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鈺成登山放出氣球
作者: 唐桁堃

人物

更新於︰2016-09-04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編者按:在立法會選舉前夕,美國時代週刊推出曾鈺成為封面人物,形容他的政治智慧與風格,將是香港的希望,這是明年特首選舉的一個風向球。本刊特轉載香港媒體的兩篇反應。】

  

最新時代周刊專訪曾鈺成。標題是:香港的希望。
梁振英上台前也是時代周刊封面人物。
但標題是:香港人信任他嗎?褒貶分明。

香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接受《時代雜誌》亞洲版專訪,被形容為「有可能是城中最好的希望」(the city's best hope)。

文章評價曾鈺成在芸芸政客中自成一格,似是理想主義者多於機會主義者,即使是建制派的原老級人馬,公開承認有「北京朋友」,又不評論自己是否共產黨員,他仍然能夠成為最受歡迎立法會議員。

坦承回歸19年香港人由失望而不滿

曾鈺成在訪問中表示,香港和北京的關係已陷入惡性循環,反內地示威加劇港人和中央政府之間的猜疑:「政府承諾過給予更大民主和改善民生,當現實與期許出現落差,年輕人不滿是不難理解的。」「我們也曾經樂觀預期中國會愈來愈開放、改革,變得更民主和文明。我們以為,香港最終會擁有民主制度,中國也會變得更民主。」

19年過去,這些期望沒有出現,但曾鈺成仍然樂觀:「我相信中央政府和大部分香港人都希望『一國兩制』成功,否則的話,香港就只會變成另一個中國城市,這對於香港、中國以至世界來說,是三輸。」「我們一定要扭轉中港之間互相敵視的觀念。」

然而,香港人同京官之間對「一國兩制」的理解也存在差異。他指出,有的京官以為,所謂「兩制」就是令香港股票市場暢順運作,香港人「馬照跑舞照跳」就是了,但對於香港人,則包括了堅守其核心價值:言論和集會自由、法治精神、尊重民意。「如果拿走了這些核心價值,整個制度就會崩潰,香港政府必須向中央釐清這一點。」同時,曾鈺成指香港也有其「責任」(obligations),就是不能自中國分離出去。

梁振英連任不能改善香港社會的分裂

對於「港獨」活動的蔓延,曾鈺成並無正面回應哪一方要負上較大責任,但他認為,香港人感到「所謂的干預」越來越強,就是權大的一方有較大責任,而那是自2003年的七一大遊行後,中央才改變了對香港的政策。

曾鈺成認為,「港獨」不同「自決」,後者是指向「一國兩制」的前景,如果香港人是接受「香港是中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那麼香港人就應該更積極參與前途討論。

他說,政治問題應以政治方法解決,下任特首必須回應社會分裂的問題,「然而,如果是梁振英連任,我們將難以看到對此問題全面而深入的探討。但我們不能說梁振英沒有把香港人福祉放在心上,這是極不公平的說法。但如果是CY連任,他不會改變他的做法,尤其是他與其他政治團體的關係。」

曾鈺成7月時曾表示,如果沒有人參選特首,他會下場,令選舉成為有選擇的競選。文章引述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研究所所長崔大偉說:「曾鈺成是個誠實的人,沒有人會懷疑他因為政治利益而胡扯。政壇上,他左右兩方都吃得開。」文章寫道,回歸近20年,社會卻愈來愈分裂,反中情緒升溫,行政長官梁振英卻是個極不受歡迎的首長,在這局面下,曾鈺成作為反對派與中央之間的橋樑,「可能是香港最好的希望」。(標題為本刊所加)

《頭條新聞》:曾鈺成是精英中的罕見人物

香港《頭條新聞》報導:早前透露有意參加明年行政長官選舉的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登上新一期《時代雜誌》的封面人物。《時代》以「香港的希望(Hong Kong' s Hope)」為題,刊出曾鈺成的專訪,內容詳細回顧了其成長背景和政壇地位,形容他是「精英中的罕見人物」,雖然是長期親北京陣營的中流砥柱,但同時是香港最受歡迎的立法會議員,擔任了親中派和反中勢力的調解者。

昨日出版的《時代雜誌》,刊出了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的專訪。訪問內容不乏曾鈺成的成長背景,六七暴動時,其弟妹被捕,令他產生了對殖民地統治者的不信任,投身港英政府公務員亦因此不容易。

訪問又提到,無論是在過去英國統治的殖民地時代,抑或今時今日由北京管治,香港長期被財團和官員統治,但曾鈺成仍然自成—格,形容他是一位精英中的罕見人物,而且是理想化多於機會主義。即使他是長期親北京陣營的中流砥柱,但在譴責聲音愈來愈多情況下,同時是最受歡迎的立法會議員。他偶爾會脫離黨的路線,為香港自由精神發聲。而且有別於其他政治人物,曾鈺成的形象是親切、喜愛開玩笑。

曾鈺成亦在訪問中表示,香港及中國應停止視對方為敵人。他對「一國兩制」仍抱樂觀態度:「相信中央政府和香港大多數人都想『一國兩制』成功」,否則香港會成為另一個城市,將是香港、中國和全球的損失。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