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孫天勤
作者: 石 貝

專題

更新於︰2018-08-0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2017年10月初,驚聞多年前由大陸駕機起義,經韓國抵達台灣的孫天勤先生,在台北因病逝世。10月7日台灣有關方面為孫天勤舉辦了一場「我的一生」惜別會。場地不大,但莊嚴肅穆,國防部長馮世寬親自到場獻花圈,空軍司令沈一鳴也和多名軍方代表到場敬禮。現場還有台灣總統蔡英文及行政院長賴清德頒發給孫天勤的「旌忠狀」。孫天勤到達台灣後,曾被授予上校軍銜並在空軍任職至1990年,退休後一度在溫哥華居住,2008年返台定居。

圖:孫天勤(後)在溫哥華休養期間曾赴夏威夷探望張學良(1901~2001,西安事變主要人物。前)

孫天勤的病逝特別令我感慨。因為九年前在溫哥華時,即將返回台灣定居的孫天勤透過朋友找到我,希望我能幫他寫下他一生的故事。因為他看過拙作《京華黑五淚》,認為我是最能了解他背景的作家。他多年來就是想找這樣一個寫作人 ,這個人不僅要在大陸生活過,並親身體會過中共非人性統治下的生活——我符合他的條件。我也欣然答應他的邀請。

於是,2008年初,在朋友的陪同下,我們在溫哥華列治文一間中餐館見面了。這位大名鼎鼎的孫天勤個子不算太高,瘦削,一副北方人的面孔,眼神有些憂鬱。席間大家七嘴八舌、天南地北地閒聊,孫天勤卻顯得有點沉默,聽得多,說的少,偶然插嘴評說兩句。

然而,在後來的訪談中,孫天勤卻像另一個人一樣侃侃而談,向我展示他的一生,手裡還拿著七八個不同大小的記事本。他說多年來已經養成習慣,一回憶起往事及人物,就用小本子記錄下來,深恐年紀漸老,過去發生的事會記不清楚。因此,訪談涉及到的地點、人名、有關數字等細節,孫天勤都會給以非常詳細和具體的描述。由於他跟太太李天慧當時就要返回台灣居住,他們那所在列治文的大房子已經賣掉,經孫天勤安排,借用他朋友在列治文的家。我們商定作為寫作素材,訪談分成幾次完成。

訪談完後不久,孫天勤夫婦便離開加拿大,飛返台灣。而我在次年,即2009年便完成了文字書寫部分,並存於兩個光碟中寄給孫天勤先生。後來,孫在來信中這樣寫道:「我和太太都拜讀了您的大作,感到很平實又樸素,沒有什麼上綱上線、怨天怨地的指責;只是把事講清楚,以理服人、實事求是,感人肺腑,十分感謝。」從這些字句可以看出,他們對我寫的傳記非常滿意,而且也託付我「全權代為辦理各項事務及出版事宜」。只是還未等我找到出版社,孫又有信來,說「何時何地出版,我將視機會而定。」意即出版暫緩。

從那時起,我一直在等待孫先生關於出版的消息。但是九年過去,沒有音訊。我多次打電話找他也無人接聽;後來寫信到他台北內湖的家聯絡,信被退回,信封上有「此址查無此人」的字樣。這樣,我與孫天勤失去了聯繫。

從當年與孫先生的訪談中,多少了解到懾於中共的恐怖統治,在大陸、台灣和海外的親友,都有擔心此書若面世,恐怕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生活。估計這是孫先生擱置出版此書的主要考慮。我知道也充分理解他多年與人來往,行事低調,不願為一本書給別人帶來麻煩的心情。失聯之後,便聽天由命,未去跟進。

然而,如今孫先生的去世,令我想到距離他駕機起義的1983年,已然過去35年,國共關係也有了不少變化,隨著「三通」的發展,兩岸交往更為頻密。「孫天勤事件」已經進入歷史,作為一個曾經為那段歷史留下痕跡的知名人物,將他的傳奇故事留下來,應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更何況孫先生生前有強烈的願望,將他和他的家人的遭遇,真實的寫出來,澄清一些不實之說,對大家都是好事。

同時,我認為,孫天勤出逃對親友的不利影響,也可以作出比較實際的評估。首先,事發初期對親屬和當局懷疑的人的審查追訴已經過去,沒有任何聽聞孫的駕機出走,涉及其他人。其次,對主要親屬的影響,例如工作、升學、就業等等限制,業已實施。他們經過許多折磨後的境遇,都有了改變——母親已於2002年過世、大哥也於2009年逝病、女兒孫梅1988年辦理出國手續赴澳大利亞留學、兒子孫鵬2005年獲准政治庇護在美國定居。據說,妹妹孫天秀也已移民美國,妻子李天慧也曾赴大陸演出。

因此,我感到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完成孫先生未竟的遺願,撰寫這本書。我在九年前參與其事,是緣份也是幸運。現在這本書的出版,其可能造成的對有關人士的困擾,已很大程度地降低了。本書的描述的主題,正是說明傳主選擇出走投台,都是他獨自一人所謀劃抉擇,他的思想發展也是獨自思考的結果。從頭到尾,沒有一個「共犯」。當年的錄音和稿件,我一直保存在手,這是身為作家尊重第一手資料的專業習慣,也是我選擇重新整理再次寫作的依據。

當我將此構思和資深出版人金鐘先生商榷時,得到他的理解和支持。他主持的開放出版社也有過類似的出版經驗。例如2015年,他們再版被遺忘50年的一本很有價值的回憶錄,周瑜瑞著《徬徨與抉擇》。他認為搶救歷史是應該有人去做的。

從1961年到1989年共有16名前中共飛行員出走叛逃至台灣。隨著台灣政局和兩岸互動的變化,他們早已從公眾視野中淡出,處世低調。孫天勤則是他們之中位階最高、影響也最大、政治上也是比較成熟的一位。他的故事不僅記錄了個人內心的掙扎歷程,也折射出那個時代體制內外的形形色色。筆者也曾在那個高壓和苦悶的環境中生活過,寫到孫天勤的許多往事,都有不堪回首的同感。

我相信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訂正許多相關報導的謬誤(例如有媒體說孫天勤與李天慧結為夫妻「在台灣生兒育女」,其實他們並無生育),也可以給今天年輕和中年的一代提供一份參考,看看上一代的中國人為了爭取今天習以為常的一點自由(例如出國)要付出多麼痛苦的代價。當然,本書一定有許多不足之處,誠盼知情者和讀者多多指教。


石貝 2018年1月於溫哥華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