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紅打黑:十八大詭異前奏
作者: 梁 亮

專題

更新於︰2011-06-0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 薄熙來挑戰中央接班制。有人借港報捧薄貶習,反映了十八大之前中國政治舞臺內張外馳,潛流滾滾,甚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最近有關中國「唱紅打黑」的新聞和評論頻頻見於海外媒體。其實所謂唱紅打黑主要是重慶的事情,也就是薄熙來主政重慶之後,有意識地挑戰中國現行主流意識形態與利益集團,以此作為爭取重返中央、執掌中樞大權的戰略。

  或問,中國其他省份、直轄市有「唱紅打黑」的嗎?沒有。即使有,也只限於「唱紅」,亦即唱紅色歌曲,也只限於少部份老年人在公園的活動和一些學校,政治性並不強。何謂紅歌,紅歌皆可唱?當然不是。《造反有理》這首在文革期間幾乎可稱為全國造反派紅衛兵「軍歌」的歌曲,薄熙來敢領著重慶人唱嗎?當然不敢。《東方紅》和《大海航行靠舵手》這類歌,也未聞在重慶的千人大合唱中出現。紅色歌曲對現今中國的青少年一代,則根本沒有影響,也無法打動他們。

各地不跟隨重慶「唱紅打黑」

  首先是北京的中樞,從來就沒有下令將「唱紅打黑」在全國推行,中共中央的相關會議從來沒有也不可能作此部署,更沒有下發這樣的文件,故各地自然不會執行。

  其次是各地諸侯,誰也不想蹚「唱紅打黑」的渾水,自亂陣腳。筆者的一位朋友,任職於省級媒體,道破了玄機;他說:從政治的角度來說,唱紅不僅是在拉抬紅色意識形態,更是在為毛澤東招魂,現在各級官僚都是「走資派」,誰願意回到毛時代?「打黑」表面上打的是黑道,如今中國的各級地方政府,都是「黑白共治」,正如文強死前所說的,「如果我是黑社會,全國的公安局長都是黑社會」。

成功招數:引進外資與房屋政策

  此外,重慶打黑殃及不少民營企業,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哪個省委書記省長願意打擊本地的民營企業啊?像浙江的民營經濟早已達到當地經濟總量的七成,民營企業老闆肯定是三教九流,如果打黑,很難不打到他們,重慶的民營企業不發達,浙江如果像重慶這樣打黑,浙江的經濟就會遭殃。薄熙來如果執政浙江,他就不會打黑。一個地方的黑社會勢力做大,為非作歹,公權力本來就應該依法打擊黑社會,犯不著用運動的方式。明乎此,就知道為甚麼「唱紅打黑」在全國成不了氣候。

  薄熙來在十七大之後,沒有能夠如願進入國務院領導班子,而是被外放到了重慶,重慶雖然是中央四個直轄市之一,卻是經濟最落後的直轄市,與北京、上海、天津的經濟實力不能相提並論。然而薄熙來畢竟久經官場,雖然在太子黨裡比較另類,但是對最高權力的追求、對被指定的總書記、總理的不屑,對當前中國社會問題的一定程度的瞭解以及優於其他高層的公關手段,使薄熙來在重慶反而找到了一個玩政治的舞台,他以「唱紅打黑」不斷設置話題,且並不是只有這一招,他持續吸引外資且頗見成效,以此表明他並不排斥外資;他在全國第一個大規模發展公共房屋,以此凸顯其他省份在房地產市場的不作為。

  「唱紅打黑」對大陸其他省份的官方沒有多少影響,但是重慶的大規模公共房屋計劃到並很能吸引民眾的眼球。來自上海、受到薄熙來重用的重慶市長黃奇帆通過媒體宣佈重慶的雙職工只要用七八年的工資,就能買一套中等的住宅。

打破指定接班人的遊戲規則

  這種宣示在北京和上海市長聽來肯定不是味兒,因為北京和上海的雙職工至少要二十年才有可能買一套住宅。其實七八年以後誰會來調查重慶有多少雙職工買了住宅?那時候黃奇帆肯定已經退休了。然而在樓價高漲的中國,這樣的公關戰術還是奏效的,雖然中國沒有普選,這種戰術卻有點像競選的戰術。

  薄熙來不僅善於利用媒體(包括海外中文媒體)為自己造勢,也善於招攬左派學者,他的個人形象和應付媒體的能力也在習近平之上:一身合體的西裝和還算流利的英語,適合在國際舞臺演出。不過,中共並非依靠政績、能力和形象來選拔最高領導人,過去是強人指定,現在卻是各派勢力的幕後博弈。

  無論如何,由黨內強人指定接班人的遊戲規則,被薄熙來打破了,他敢於挑戰這一潛規則,敢於自己設置議題,挑戰中共十八大,向中共黨內宣示:總書記的職位應該由競選產生。至於他能否成功,以及如果他成功了會不會在全國推向「唱紅打黑」,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四月二十三日香港《明報》A  版的右下角刊登一個罕見的全文字廣告,廣告沒有標題,只是轉載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北美華人網站的一篇博客文章,說現任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對習近平成為未來的中共領袖不服,認為習近平威望尚不足以令地方和軍隊中高級幹部心悅誠服。文章還稱讚了薄熙來,認為薄熙來堪當大任。

  這種借一個地方大員、習近平前同事的話捧薄貶習,以香港報紙廣告的形式出現,也反映了十八大之前中國的政治舞臺內張外馳,潛流滾滾,甚麼事都有可能發生。重慶的「唱紅打黑」不過是其中引人注意的一台戲而已,薄熙來不是唯一的主角,更不見得能夠演出到最後。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