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夏威夷的新發現
作者: 徐澤榮

大寫真

更新於︰2018-03-30 Print Friendly and PDF

美國租借物資輸往蘇聯,竟有日軍不犯中立航線。

一、夏威夷四日游發現了新大陸

今年春節過後一個星期,作者受到友人贊助,獨自前往美國的夏威夷島旅遊了四日。由於以前曾經參觀過珍珠港事件紀念館,這次就沒再去,而是參觀了一個軍事博物館和一處軍人公墓地,到書店和二手書店掏了七八本政治學、軍事學書籍。海水還不夠暖,沒去游泳;火山遠在別島,未能觀火。結果這次旅遊仍是一次軍事歷史踏察。軍事博物館強調,二戰期間夏威夷的日裔人軍事效忠美國事跡:有5000 余人接受情報蒐集、密碼破譯訓練,被派往太平洋展區和亞細亞戰區;有萬余人參軍之後組成一支部隊,被派往歐羅巴戰區與德、意等國軍隊作戰,傷亡率高於美國白人、黑人部隊。後來還有夏威夷日裔人士兵被派往朝鮮、越南作戰。但是此行的最大收穫,乃在於作者在那處軍人公墓地發現了新大陸,且看以下右方照片:

請製版者將右圖最上首的白色線條上的文字放大另成一圖

右圖那條最上首的白色線條的說明文字Neutral Supply Line to U.S.S.R.譯成中文如下:通往蘇聯的中立航線。

二、美國租借物資五條輸蘇路線

作者以往飽覽群書,從沒看到強調這條航線乃為日軍不犯中立航線的述說。美國裝載輸蘇租借物資的貨船沿著這條航線航行,在快到蘇聯海森崴港之前,先要經過當時屬於日本的北方四島(又稱南千島群島。日本襲擊美珍珠港航母艦隊由此出發)海域,後要經過當時屬於日本的庫頁島和北海道之間的宗谷海峽。請見下圖。我一下明白了蘇聯-俄國絕不可能放棄南千島群島以及庫頁島的一個前未判明的最重要原因:這條航線這段航線對於蘇聯-俄國的作用就像抗戰時期的滇緬公路以及中印公路對於中國的作用一樣!前人曾總結出兩條原因——其實較為次要:其一,南千島群島既是俄羅斯在太平洋地區的島鏈防禦的其中一環,又是進入太平洋的門戶,對俄羅斯來說戰略地位的重要性無容置疑。其二,南千島群島有著豐富的礦產。此說可謂隔靴搔癢。

網查得知,二戰時期二戰期間美國租借物資輸往蘇聯的路線有著以下五條:

一、北冰洋路線。租借物資從美國東部海港集中之後,一起出發,經過冰島,越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到達蘇聯北冰洋海港摩爾曼斯克港。這條線路援助總量佔22.7%。這條路線的危險:(一)德軍潛艇出擊大西洋也走這條航線;(二)納維亞半島的挪威被德軍佔領,雖然北部只有少量的駐軍,但是部分航線處於德軍轟炸機作戰半徑內。

二、黑海路線。從埃及出發,直接北上,經過中立國土耳其,進入黑海,到達蘇聯黑海海港新羅西斯克等。黑海線路只在1945年蘇聯控制黑海後,才開始運輸物資,所以只運輸了68萬噸,佔美國運輸總量的3.9%。

三、太平洋路線。美國貨輪懸掛蘇聯國旗,經過日本海登陸蘇聯西伯利亞地區,然後經過西伯利亞大鐵路運到蘇聯歐洲地區。這條線路運送物資佔美國英國等盟國援助蘇聯總量的47.1%

四、北極路線。從1942年就開始運輸了,但只能在夏天蘇聯北部的北冰洋解凍之後才能運輸,運輸量太少,到戰爭結束只運輸了45萬噸,佔總量的2.5%。注意北極線路不是北冰洋路線。

五、伊朗路線。走印度洋,進入波斯灣,在伊朗上岸,然後從伊朗運送到蘇聯。這條線路佔盟軍援助蘇聯總量的23.8%。

上述五條路線之中第一、第三、第五運輸量共為22.7%+47.1%+23.8% =93.6%。第三又是二分之一強,還沒敵艦、敵機襲擊,乃屬最為重要,最為安全。「美國貨輪懸掛蘇聯國旗」,兩國船舶外形、發報語言極為不同,怎麼也騙不過日本海軍啊。

三、日本不犯航線實為背叛德意

《蘇日中立條約》乃是蘇聯與日本於1941年4月13日簽訂的在戰爭中相互保證中立的條約。日艦偷襲珍珠港發生於1941年12月7日。美國租借政策[正名為「促進美國國防的法案(An Act to Promote the Defense of the United States)」],是指美國無償或者有償提供給法國,英國,中華民國,以及後來的蘇聯和其他同盟國糧食,軍火以及1941年至1945年期間提供的武器裝備。它於1941年3月11日簽署成為法律,並結束於1945年9月。大部分援助是免費的,只有一些物資如船隻在戰後被歸還。作為回報,美國獲得了戰爭期間在盟軍領土上的陸軍和海軍基地的租借權。共計價值501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6670億美元)美元的物資運抵了同盟國。價值314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4180億美元)的物資運達英國,價值113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1500億美元)的物資運達蘇聯,價值32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426億美元)的物資運達法國,價值16億美元(相當於今天的213億美元)的物資運達中國,而剩下的價值26億美元的物資運達其他同盟國。

美國發佈租借法案乃於1941年3月11日,在前,《蘇日中立條約》簽署乃於19- 41年4月13日,在後,兩項事件的間隔僅僅為32天,顯而易見,《蘇日中立條約》正是蘇方為了美國租借物資安全運達蘇聯遠東而與也有迫切需求的日本簽署的,條約必然會有另一秘密附件規定此事——等待後世學人挖掘出來,而不是僅有以下表面文章,總得「又好看又好吃」(毛澤東語)才行:

簽約雙方承諾雙方保持和平友好關係,互相尊重對方領土完整和不可侵犯。第二條:一旦簽約的一方與一個或多個第三方勢力有敵對衝突,條約的另一方將在整個衝突期間保持中立。第三條:本條約自雙方批准之日起生效,並保持五年有效期。如果條約雙方都未能在條約到期一年前宣佈無效,則視為自動再延長五年。

顯而易見,蘇聯在條約1946年4月13日到期之前的1945年8月8日宣佈對日作戰,即為符合該條約第三條,並無國人仇蘇人士所聲稱的撕毀條約之嫌。

日本與蘇聯簽署中立條約,乃為違反1940年9月27日簽署的有效期為十年的《德日意軍事同盟條約》以及背叛德意兩國之舉。該條約的主要內容是:日本承認並尊重德意在歐洲建立新秩序的領導權,德意承認並尊重日本在大東亞建立新秩序的領導權;三國保證如締約國一方受到目前未參與歐戰或中日衝突中的一國攻擊時,應以一切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相援助;上述條款毫不影響各締約國與蘇聯現存的政治地位。1940年,美國尚未對日對德對意宣戰,因而也無租借法案、太平洋線之事發生。

四、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密約救華

由此作者生發猜測:1939年底簽署的《蘇日互不侵犯條約》除了互不侵犯對方領土條款,必然還有互不侵犯對方在華佔領區域和勢力範圍內容。滿洲、外蒙固然包括在內,但是除了它們之外,雙方怎會沒有基於全局層面,劃分各自在華佔領區域和勢力範圍?蘇聯本土和日本本土並不接壤,接壤的是在華佔領區域和勢力範圍,怎會不談,怎會沒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難道沒有武力瓜分波蘭密約嗎?作者猜測蘇日雙方必有以下關於在華佔領區域或者勢力範圍劃分的密約或曰諒解:蘇方可領礦產豐富的新疆、甘肅、內蒙古中西部、青海、西藏;日方可領較為富庶的東北、內蒙古東部、華北、華東、華南。留下陝西、四川、雲南、貴州給中方,充當蘇日佔領區域和勢力範圍之間緩衝地帶。

由此看來,抗戰八年,國方能夠偏安川雲貴;共方能夠偏安陝甘寧,不致被日雖遠必誅,犁庭掃穴,端賴有著《蘇日互不侵犯條約》所附上述密約存在,並非獨為蔣百里倡導,蔣介石實施的取由東向西棄抑由北向南節節返身抵抗謀略之功。二次內戰爆發之後,胡宗南率大軍守西南,共軍二野對其加以殲滅之速,可謂摧枯拉朽,怎麼解釋?川雲貴真個有土地爺保佑?

1938年12月6日,日本陸軍省、參謀本部頒發《1938年秋以後對華處理辦法》。文件指出:「如無特別重大必要時,不企圖擴大佔領地區,而將佔領地區劃分為以確保治安為主的治安地區,和以消滅抗日勢力為主的作戰地區。」

綜上所述,可見經過張鼓峰、諾門罕戰敗,日本早有避免與蘇作戰之意。

另外百度•百科寫道:

石牌保衛戰是指1943年5月至6月間,發生在湖北宜昌的一場中國軍隊對日本軍隊以弱勝強、並最終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勝利的一次著名戰役。石牌保衛戰的意義極其重大,是抗戰的重大軍事轉折點,西方軍事家譽之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甚至可以說,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結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留學美英多年,從未見過西方軍史學家將石牌保衛戰譽之為「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日軍從沒設定此役目標乃為進攻重慶,它的十萬兵力也不足以以此作為作戰目標。可見胡璉雖然戰功卓著,卻也浪得虛名。1944年日軍狗急跳牆,曾經設想進攻陝甘寧、雲貴川,以對衝北太平洋軍事頹勢,計劃旋即胎死腹中。主攻路線乃為經由陝晉南下秦嶺而非經由三峽西突成渝。人家經度西移,還是採取由北向南進攻路線,沒上二蔣「由東向西」的鈎。

五、大陸學者對此劃分似有覺察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黃道炫於其所撰大師級別巨著《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一書477頁上記述:於中央紅軍緊鑼密鼓準備撤出蘇區,向西突圍之時,抱著「圍城必闕,任其西躥」觀念的蔣介石兀自離開江西前線,出巡西北、華北。然後黃氏「一切盡在不言」式地輕輕點睛:

而此時蔣的西北之行,當然不會和對日關係沒有關係,也不會不落入背靠(應為東鄰——作者注)西北,正和日本相互提防的蘇俄眼中。考慮到當時蔣介石正和蘇俄尋求更緊密的關係,西北之行傳達的意思,對中蘇、中日乃至國共關係,都透著歷史深處一言難盡的微妙。

黃氏是否暗示讀者:蔣氏欲將中央紅軍引到西北,讓其得到蘇俄近距支持,來行對抗日軍,減輕國軍壓力?地緣政治秘術喲餵!

怎麼防共?驅使非嫡系的東北軍、西北軍剿共,令其兩敗俱傷。形成中央軍主抗日,雜牌軍主滅共弱己態勢。皖南事變國方主將上官雲相所率部隊,原為孫傳芳舊部啊。

  

2018年3月18日束稿於香港上水唐公嶺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