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學者有30萬非傳統情報員嫌疑
作者: 網絡文摘

好文章

更新於︰2018-07-1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在川普宣布給中國500億美元商品施加關稅後的第二天,美國白宮貿易和製造業政策辦公室頒布了一項長達35頁的報告,用到“經濟侵略戰略”一詞來描述中國的高速經濟發展,並把中國列為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威脅。

來自白宮官網

這份報告也全面綜合地反映了本屆美國政府對於中國的經濟和技術崛起,所持的看法。

全文鏈接: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8/06/FINAL-China-Technology-Report-6.18.18-PDF.pdf

開篇提到:

中國的經濟侵略戰略

中國政府正在實施一項全面的長期工業戰略,以確保其全球主導地位......北京的最終目標是讓國內公司首先在國內替代外國公司作為關鍵技術和產品的設計者和製造商,然後再佔領國際市場。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

全文有很多措辭嚴厲的描述,要點整理如下(如果沒有時間可以直接拉到最後閱讀“非傳統情報員嫌疑”部分):

中國的經濟奇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她的具有侵略性的行為、政策,和不遵循全球規範和規則的操作習慣(用一個詞總結,“經濟侵略” )。

報告指出,中國在自己的經濟報導、高級智庫交流、政府機構講話等渠道,經常毫不避諱地公開發布自己的戰略。可以總結為四大方向:

  1.  通過進口和競爭調控以保護中國的本土市場:措施包括高關稅,非關稅壁壘,和其他調控。 

  2. 擴大中國在全球市場的份額:通過政府調控和補貼,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擊敗同類國際競爭對手。通過價格戰等模式拖垮對手,讓中國公司獲得全球市場份額和成功。

  3. 保障並控制全球核心的自然資源:中國使用掠奪性“債務陷阱”方式,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資金,以換取其自然資源和突破進入他們市場的障礙。這些資源覆蓋鋁土礦,銅,鎳到稀有金屬,如鈹,鈦和稀土礦物。這種掠奪性模式在一些缺乏法治管理或被獨裁政權控制的國家尤其有效。

  4. 主導傳統製造業:中國已經在許多傳統製造業中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一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基於經濟政策上提供低於市場利率的優惠貸款,和環境保護和健康上缺乏安全規範的標準而獲取的。到2015年,中國占有全球汽車產量的28%,船舶產量的41%,全球冰箱產量的50%以上,超過60%的全球彩電產量,和超過80%的全球空調和電腦生產。

    隨後,該報告推出了兩個重點分析方向:

I. 從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獲取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

II. 捕捉將推動未來經濟增長的新興高科技產業以及給國防工業帶來巨大受益

並且,通過五個方面展開了詳盡分析:

A. 國家資助的知識產權盜竊,網絡間諜和盜竊,逃避美國出口管制法律以及假冒和盜版 

中國,有世界上最活躍和頑固的經濟盜竊犯。波及方向包括電子,電信,機器人,數據服務,製藥,移動電話服務,衛星通信和圖像以及商業應用軟件。涉及的方面有:

  1. 通過經濟間諜手段竊取技術和知識產權

    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觀察到:中國針對美國公司進行著系統的商業間諜活動,派人系統地滲透到美國公司的信息系統,竊取他們的知識產權,然後用驚人的賤賣價格出售給中方。

    報告指出,由於美國公司對報告此類經濟盜竊可能造成的不可控後果的擔心,以及中國政府的不配合,讓這類行為已經發展到失控的嚴重程度。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國家安全部在國外部署了不下四萬名情報人員,並在中國大陸維持著五萬多名情報人員。這支部隊受到數十萬解放軍(PLA)工作人員和科研人員的背後支持。 

  2. 網絡攻擊手段進行間諜和盜竊活動

    中國利用網絡,開展網絡間諜活動,以竊取知識產權、商業秘密、商業流程和技術為目的,滲透到外國公司。僅對商業秘密盜竊一項,估計美國每年損失在“1800億美元至5400億美元”。

    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指出:“中國政府經過十年的部署,已經系統入侵了美國商業情報。這些網絡入侵,讓中國政府獲得廣泛的具有價值的商業信息、秘密、技術數據、談判立場,以及敏感和機密的內部溝通信息。中國政府的這些行為,是加重和限制美國商務發展的不合理行為和歧視性做法。”

  3. 規避美國出口管制法

    這類法律旨在防止美國的敏感技術出口,被其他國家開發到軍事應用上,帶來國家安全方面的競爭和威脅。

    報告舉例了Amin Yu的案例,作為中國逃避美國出口管制法律的一個例子。根據律師描述,“俞案牽涉到空殼公司,離岸賬戶和虛假文件密謀”,“涉及260萬美元的非法交易”。

    俞女士承認,在2002年至2012年期間,“在哈爾濱工程大學(HEU)共謀人員的指導下,竊取了來自美國公司的海洋潛水器系統和組件。然後她將這些物品非法出口到中國,供她的共謀人員用於開發海洋潛水器-無人潛水器,遙控潛水器和自主水下潛水器-給HEU和其他國家控制的機構使用。”

  4. 假冒和盜版

    中國的假冒和盜版給美國每年造成高達數千億美元的損失。例如,根據一個獨立知識產權盜竊調查委員會的估計,“美國每年因假冒商品,盜版軟件蒙受的損失超過2,250億美元;因商業機密失竊承受的損失預計高達6,000億美元 ”。“來自中國的成千上萬的知識產權盜竊活動非常猖獗,中國仍然是全球主要的知識產權侵權國”。

  5. 山寨工程

    改版和山寨,是不少中國工程師和科學家創建中國公司和產品,從而彎道超車縮短研發時間和成本的秘訣。中國靠此完成引進、消化和吸收國外技術的“產業政策目標”,並對技術進行”重新創新“,獲取改進。

B. 強制性和侵入性的監管手段,迫使外國公司進行技術轉讓,以換取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

中國工業的一個長期政策特徵是,外國公司常常被迫出賣技術做為進入中國市場的條件,這違反了作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的承諾。中國當局的最終目標是獲取這些技術,這也加劇了這種操作......隨著中國本土公司在技術上追趕上來,外國公司的市場擁有也隨著變得無法保障。

——歐洲商會

美中貿易委員會在其2017年會員調查報告中指出,“中國強迫國外公司技術轉讓,以獲得中國的巨大市場。調查的受訪者中,有近20%在過去三年中被要求轉讓技術,其中高達94%的公司對知識產權有擔心”。 

  1. 外國所有權限制

    中國利用外國所有權限制,強製或誘導技術和知識產權的轉讓,這通常是國外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個條件。這種投資限制還可能阻止外國生產商進入中國市場,並加強中國的自主創新和進口替代。

    一旦美國或其他外國公司被迫與中國合作夥伴創立合資企業,等於是向中方便利敞開了技術和知識產權轉讓的渠道。在遇到外國公司的不斷投訴下,中方善於採取口頭承諾不寫成條文的方式,繼續推行這類舉措。 

  2. 不利的行政審批和許可證程序

    中國政府利用和操控其行政許可和審批流程,強制海外公司進行技術轉讓,以交換到他們在中國建立和經營企業所需的眾多行政許可的需要。

    ——美國貿易代表

    這種屬於非關稅壁壘的操作,為中國獲取技術和知識產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3. 歧視性專利和其他知識產權的限制

    這部分列舉了一些中國歪曲市場規律,在知識產權上獲取便利的做法:中國公司和外國公司在專利申請上被區分對待,中國公司得到政策的傾斜性保護和照顧;中國祇給一些海外公司10年的專利期限,導致一些超過這個時間的核心技術到期後知識產權不再能獲得保護;一些中方企業在專利和技術使用許可時間到期後,依然有繼續違章使用的行為。

  4. 通過操控安全評估標準強迫技術轉讓

    中國的“網絡安全法”於2017年6月生效,它對產品和服務進行安全審查,對跨境數據流施加限制,要求數據本地化,並授權制定超出國際標準的國家網絡安全標準。歐美商務部都警告,此舉會給外國公司帶來被迫披露關鍵技術的風險,包括源代碼、完整的設計數據庫、行為模型、邏輯模型,甚至中央處理單元的平面圖和物理佈局等都可能被迫上交。 

  5. 安全和數據控制標準

  6. 數據存儲處理上的強制要求

    比如,要求外國公司將研發數據存儲在中方提供的服務器上。

  7. 負荷和侵入性測試

    中國施加了負荷和侵入性測試要求,很多超出了常見公共安全的需要。迫使外國公司披露商業秘密、源代碼、加密算法和其他敏感IP。

  8. 歧視性的目錄和清單

    中國施行的重要的非關稅壁壘,作為強制技術和知識產權轉讓,同時向國內公司提供優惠待遇的政策工具。

  9. 政府採購限制

    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政府採購限制措施,以促進代替進口和自主創新。正如歐盟商會指出的那樣:“ 中國不是世貿組織的多邊政府採購協議(GPA)的締約方,其公共採購市場基本上對外國供應商是封閉的......他們的政府採購被認為有利於國內生產商。”

    國外製藥業公司受此項衝擊最多。 

  10. 強制實施與國際規範有顯著偏差的本土技術標準,為本土公司提供獲取核心技術的機會

    中國實施與國際統一標準有顯著偏離的一些本土技術標準。目標行業包括航空,計算機數控設備,機床,醫療工具和機器人技術。

    這些本土標準可以作為施壓外國公司披露其源代碼,加密代碼以及其他技術和IP的工具。也可能會造成“混亂”和“不必要的重複”,製造限制海外公司進入和外國進口的貿易壁壘。

  11. 強制研發(“研發本地化”)

    一家大型跨國電信設備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最近與ITIF(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分享了他在北京開設了一個大型研發機構的經歷。該機構僱用了500多名科學家和工程師。當被問及他這樣是否為了接觸中國工程技術人才時,他直言不諱地說:“除非我向中國政府承諾我會在那裡開設一個先進的技術實驗室,否則我不會被允許向中國市場出售產品。” 

    ——美國貿易代表處

    中國要求美國公司研發本地化的動因之一,是為了獲得他們的研發設備。 

  12. 反壟斷法的花招

    中國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不僅是為了促進競爭,也是為了迫使外國公司做出讓步,以降低價格和低於市場價位的優惠進行技術轉讓。這些讓步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國內市場和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

    中國憑此有權對涉嫌壟斷行為的公司進行處罰,按該公司之前一年的收入的1%至10%的比例徵收罰款。例如,總部位於聖地亞哥的高通公司就被迫接受9.75億美元的罰款。它也被迫向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以低於市場專利費率的價位,出售其專利。

  13. 中國專家評審小組要求外國公司披露敏感技術信息

    許多中國行政機構,授權由政府、業界和學術代表組成的專家小組,評審和批准外國公司涉及的項目。這些專家組有很大的權力,可以在正常審查的幌子下從外國公司提取專利信息。另一個額外的風險,就是這些小組的成員本身跟所審核的項目技術可能有利益衝突。

  14. 影響公司治理的某黨黨支部入駐

    這部分請自行閱讀原文...

    在中外合資企業安置中國員工

  15. 正如USTR所指出的:“當合資企業的中國合作夥伴同時參與其他與合資企業有競爭關係的工廠建設時,技術損失的風險就會加劇。合資企業的僱員通常從中國合夥人自己單獨的業務或與其有關的部門招聘。在這些條件下,合資公司的專有技術很可能會通過'無意滲透或有意轉移'而洩漏。”

C. 通過經濟脅迫獲得關鍵技術和知識產權轉移

  1. 對原材料的出口限制

    中國在全球供應鍊和生產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所需的各種關鍵原材料上,佔有重要份額。例如,中國是世界上稀土,鎢和鉬的主要生產國。

    正如USTR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出口限制措施影響到美國和其他國家的下游產品,如鋼鐵,化工,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節能燈泡,風力渦輪機,硬盤驅動器,磁鐵,激光器,陶瓷,半導體芯片,製冷劑,醫學圖像,飛機,精煉石油產品,光纖電纜和催化轉換器。通過人為地增加中國原材料的出口價格,這些針對國外生產商的出口限制,可能會給這些國外公司造成嚴重不利的影響,也會推高全球價格......出口限制還可能給國外下游生產商帶來壓力,迫使他們將工廠建在中國。”

    “買方壟斷”購買力

  2. 中國的國有企業在特定市場(例如航空)具有顯著的壟斷購買力。中國利用其在特定市場的巨大購買力,迫使外國賣家讓步。讓步包括,在中國本土建廠和強制轉讓技術。行使這種壟斷力量,可以增強中國製造業基地的發展和優化其供應鏈。特別在高科技之類的領域,是對中國公司提高競爭力的強大助力。

D. 收集信息的方法

中國通過三個方面的渠道,獲得知識產權等核心技術信息。

  1. 公開渠道收集科技信息

    中國有大量專業人員收集國外的科技信息,獲取技術和知識,從而省去本土研發的成本和風險,獲得競爭優勢。

    五角大樓著名的DIUx報告中指出,中國“最大限度地利用多種來源:掃描技術文獻,分析專利,對產品進行再升級,並對國際科學會議上的最前沿信息大力收集並加以分析”。

    1985年,中國有400多家重要科技機構,僱傭了6萬多名工作人員進行科技信息“調查,收集,分析,綜合,管理和再升級”。今天,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就是一個這樣的研究機構,它有一個“受命”,為工業界、大學、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務”。一個超過500人的工作人員團隊,創紀錄地收集研究數百萬篇博士論文和數百篇政府報告,成千上萬的參考書以及數千種外國期刊,綜述和論文集。

    1991年,退役的中國間諜寫了本書,披露獲得國防科技情報來源的方法。這是一本被稱為中國“間諜指南”的特工界的教科書。五角大樓的DIUx報告將此文件描述為“對中國軍方收集國外媒體和信息過程的全面揭秘(包括書面信息和臨時性的口頭信息)。他們還以數據庫形式存儲。”通過收集研究國外公開的技術信息,“可將研究成本降低40%到50%,時間縮短60%到70%”。

    在美國的中國人:“非傳統方式的信息收集者”

  2. 每年有超過30萬的中國公民來美國就讀大學,或在美國國家實驗室、創新中心、科技孵化器和智庫部門工作。中國公民現在占美國本科留學生的大約三分之一,科學、技術、工程或數學(STEM)方向的研究生的25%。

    意識到在美國大學或者科研機構學習工作的中國公民可能獲得尖端的信息和技術,中國政府鼓勵中國科學家和理工科學生去“掌握未來對關鍵軍事系統至關重要的技術”。中國政府可能試圖操縱甚至逼迫包括不知情或不願意的中國公民在內的人,成為“非傳統的情報員”,為北京提供軍事情報和服務。

    FBI局長Wray的話又一次被拿出來:“我們試圖做的事情之一是把中國的威脅視為不僅是整個來自他們政府的威脅,而是一個全面的中國社會的威脅。我認為這需要美國有一個全面的、全社會配合性的回應。”

    五角大樓的DIUx報告也特別註明,“學術界的中美交流,讓一些來自中國的科學和工程方向的學生經常參與主導一些項目。這些項目有的成為一些涉及軍事應用的核心技術,且隨著時間推移,成為無意之間開始觸犯美國出口技術法的起因。”

    報導也提到了華為與美國伯克利大學的項目合作,以及百度之類的中國技術公司在矽谷設置研發中心,與蘋果、谷歌、臉書等美國公司在人工智能方向競爭。

     

    評論:這部分,將在美國的中國人有針對性地提出來進行分析,當成對美國國家安全帶來隱患的嫌疑對象。這種局勢,不得不引起被這個看法擊中的在美人員的高度關注。


    招聘商業、金融、科學和技術專家等人才

  3. 通過愛國主義號召,物質吸引,和優厚的事業發展前景為條件,吸引出國留學人才海歸。比如中國從2008年開始發起的“千人計劃”。全球性招聘中國各行各業所需的頂尖研究能力的學者,以及掌握知識產權、關鍵技術或專利的人員。這些新人歸國會獲得聲譽,並在中國主要研究機構、實驗室或大學擔任重要職位。

    中國政府消息人士稱,自2009年以來,已有超過44,000名高技能的中國留學人員回國發展。正如《中國日報》所指出的:“中國有300多個創業園,供從海外返回的中國學生、學者創業。在園區內已經有超過24,500家企業,吸引超過6.7萬的海外學成歸來人員” 。

E. 國家支持的獲取技術的投資

中國政府通過國家的財政資源和調控手段,制定了對“鼓勵型”高科技行業進行投資的產業政策。中國政府投資數十億美元的國家基金,幫助技術發展,並利用一系列國家行為來實施其獲取外國技術和知識產權的戰略。

從2006年到2014年,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大部分都集中在獲取核心自然資源上。然而,自2015年以來,中國越來越多地引導資本收購美國的高科技經濟領域。

在諸如“中國製造2025”等政策文件中,中國已經闡明了它力求支配的技術領域的目標清單。近期中國大部分投資行為基本都與這一目標清單一致。

例如,自2012年以來,中國中央銀行已經對在中國投資者進行的價值接近200億美元的600多項高科技投資進行了編目,其中人工智能,增強和虛擬現實技術,以及自動機器人技術受到了特別關注。

中國最大的國家級財富基金,中國投資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將管理的8000億美元中的很大一部分交給了一家目標定位於矽谷的風險投資基金。

(篇幅原因,此部分做刪節簡化處理)

 

 

感覺,這是一份拉仇恨的報告——來自兩邊的都有。翻譯完畢,剩下吐槽、拍磚的活就留給各位讀者朋友了......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