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共革命百年興亡探源 之二
作者: 曉 鳴

專題

更新於︰2017-01-20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為蘇共十月革命百週年而作 【編者按:資深新聞工作者曉鳴曾在莫斯科旅居,是研究國際共運的專家,曾在本刊發表多篇評述蘇聯瓦解的文章。2017年是「十月革命」100週年。作者特撰本文探討共產運動的來龍去脈,強調以史為鑑,必須先了解歷史的真相。全文4章,我們將分4次連載。】

德國雜誌明鏡周刊揭露德皇資助列寧2600萬馬克
推翻沙皇,建立一個親德的俄國新政府。

【二、中共奪權之旅】

7、洪秀全與毛澤東:假洋教造反

共產黨奉行唯物質論,不追求靈魂純淨與良心發現。蘇共崩潰後,中共仍逆民主潮流而動,稱馬克思主義是「宇宙真理」(解放軍報語),繼續以德國人馬克思的「高深理論」忽悠本國民眾,讓國民為異國他鄉虛無縹緲的「共產主義天堂」貢獻一切,包括個人尊嚴和財富。

中國歷史上以宗教信仰為名的戰爭微乎其微。漢末三國時,有道教分支「五斗米教」頭目張魯在漢中建立持續近30年的政教合一政權,被魏王曹操降伏,又被漢王劉備佔據,兩易其主卻並無教民起而護教。毛澤東自詡「無法無天」,暴露其信仰馬克思主義是假,要君臨天下是真,與太平天國攜洋造反有一拼。

太平天國(1853-1864)是清末打著外來宗教旗號聲勢最大的一次造反。1851年,三次科舉落榜的洪秀全以傳播外國的「拜上帝教」為名,拆寺廟、砸偶像,自稱耶穌之兄,在廣西金田起兵造反。太平軍1853年攻下金陵,改名天京定為都城,國號「太平天國」。太平軍曾縱馬12省,攻克600餘城。1862年天京被湘軍圍困,洪秀全死於城內。1864年湘軍攻陷天京,俘獲幼天王,太平天國亡。

太平天國朝廷的驕奢淫逸比清廷有過之無不及。洪秀全並非基督教信徒,他造反與中國歷代秀才草民造反一樣,奉行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起兵為自己龍袍加身。洪秀全建政後,效法皇帝封王無數,後宮驕奢淫逸,宮廷權鬥你死我活。建政僅3年,1856年就發生天京之變,北王韋昌輝殺東王楊秀清及部屬軍民兩萬餘。翼王石達開進京殺北王。次年,不堪天王洪秀全防範逼迫,翼王率部離京,太平軍心渙散,戰局每況愈下。

如歷史上的所有獨裁政權一樣,太平天國亡於腐敗內鬥,中共正在步其後塵,因為二者的信仰都是權力金錢崇拜,不可能有羅馬教廷那樣千年不變超脫功利主義的信仰根基,如今天主教信徒十數億,遍及全球各角落。

外來共產主義信仰和制度能在中國大陸風行一時具有某種偶然性,蘇共崩潰令共產制度在中國崩潰的歷史必然性更加明顯。研究中共為何能成功一時,除前面論及的蘇共輸出革命創建中共以外,少還有3個要素:1)內部助力是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做大中共;2)外部因素是日本侵華戰爭;3)當時國際共產思潮的影響。

托洛茨基:十月革命時期地位僅次於列寧的二號人物。
有紅軍之父之稱。列寧死後。被斯大林鬥倒,
流亡墨西哥時被斯大林派人暗殺而死。

8、孫中山聯俄容共做大中共

中共在蘇共領導下成立時,黨員不過幾十人,無論在人數還是影響力上都遠非孫中山(1866-1925)革命党的對手。如果孫不放棄國民黨領導重建憲政,中共不可能在短期內做大。客觀上,孫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政令不彰,袁世凱稱帝令天下再亂,南北分治。孫求助西方國家和日本繼續革命,但未獲回應。

孫中山轉而求助蘇聯,1923年1月,與蘇聯代表越飛在上海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引蘇共金援改造國民黨、建立黨軍。蘇聯表示承認中國對外蒙古的主權,承諾不在中國搞共產革命。孫同意蘇軍留駐外蒙古,與中共聯手奪回執政權。1923年8月,孫派蔣介石訪蘇。蘇共派鮑羅廷到廣州作孫中山的顧問。孫1924年10月致函蔣介石:「我國今後之革命,非以俄為師斷無成就。」(劉大年主編《孫中山書信手跡選》)。蘇聯並沒有履行承諾,1924年11月支持外蒙獨立,建「蒙古人民共和國」(1924-1992)。孫中山吃人家的嘴短,未見反擊。

1924年1月,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宣佈實行聯俄容共政策,多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並任國民黨部長。3月黃埔軍校開學,蔣介石任校長。中共建政後授銜的10大元帥,有5人或任教或就學黃埔軍校:葉劍英、聶榮臻、陳毅、徐向前、林彪,及周恩來。國民黨培養了打敗自己的共軍將帥和理政幹才。1925年孫去世,蔣接班。1926年1月廣州國民黨二大有代表265人,蘇聯顧問鮑羅廷到會指導。中共黨員李大釗、毛澤東、張國燾、周恩來等出席。中共黨員譚平山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林祖涵任農民部長、毛澤東為宣傳部代部長。會議決定北伐,由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1927年北伐軍取勝,在南京組建國民政府,與中共分道揚鑣,將共產黨員逐出國民黨。中共隨即組織南昌、秋收起義,開始為期10年的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共1921年建黨後短短幾年就能建軍實施武裝割據,孫中山聯俄容共政策惡果。因此,中共將孫中山視為民主革命的先驅,視反共的蔣介石為「人民公敵」。

9、中共借抗戰起死回生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為中共提供了擺脫被國軍圍殲命運的機遇。毛澤東掌權後,多次感謝日本侵華幫助中共奪權。1972年中日建交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為日本侵華道歉。毛說:「不要對不起啊,你們有功啊,為啥有功呢?因為你們要不是發動侵華戰爭的話,我們共產黨怎麼能夠強大?我們怎麼能夠奪權哪?怎麼能夠把蔣介石打敗呀?」(《田中角榮傳》日語版中譯,萬維中國瞭望)

1934年,民國政府軍對中共江西蘇維埃根據地發起第五次圍剿,紅軍大敗,10月北撤長征。10萬中央紅軍1935年10月到達陝北時剩下不足8千。1936年10月,紅軍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甯會合,紅軍殘存兵力6.6萬,中共黨員人數從30萬減少到4萬。紅軍北上本不是為了與日軍作戰,而是要向蘇聯靠攏。例證是,紅軍主力會師後,並沒有開赴前線抗擊日軍,反而組成西路軍,試圖打通去蘇聯的交通線,11月8日組成「西路軍」,以2萬多兵力進軍甘肅河西。1937年3月被地方武裝馬步芳軍殲滅,400余人進入新疆,被軍閥盛世才繳械。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西安兵變挾蔣迫成國共再次合作。史實顯示,共軍一直消極抗戰,遊而不擊,保存實力。1937年9月,中共陝甘寧邊區轄23個縣,人口約150萬,中共黨員4萬。紅軍改編成國軍,八路軍4.5萬多,新四軍1萬多。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中共擴張為一個黨員120多萬,軍隊120余萬,民兵260多萬,統治人口過億的國中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據中華民國官方資料,抗戰期間國軍犧牲近180萬,損失約3百個師,陣亡將軍超過2百人;平民死亡2千萬左右。對比第一次國共內戰(1927-1937),中共10年才聚6萬餘眾,4-5個師;抗戰8年,共軍擴充到近3百個師。毛感謝日本侵華幫助中共發展,並非言過其實。

有日本學者的研究披露,中共為保存實力,曾與日本勾結。2015年11月,日本出版築波大學名譽教授遠藤譽撰寫的《毛澤東與日軍共謀的男人》。作者根據她收集的中國、臺灣、日本的資料,披露了中國抗日戰爭時,毛澤東領導的中共與日本駐上海特務機關「岩井公館」合作打擊國民黨的史實。1937年,中共八路軍和新四軍希望抗戰,但毛澤東堅持只能拿出10%兵力與日軍作戰。(見BBC中文網2015年12月25)

10、共產思潮阻斷民國憲政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以後,歐美資本主義世界的動亂和經濟危機催生兩個極端:蘇俄共產主義和德國國家社會主義。二者共性:列寧(1870-1924)和希特勒(1889-1945)都是「工人党」黨魁,都趁亂暴力奪權,宣揚血統論和民族主義,對外擴張。列寧搞無產階級專政,消滅地主富農資本家,輸出革命,赤化全球;希特勒宣揚日爾曼血統論,滅除猶太人,強化國家主義,發動世界大戰。二者都在短期「振興」了經濟。希特勒靠反共產主義贏得一些德國人支持,迅速崛起,與斯大林(1878-1953)
共產暴政不無關係。斯大林與希特勒暗中勾結出賣波蘭,有利德軍侵蘇,兩魔各得其所,都難逃滅亡命運。

1920-30年代,蘇聯通過對外擴張,對內剝奪農民,強制義務勞動,迅速工業化。恰逢西方經濟蕭條,顯出集權優勢,被視為馬列主義的勝利,鼓舞了自由世界左派,也影響到新生的民主國家。民國初年,孫中山派蔣介石赴蘇聯學習,國民黨聘請德國教官訓練軍隊,可見蘇聯共產主義與德國法西斯主義這兩個極端思潮在中國的影響力。

中國民初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各種思潮並存。面對外來文化、商品、資本、武備的衝擊,中國各界對國勢積弱的不滿與日俱增,對變革之緩慢失去耐心。俄共奪權一舉成功打破了中國革命先驅持守的走共和民主之路共識,中國社會大分裂,出現以胡適、林語堂等為代表、支持中華民國法統的右翼,以及親蘇親共的左翼,如魯迅、老舍等。左翼激進分子李大釗、陳獨秀和毛澤東等在蘇聯資助下建立共產國際中國支部。

北伐軍1928攻克南京,蔣介石宣佈成立南京政府,結束軍政時期,開始訓政時期,為此後進入憲政時期做準備。1934年開展「新生活運動」。以中共紅軍當時戰績論,若無外敵入侵,在國軍圍剿下中共武裝割據恐難以為繼。1937年的國共合作抗日,為共產黨起死回生提供了機遇。

中國左翼文學藝術界人士,如江青、王實味、丁玲等離開大都市住進延安土窯,加入中國蘇維埃共產陣營。入夥後,有人感受到共產黨獨裁之苦,如左翼作家王實味撰文批評中共在延安搞特權,「衣分三色,食分五等」,結果被整肅秘密處決。也有人離開,如移民美國的中共黨史專家司馬璐(又名馬義,
1919- )1937 年參加中共赴延安,曾任延安圖書館館長。他看不慣中共整人,1939年脫離中共。總體而言,隨著戰爭的繼續,越來越多左翼人士追隨中共「信仰」共產主義。

德國哲學博士馬克思的理論為何能獲得中國激進分子的青睞?似可從共產主義創始人身上找到線索。

11、煽動顛覆的鼻祖馬克思

共產主義經典《共產黨宣言》的作者馬克思、恩格斯都是德國哲學家,是自由資本主義培養的煽動顛覆資本主義的革命者。

馬克思(1818-1883)出身德國猶太家庭,1836年就讀柏林洪堡大學法律系。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比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專論兩位古希臘哲學家的思想,並於1841年籍此獲耶拿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德謨克利特(前460-前370/前356)是自然派哲學家,「原子論」創始人。伊壁鳩魯(前341-前270)奉行享樂主義。

恩格斯也是德國人(1820-1895),沒讀過大學,是自學成才的哲學家,以及關心工人困苦的工廠老闆。他1843起在英國曼徹斯特主管「歐門-恩格斯紡織廠」,1845年出版《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恩格斯是馬克思的經濟支柱,馬克思逝世後,幫助馬克思完成《資本論》。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在1980年代是中國大陸最高學府社科院研究生院馬列理論課的必讀教材。

馬克思大學時參與激進「青年黑格爾派」,1842年擔任激進派報紙《萊茵報》主編,受到普魯士政府新聞檢查;《萊茵報》被查禁後出走法國。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1849年馬克思全家被法國驅逐,流亡英國,曾為美國《紐約每日論壇報》寫稿。

《共產黨宣言》將社會劃分為「無產者」與「資本家」兩大階級,宣稱「共產黨人的最近目的是……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消滅私有制」。他強調:「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哥達綱領批判》)

這已並非做學問,而是公開鼓動暴力「顛覆政權」。馬克思如此恨惡資本主義,似與他的貧困有關。儘管他娶了貴族出身的妻子燕妮,能「剝削欺辱「作為陪嫁的女僕蘅琳,有時卻連郵票都買不起,靠資本家恩格斯資助才得以將「共產主義」馬克思化。貧困使他能感同身受將工人當作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階級力量。

馬克思的激進主張令他屢遭驅逐,在工運風起雲湧的歐洲大陸無安身之所,倒是老牌資本主義英國在1849年為他一家人提供了避難所。那時《共產黨宣言》發表已一年多,英國當局並不懼怕,任憑他將大英圖書館作為構建顛覆資本主義的資料庫。不僅如此,當局還坐視馬克思參與創建工運組織。1864年英國工聯在倫敦聖馬丁堂召開大會,法國、德國、義大利、波蘭、愛爾蘭的工人代表出席,成立國際工人協會(InternationalWorkingmen's Association 1864–1876)
即第一國際。馬克思代表德國工人進入專門委員會。傳記作者家西爾維雅·娜薩認為,馬克思在英國生活30年,從來沒有去過一間工廠。馬克思起草的《協會臨時章程》宣稱,協會目的是推翻資本主義,建立工人階級政權。

英國當局沒有對馬克思禁言、沒有以涉嫌煽動顛覆政權罪逮捕審判他。馬克思死後安葬英國,至今墓地訪客不斷。馬克思曾主編激進刊物《萊茵報》和《新萊茵報》,雖曾被告上法庭,卻被判無罪。馬克思一生都沒有坐過一天牢。試想若馬克思生在今日中國大陸:他肯定會被中共禁言,被判重刑,或死在「無產階級專政」鐵拳下也未可知。這肯定是馬克思鼓動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時始料不及的。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