人員晚上著便裝登船,買了兩瓶葡萄酒離開。第二天,他們穿著海關制服上船,將中國船長及參加交易的人帶走,扣上走私酒的罪名,聲言要判當事人兩年徒刑。中國船長和翻譯向我們求助,最後以罰款幾千美元了結。卡扎菲的禁酒令成了利比亞海關官員的小金庫。(待續)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