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緣何鑄成大錯
作者: 徐澤榮

專題

更新於︰2017-11-19 Print Friendly and PDF

20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乃為俄國爆發「十月革命」100週年之日。我在一本書中曾作疾呼:「儒教本仁,尚有庚子之敗;馬學原錯,寧為赤縣所歸!」

十月革命建立起了史無前例的名為赤黨一黨專政實為赤酋一酋專政的政體。赤黨專政的理論依據,乃是馬克思所總結的巴黎公社樣式無產階級專政原則。巴黎公社領導機構並非一黨專政,十月革命之後短時期內的聯合政府也非一黨專政,但是兩者都以摒除資產階級政黨在外作為前提。十月革命之後短時期內的聯合政府,因為其他兩黨宣佈退出以及制憲會議橫遭解散,搖身一變,成為布爾什維克一黨專政,列寧死後,進而變成斯大林氏一酋專政。列寧不死,信奉德國祁克教授「群眾>階級>政黨>領袖」利益代表遞進學說的他,肯定也會實行一酋專政,本屬毫無懸念,不能寄予幻想。列氏提倡的「民主集中制」其實就是毛氏提倡的「走群眾路線」,仍是黨主而非民主。但是,這些還不算是十月革命鑄成大錯的終極原因。必產一酋專政乃為十月革命鑄成大錯次生原因,雖是第一次生原因。

蘇共建政以來,冷戰開啓以來,蘇東劇變以來,改革開放以來,無數對於十月革命以及各處共產社會的抨擊,絕大多數都是針對次生原因以及衍生後果,很少觸及終極原因,解鎖鑰匙始終沒給找著。因此時至今日,還有西方學者執迷不悟,大談「為什麼馬克思是對的」。東土馬學信眾聽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就像打了雞血。

 

蘇共建政之後,便在一酋專政、黨高於法的政治基礎上,依照馬學原理改造國民經濟、國民觀念、內政外交、文學藝術……,當局嚴重行之弊端、知之謬誤逐一大白天下。共產國家實行國有各業、計劃經濟,很快導致民權名存實亡,以及民生乏善可陳:產品匱乏、糧食短缺、居所逼仄、交通落後,不一而足。於是,十月革命鑄成大錯終極原因藏身之處這時方才得以進入追責之人視野。不過,因為一酋專政、黨高於法能夠置人於枉死,國有各業、計劃經濟只能置人於貧窮,所以芸芸眾生所發抨擊,矛頭多為指向一酋專政、黨高於法這一鑄成大錯次生原因。國有各業、計劃經濟置人於貧窮,作為終極自變項,引發了以下兩個因變項:普羅大眾、各界精英、部分領袖嚴重質疑此種社會制度及其具體政策,為了撲滅此種質疑,當局一方面對秉持異議的以上三者進行瘋狂鎮壓——運動枉死大多由此而來,一方面對此種社會制度及其具體政策造成危害進行瘋狂掩飾——造假成風根源由此而來。

共產國家為何定要實行國有各業、計劃經濟?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無保留認為:私有各業、市場經濟產生經濟剝削、盲目生產,導致貧富懸殊、經濟危機,嚴重阻礙社會進步。

按照馬氏所說,私有各業,亦即常說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度,乃是剝削產生的根源。私有制下,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卻不提供勞動力所提供的勞動,勞動力提供勞動,卻不佔有資本家所提供的生產資料。馬克思斷言交換價值本數乃為勞動時數(一種基數),末數乃為市場價格。資本家既無凝結親身勞動時數於產品中,那他取走僅為勞動力所創剩餘價值便是剝削。

然而,作者系獄之時發現:交換價值本數乃為效用(絕非邊際效用)序數而非勞動時數;效用價值末數與勞動價值末數相同,均為市場價格。不若勞動價值,效用價值本數、末數量綱可以完美合一,即為貨幣單位。交換價值本數若為勞動時數,末數若為市場價格,就為後世馬學專家留下了百探不得其解的「轉形」課題。資本家根據市場需要決定生產什麼效用,工程師根據科技原理決定怎樣生產效用,顯而易見,二者對於商品生產所起作用乃具主導性。對比之下,勞動力對於商品生產所起作用僅具輔助性。馬克思原以為,基數才能量化才能計算,序數不能量化不能計算,所以序數不能充當交換價值。序數咋會不能量化?幸福指數、容貌顏值等等,難道不是量化結果?難道不可比較?儘管不若基數精確。本文上載馬克思語錄「人的價值藏在人的才能之中」,表明馬氏內心深處,仍認效用價值為交換價值本數,否則他會說:「人的價值藏在人的勞動之中。」

 

作者已在其獄中所撰《馬克思原錯:勞動價值知行歸謬》(台北:唐山出版社,2015)當中,列出本人原創對於勞動價值學說的「證非二十義」。讀者若有興趣,盡可購來或者借來一閱。《前哨》也將推出總結「證非二十義」全文。作者在此只想再舉一例,說明馬氏真我,仍是效用價值學說信徒。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4105頁上,讀者可以找到馬氏故弄玄虛親筆所寫:「在沒有階級對抗和沒有階級的未來社會中,用途大小(即是效用價值——作者注)就不會再由生產所必要的時間的最低額(即是勞動價值——作者注)來確定,相反,花費在某種物品生產上的時間(即是勞動價值——作者注)將由這種物品的社會效用大小(即是效用價值——作者注)來確定。」試問:人類大腦灰質有沒可能存在兩種不同的的價值評定機制?人類雌雄個體有沒可能存在兩種不同的生兒育女機制?相信大腦神經科學今後的發展,必定會為此處所提出的非馬命題提供更多的實證:在大腦灰質與效用價值之間存在「量子糾纏」。

那麼,剝削如何發生?作者認為:首先,剝削——蓄意且持久的不平等交換——僅在諸資本持有者和租權力持有者勾結(簡稱官商勾結)之時——包括政府無意阻止壟斷、腐敗滋生——才會發生。在沒有官商勾結的前提之下,有產階級並無剝削無產階級,因而並無剩餘價值發生。其次,根據系統論基本法2,淨利潤歸投資方天然合理。市場造成貧富不均必然發生,此為優勝劣敗自然法則不得不然,就像命長命短主由基因決定,命短之人無由因為命短而鬧起均壽命大革命一個樣。縮小貧富差距責任主由政府承擔,裒多益寡,俯就跂及。總而言之,平地一聲春雷,「證非二十義」可為全球「拒租自律」的資產階級、經營精英、科技人才徹底平反。租威權和普羅眾矛盾,亦即官民矛盾,才是各種形態人類社會一以貫之基本矛盾。

中共提出的土地承包、改革開放、國退民進、三個代表、和諧社會、精准扶貧、軍工混改乃至一帶一路(商品輸出進階資本輸出)等等,均為順應此種鐵一般的自然規律的政策表達。不若蘇共,中共前面出了個劉少奇,婉轉告誡「碰釘子要轉彎」,中間出了個鄧小平,直白聲稱「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後面出了個王滬寧,構想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充作改革開放黨的綱領。如今習近平總書記又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新內涵。這是冰雪兩重天,不忘初心,時人未必個個看得清楚。

王滬寧陪同習近平參觀

「證非二十義」各義之題依次乃為:索品、數學、天利、假死、△L、品牌、貨幣、承認、剝削、理氣、物心、割率、孽息、利潤、工資、分科、邊際、失誠、失善、失美。前有緒言,後有結語。拉斯韋爾關於價值的分類、達爾關於權力的定義、伊斯頓關於政治的界說、鄭克中對於邊際的質疑和對於基數、序數兩者區別的強調、我國古代聖賢的有關論述......乃為其證非馬學重要「拿來」工具。超出了教科書,幾乎所有中外馬學專家研究馬氏資本論,其實都是在研究馬氏資本主義論,沒像作者這樣「咬定青山不放鬆」。由於缺乏勝任導師、堅韌毅力以及足夠慧根,一眾大陸公知從不知道,他們以往對於共產社會種種弊病所做批判,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因為理論不夠徹底,所以說服不了許多普羅大眾。後者於是懷疑前者已變成「帶路黨」。

西方民主制度,包括司法獨立制度,本是為了截斷前述諸資本持有者和租威權持有者勾結而設。它帶來了社會公正尤其是機會均等,兌現了天賦人權,是一種最為不壞的政法制度。開始有階級性殘餘,爾後卻盡顯全民性。對比中國現行政治制度,也許西方民主制度行政效率、基建效率乃至軍事效率不高,受到排外國人恥笑,應向後者學習,但是在它治下,科學發現、技術發明這對排第一生產力槓雙輪的推力,卻是前者無法望其項背的。口頭創新永遠不能變成事實。沒有足夠的範式創新——例如門捷列夫元素週期表、澳大利亞自動砌磚機,中國文明就會最終被西方文明同化,變成西學為體,中學為綴,用都不是。何為綴?旅遊景點某些少數民族——例如滿族——的(薩滿)歌舞表演就是其一。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思想鉗制也許可以保政權於眼前,卻必會窒息本土文明範式創新於久遠,完全有違初心——全力扭轉「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馬學原錯對其本人來說,只是一個學術失誤,但對全人類來說,卻是一場人間史無前例慘劇。馬氏本人應對國際共運的連番浩劫、東西雙方的多次仇殺,負上40%的責任。其餘,30%,由東方政治精英、知識分子擔責;30%,由西方政治精英、知識分子擔責,各打五十大板。西方部分,你有言論自由、學術天才、科學傳統、研究基金,條件這麼好了,咋還破解不了馬學迷誤?

拙著《馬克思原錯:勞動價值知行歸謬》封底,載有一位中國北美移民林達的評論:「現在我總算弄明白了我的解放軍工程師父母親生前苦苦追問的問題:造成共產國家,尤其是蘇中兩國人民苦難連連的根源,究竟在哪兒?」作者希望,打出樊籠第一關的「證非二十義」能夠幫助全體人類無論東西認識清楚這個問題。


卡廷屠殺

當然,吞下試驗貌似進階社會制度失敗的苦果後,人類仍得永不放棄試驗進階社會制度的勇氣,永不放鬆對於走上「奴役之路」的警惕:試驗程序,尤其是認可程序的權重,一定要比試驗本體為大。至此,十月革命緣何鑄成大錯終極原因已明,國人就得齊刷刷朝前看,不要老是糾纏在痛苦回憶、悲情揭發、憤怒控訴、杯弓蛇影之中——讓其告一段落,而應仔細檢出我們社會當中原先基於馬學謬誤建立起的各種法律條文、規章制度、百科學說、作業方式、名詞術語等等,加以肅清,先破後立;多思建設性事,樂觀面對未來。鑰匙找著了,還怕開不了鎖?何愁戒不了劫?不過必須強調,作者於此只是呼籲改良,並非革命。革命帶來暴力,暴力帶來專制。

 

2017-11-19於香港上水唐公嶺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