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學勞動價值學說邏輯證非之二:數學
作者: 徐澤榮

專題

更新於︰2017-07-17 Print Friendly and PDF

【開放網按: 徐澤榮博士是深具中西文化素養的社會學者。2000年入冤獄11年,獄中筆耕不綴,苦研馬學,心得盈筪。自稱「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州監獄遭遇了滑鐵盧!」作者改稱馬克思主義為馬學,而馬學之核心乃是勞動價值學說,本書即力證其說之非。以此見證馬學入中100年。系列共20章,本刊將予連載。】

【馬學勞動價值學說邏輯證非系列之二:數學

 上章談的乃是客觀測算不果,此章談的則是主觀測算不果。以後各章各節談的是客觀還是主觀測算可果還是不果,相信讀者自會分辨,不需作者再加提醒。此種方法,如前所述,稱客主雙管測量法、推理法,乃與馬克思以後的馬克思主義者習習相因的微言大義考據法、延伸法「道既不同,不相為謀」。

現代研究顯示,人類開始從事社會交換和經濟交換,早於人類和人猿七百萬年前的分化。在《靈長類研究》2005年的一期雜誌上,研究人員記錄了黑猩猩的簡單隨機交換現象。一個後來傳播開來的事例乃是:在黑猩猩社會中,利用己有食物交換交配機會的現象廣為存在。馬克·吐溫筆下的湯姆·索亞用他掉下的一顆牙齒交換另一小孩哈克的一隻蛐蛐,幾近文盲的兩個小屁孩兒咋會知道交換物品各自收凝的勞動時數會是多少?作者今將此種遠古交換、童稚交換,稱作「不涉基數交換」。但是人類學會計時量物和四則運算,往多裡說也只有數千年歷史,只能找到西元前一千八百多年的證據。顯而易見,在沒有發明曆法、時計、量具、面積、乘除算術之前,人類必是既無法得出整批產品的勞動時數,也無法得出單位產品的勞動時數。但是社會交換和經濟交換在上述發明出現之前,便已存在數百萬年的事實,雄辯地說明了商品交換的依據,只可能是基於直覺悟出的效用序數,不可能是基於測算操作的勞動時數。

必然有人會說,根據考古發現可知,原始人、遠古人的數學技能已臻很高水準,遠比近代人、現代人想像的為高。但是這能說明什麼?總有一個幾百萬年的數盲時期吧?否則怎麼解釋「結繩記數」、「倉頡造字」?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有一圖騰鎖定家豬的部族。全體聚居一村的該族成員,無論男女,不分老少,數數都只能到十五。因此之故,全村豬只的群數,或者每群豬只的頭數,均取十五為上限。但是他們自己之間,他們與其他部族人員之間,卻可以順利從事交換。又據報導,經過訓練的黑猩猩懂得用自己不太喜歡的胡蘿蔔,來交換亦是經過訓練的別的猩猩手中的更加可口的紅葡萄,還懂得終止對己不利的交換。由於受訓猩猩獲得食物毋需通過勞動,所以可以推知:此種不涉基數交換之中,並無勞動時數出現;勞動時數即使出現,受訓猩猩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對其動念使用基數測量通約——它們怎麼可能具有所需知識、工具?它們顯然是在依照憑藉直覺得出的效用序數(使用價值序數),即靠「內心」而非「外尺」來從事交換的。

當年羅馬伽利略在做兩個同形異重鐵球墜落比薩斜塔實驗之前,乃是先做邏輯推理:若將重輕二球捆綁墜落,速度既有可能是比單獨重球慢,比單獨輕球快——重被拉慢,輕被拉快,於是折中;又有可能是不僅快過輕球,而且快過重球——二球重過一球,當然只會更快;兩種結果沒有可能得兼,於是均無可能出現,分開墜落,同時落地,才是唯一可能。隨後的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確鑿無疑地證明了這一推理。如今,作者也已參照事實做了邏輯推理,人類學家若果以此為題,做一原始部落或者猩猩群體的科學調查,將屬善莫大焉!有實驗而無或前或後推理,猶如河流或無源頭或無尾泄,成了靜靜的湖泊。

俄蘇先哲波格丹諾夫曾經另闢蹊徑地稱:商品的交換價值取決於商品的生理能耗。作者認為此說大謬不然:不知何物為能量,不曉何以測能耗的古人、凡人,怎會以此為據從事交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要知道,人類認識「能量」還遠遲於認識「數學」。

不錯,何止人類,連那一般動物,如狗如猴,都被觀察到了具有初級數數本能。但是此一數位並非彼一數位:勞動時數儘管是一謊量,但卻屬於基數,數距相等,既有倍數又有分數(亦即小數),需要具備超出直覺層面的測量通約手段。序數不同,只求示明:或有或無,或明或暗、或大或小,或遠或近,或重或輕,或多或少,或高或低,或深或淺……有無到什麼程度,大小到什麼程度,遠近到什麼程度,重輕到什麼程度,多少到什麼程度,高低到什麼程度,深淺到什麼程度……就行了,程度只需序數表示,便可滿足需要。序數數距不等,既沒倍數也沒分數(亦即小數)。人類和動物憑直覺和本能,只能測算簡單序數,難能測算簡單基數,根本無法測算複雜基數。必在發明——即使是在地外人類傳授之下——各種測算工具之後,人類才能測算複雜基數。乘除運算已屬複雜基數運算。不懂乘除運算,何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實證科學家們必不滿意「人類群體通過足量交換,自會混混沌沌得出個人隨機勞動時間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黑箱操作毋庸拆解」的說法。「混混沌沌」可以如何解釋馬氏曾經再三強調的企業「簿計」的重要性,泰羅為何要求掐著碼錶,于現場測算工人每個操作動作所耗精確時間?當然,最後顧客仍是沖著使用價值付錢,簿計、掐時只是用作成本核算、效率分析。馬克思既從無當過資本家,又從無當過勞動者,自然難以瞭解不涉生產的動物本能,和已涉生產的人類理智大有區別,儘管據說他對高等數學頗有研究。

敬請讀者掩卷思之:在人類發明或者沒有計時器、測量術以前,勞動時數其實只能是序數,而非基數,即使它的本質乃為基數。例如:「一個夏天左右」、「一輪月亮圓缺」、「一鍋米飯煮熟」、「抽一鍋煙功夫」、「眨一眨眼之間」......「關羽溫酒斬華雄」所花時間必然要比「關羽烹飯斬華雄」短些,短多少,精確數沒法說。當時要有鐘錶,羅貫中應會這樣表述:關雲長一刻鐘零二分即可輕取華雄首級。馬克思咋忘了做一番基於西方史籍的類似「考古」?

馬氏必定估計到了後人定會揭發其說之中這一明顯漏洞,於是他預設圈套,再三強調:商品交換僅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了較高階段才會出現。徐禾等編《政治經濟學概論》這樣釋經:

——在原始公社制度下……根本不需要將勞動產品作為商品彼此進行交換……不需要遵守等量勞動相交換(等價交換)的原則,不存在價值關係。

——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和商品生產的出現,商品交換在人類經濟生活中有了更加重要的意義……

——人類社會自從有商品交換以來,已經有了五到七千年的歷史。

言下之意就是: 商品交換只是到了五千至七千年前人類領悟、發明了算術之後才會出現——將散見各地民間加減乘除知識搜集、總結入書的《九章算術》,出現於距今不到二千年的東漢。顯而易見,邏輯推理、事實對照兩者都不支援馬氏此說。連不懂算術的黑猩猩、小孩子都會交換呀!一個原始獵人一天口糧僅為一方書本般大、手指般厚的獸肉,一個原始農人一天口糧只有四捧經過曬乾、且已脫粒的燕麥,各人每天少了一半,連續一個月就會餓死。兩人之間不能交換嗎?當然可以!半方獸肉交換兩捧燕麥,怎麼會行不得也麼哥?偶爾全部交換,也是完全可以!其實作者懷疑,人類懂得交換已有百多萬年曆史。

這裡的交換底線,就是經過交換,個人仍葆維持自己繼續存活一天的食物當量。該量只有可能是直覺可得的效用序數,沒有可能是測算方知的勞動時數:他倆此時渾然不知曆法、時計、量具、面積、乘除運術為何物事;再者,彼此隔族如隔海,隔行如隔山,渾然不知對方花了多少隨機或者平均勞動時間,方能獲得此番交換拿出的對方業內食物。人類學家早就發現,許多原始部落的個人或者群體的異部交換,乃是啞語交換:甲方放下所攜來市物品,然後躲入隱處,等待乙方前來;待到乙方放下所攜來市物品,拿走己方物品,轉身離去,甲方方才現身,拿走乙方留下物品——因為擔心安全問題,雙方老死不打照面,資訊總是不通不暢。此為「隔山買牛」,何來「勞動時數」?

前馬勞動價值學說的提出者或者信奉者配、布、坎、斯、李五氏,以及馬氏本人,在這個問題之上,各自犯了一個低級錯誤。雖然英國經濟學家李嘉圖給了馬氏出於邏輯的准許,但是美國人類學家摩爾根卻沒給予馬氏源自實證的禁令,由此鑄成大錯特錯!成千上萬的馬學信徒——包括以往的作者,和曾被稱為當代中國軍中馬學詮釋專家的作者父親——數十上百年來從沒想到這點,真是傻得夠嗆,傻得滑稽!

馬學屬於西學,儘管只是支流;配、布、坎、斯、李五氏之學,則屬西學主流。北京當局、廣大讀者至此可以看出:西力東漸,漸至如今,學貫中西的中國學者也可挑出西學傻事,修改西學錯誤了。拐點悄然出現,預兆幸運來臨。過去所誇社會主義中國方方面面均比資本主義西方優越,已被「和國際接軌」、《證非二十義》所戳破,不值一提。但這並不能夠否認西方自然形成的,可以與之相比的特大傻事其實也有不少。例如,許多西歐語言都將名詞分為陰陽二性,並令跟後動詞隨「性」變尾,再加隨「時」變尾,道理何在?用處沒啥,麻煩可大,可是他們男女老少世世代代不厭其煩照用不誤,真叫素操無此囉嗦漢語之人服了,等等。不過他們的特大傻事還是比我們的特大傻事為少。若非如此,那就用不著洋務運動、幼童留美、戊戍維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以俄為師、商務譯書、《參考消息》、四五運動、改革開放、留學放洋、六四運動了。

第二章的核心概念,可以濃縮成為六字:鐘盲亦能市易?

配第                           布阿吉爾貝爾                        坎蒂隆

  

亞當·斯密                            李嘉圖                         波格丹諾夫

 

最早提出勞動價值論的乃是我國明朝進士、文淵閣大學士丘濬(1420—1495)。
可惜他並沒有展開論述。圖為海口其墓其像。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