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煙憶端華(三)
作者: 李文西

書評

更新於︰2018-09-02 Print Friendly and PDF

我們1955年12月初到達廣州,入住國民旅店。這是一間有四五層樓的普通旅店,明顯是過去留下來的。我到附近的棉被店打棉被,也沒考慮到當時盛行的偷工減料或安南棉會被用其他較次的棉換掉的可能。我們當年的思想都十分單純,以為祖國已經「解放」了,一切都會合理而美妙!當年的棉布一點也不短缺,時屆年終,裁縫店能為客人找到多餘的布票,只要你願意光顧它。1955年每個人布票的配給量有四丈多,根本用不完。

在廣州的日子(一)


到達廣州

到廣州,第一件事是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憑吊先烈,七十二烈士是我從小就敬仰的。讀小學時,看到書本上印著的黃花崗照片,肅然起敬之感油然而生!我穿了在金邊請裁縫店特別縫製的黑呢中山裝,站在自由神前照了相,心情十分激動!

在黃花崗,我發現一些石條上刻的捐獻者名字被剷掉,大抵是宋子文、孔祥熙等人的名字。原來中共當權者在奪取政權之後,會千方百計毀滅和篡改不利於自己的歷史,這是我當時無論如何也不會體會到的。

我們還發現,廣州的東西比澳門貴,便向海關人員提出質疑。他們的答覆是:為了爭取外匯,出口的東西都要壓低價格競爭。

我把帶回國的相機、單車、手錶等都賣給了國家收購站,把錢存入銀行,準備作幾年讀書的費用。當年中國很缺外匯和物資,對進口貨收購價高,單相機就賣了近千元。後來第一次回汕頭,堂姊說我太笨,為什麼要賣給國家收購站,因為賣給私人,可賣更高價錢。我那時的思想太單純,哪會想到當時被認為是「投機倒把」的這類事兒?

編班考試

三天後,我們搬進了華僑學生補習學校,參加編班考試。 

那時的廣州,學校實行的是學年制,不是過去國民政府學校實行的半學年制,每一個學年要在九月份開始。我們到廣州時已是十二月,因而只能參加編班試,準備考入已讀了半年的初中三。我原來讀的是法文中學,八年後又要轉回中文,好像有一點接不上榫。但事實上,法國中學的數學程度比中文中學還高,且我在讀法文時又常看中文小說,所以編班考試並沒有難倒我。

 

華僑補校是一個帶補習性質的過渡學校,當時初中三已有甲、乙兩個班,現在來了那麼多人,要新開一個初三丙班來容納。我和宋宜青、許增華及另外幾個人因為考得較好,被選入乙班。王宗德和吳永教(後改名吳志超)、黃松才、謝振揚等都在丙班;巧珍姐因考得不好,被編入初中二,雅平則讀初中一。

初三乙班的學生多數來自印尼,有幾位來自新馬(新加坡及馬來亞)、越南和泰國,其餘便是柬埔寨的。班主任張伯良是河南人,教生物。張老師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人,他會唱河南梆子,當年他唱的《光榮燈》十分好聽,我現在還記得。在教到小腦是控制動物的平衡時,張老師用一隻鴿子做實驗。他鋸開鴿子

的腦殼,用尖物插壞鴿子小腦的部位,然後在鴿子面前放了一堆米粒。鴿子不斷用喙啄米,卻一粒也啄不起來,因牠已失去了平衡感,不再有準繩了。我想如果人的小腦有毛病,大概走路也就走不穩了。

初三甲班的班主任是張創勳,教化學。他是廣西南寧人。初三丙班班主任李應侯是海軍轉業來的,教政治。李應侯是一個性格爽朗的人,這種性格使他兩年後成了補校的「右派份子」。

教幾何的女老師叫郭巧兒,說國語時帶著濃重的廣州口音,老是把「角」(jiǎo) 讀成「早」(zǎo)。教物理的何文聰老師也是廣府人,根本不會說國語,因而講起課來很差,同學聽不懂很有意見。他把「微粒」讀成(Mai-Nat),「瓦特」讀成(Nga-Tak),令我們忍不住笑。

教語文的老師是潮州人,滿口潮州國語,「五分」(Wǔfen)讀成(Wǔhoun),因而得了一個外號叫Wǔhoun。不過他課講得很生動,講那一課《雨來沒有死》,有聲有色。

余斌老師教代數。他也是廣府人,課講得很好。2014年2月到廣州見到張伯良和余斌老師時,余老師已患上「老人痴呆症」,歲月真不饒人!

媽本意想我回國考醫科,現在我準備讀高中,她便來信催我出國。但那個時候,對一切都感興趣的我,如何肯回去。我把國民黨護照撕爛丟掉,想讀完高中再讀大學,學好本領為國出力。現在想起來,我是應該考中專的醫士學校,像後來巧珍姊一樣,勝過讀那無甚用處的高中。

廣州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

「廣州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1954年由中僑委在廣州創辦,位於廣州石牌村,事實是崗頂村和石牌村的交界處,離真正的石牌村還有一小段路。

補校位於公路旁。這是一條由廣州市區通向黃埔、魚珠的公路。石牌是一個學校區,補校的對面是華南工學院和華南師範學院,再往下是華南農學院,往上則是師院附中。補校的「隣居」是原來的「華僑招待所」,隔着一片農田,一排排的平房,是五十年代初建來臨時安置因排華被驅趕回國的華僑用的,十分簡陋。1950年代中也有不少港澳學生回國,華僑招待所被改為港澳學生補校。這些港澳學生就住在華僑招待所,上課則到華僑補校與華僑學生一起上。

港澳補校有兩個出名的香港學生,一個是著名影星王引的兒子王惠明,他讀先修班,準備考藝術院校。他在學校演出「阿Q」,十分轟動。另一個是長城名影星劉戀的兒子趙小山,是我們歌詠隊的隊長,去過意大利,常愛和我們吹意大利的藝術。香港學生比我們優越的地方是他們暑假可回香港度假,而我們是不能再回僑居地的。「反右」之後,政治緊張,關卡收緊,來去不自由,香港學生回港後便不再回頭,港澳補校也就關門大吉。

當年的補校,離廣州市區約六、七公里。我們如果要到市區,要坐經過崗頂的「魚珠線」公共汽車。「崗頂站」在斜坡的下面,出校門後要走一小段下坡路。這村之所以叫「崗頂」,是因為它位於石牌的北丘陵上。廣州人稱孤丘為「崗」,位於丘上的小村便叫「崗頂」。

補校的任務是招收歸國僑生,進行短期補習後,經統考再分配到各地正規學校學習。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後期,補校繁榮昌盛,人才擠擠,有教職員工200人左右,學生達到2000人以上;後因「反右」,各種政治運動接踵而來,加上六十年代中開始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僑生不再回國,學校凋零,最終於1968年停辦!

當年補校的建築不錯,頗為新型,有相當漂亮的工字型平頂辦公大樓,樓前有碧綠的草坪,種有貼著地生長的名草,很適宜坐下來談心。有課室大樓和四幢宿舍樓,全是蘇式建築。在那個時候,一切都要向蘇聯學習,「學習蘇聯老大哥」是最流行的口號。

另一個向「老大哥」學習的是全國學校評分改為「五分制」,1分是基本單位,2分不及格,3分中等,4分良好,5分優秀。還組織學生進行學習討論,闡明「五分制」的好處。在那個年代,「老大哥」所放的每一個屁都是十分「香」的!

我們到補校的時候,新的禮堂剛剛建好,正在打掃環境,準備1956年元旦開幕。那時補校還屬初創時期,有許多樹還是我們手植的。

初三乙班

當年初三乙班的同學還記得幾個,首先是班幹部張愛群和葉永康。張愛群來自印尼,

客家人,高瘦身材,能說會道,是一個活躍份子。我總覺得張愛群有一種「虛浮」的味道,愛出風頭,直覺上就不喜歡她。葉永康是新加坡僑生,也屬於「幹部型」,有一股難以言傳的「領導」味。與這類人談不得心,做不得朋友,是一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

施惠華來自越南海防,生得矮小,同學用何文聰老師的口音,叫她Mai-Nat(微粒)。她為人隨和,十分親近班主任。黃細馨來自西貢,是一位開朗愛笑的姑娘。她和讀初中二的表弟談戀愛。表弟愛運動,體格健壯,他每次來,同學便取笑說:「細馨,你細佬找你。」細馨很大方,微微笑,並不臉紅。

黃湖也是西貢僑生,但小時候在法屬南非生活過,會說法語。他高大,體操很好。他和一個從法屬南非回國的女僑生(讀初中一)談戀愛,兩人用法語交談。後來兩人都被招到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去。去的還有泰國女僑生韓思文,懂泰語。我當時一心想讀大學,沒有應召。

高高的張念華是馬來亞僑生。據說他母親在當地是教師,所以他很接觸些文化和教育上的東西。此人並不太聰敏,功課也一般,但能說會道,坦率,心無城府。1956年正是共產黨大力發展知識份子入黨和青年學生入團的時期,可張念華申請入團卻一直沒得到批准。於是他便發議論說:為國家作貢獻不一定要入黨入團。他說郭沫若是一個無黨派人士,也當上科學院院長。我們當時並不知道郭原來是入過黨的,後來脫離了,所以按黨章規定不能重新入黨。但郭老畢竟很會投機,有利用價值,所以被安排當科學院院長。郭是一個能緊跟形勢的人,會溜鬚拍馬,在中國知識份子中算是不倒翁,很得毛澤東的歡心。

當時大多數不喜歡入黨入團的知識份子和青年學生都以郭沫若不是黨員為擋箭牌。但是不久,郭沫若終於被安排入黨了,而且作為一件大事來宣傳。郭本人接見學生代表時鼓勵學生爭取入黨入團,說這樣可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這一違反黨章的行動是為了當年政策上的需要,無疑對鼓勵青年學生入黨入團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便在這上半年參加了青年團。

李奎慶是印尼僑生,講著帶有濃厚印尼口音的國語,大部份來自爪哇島的僑生都如此。他弟弟比他先回國,在長沙讀高中一。他屬於比較遲鈍的人,而我比較靈活,因而他十分佩服我。班上要教唱歌,大家樂理不行,我便教大家唱。我的體育也好,功課全面,李奎慶對我說,他衷心讚賞我。

宋宜青也在這個班,而且和我及李奎慶同住一間房。他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做什麼事都只顧自己的利益。一間房住了8個人,他怕其他人有病會傳染給他,所以老打聽別人有什麼病。李奎慶對他很有意見,便故意假裝咳嗽,對宋宜青說自己原有肺病。於是宋宜青十分緊張,三番四次找老師要求調換房間。

 林月娥和陳玉茵分別來自印尼和新加坡,年紀較大,屬大姐型。林月娥後來考上廣州護士學校。

我們同學十分尊敬班主任張伯良,他也與大家合得來。他有北方人的高,但不大,笑時露出一個有點斜出的犬牙。他是團員,妻子是黨員,後來才從北方調來廣州當某醫院的護士長。「反右」時張老師雖沒有劃上「右派」,但據說被認為思想「右傾」,屬

「小右派」。我一直認為張老師是好人,他不但會拉二胡,而且會唱河南梆子和河南民間戲曲《跑驢》。元旦時我們給他拜年,他用糖果和河南花生招待我們。河南花生仁大粒,多「三仁」,據說不如南方的小花生好吃。

入青年團和通過勞衛制二級

回國才半年我便入了團(當時叫新民主主義青年團)。這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共中央正指示發展知識份子入黨,同時大力在學校發展學生入團;另方面也是他們認為我的歷史簡單清白,又不是資產階級出身,用不著調查;還有就是我勤奮好學,要求上進,為人正直。總的來說,入團也是因緣際會,正是因為上面有意,加上本人願意,就十分容易。說真的,我並不是一個熱衷於做官當領導的人,我只是憑我的良心做事,憑我的愛國熱忱而學習,一心想報國。我不想獲取政治資本,更不會踩著別人向上爬。我是一個踏踏實實的人。

我很愛運動,除了足球,什麼都玩,雖限於身材,不能達到太好的成績,但各種運動都容易上手。我會打籃球和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也打得不錯。我也會跳高跳遠,雖身高只有一米五七,但用滾式能跳到一米四以上。我的一百米短跑是13秒,離三級運動員的12秒8只差一點點。那年度推行「勞動衛國制」(簡稱「勞衛制」)體育鍛煉,分一、二級,我十分積極參加,很快兩級都通過了。運動這東西也講天份,有的人笨手笨腳,不管如何努力,都不能達標。

留校協助管理圖書室

因為華僑補校的僑生回國時間不一,要隨時把回國的新僑生按程度安插到各個班級,每年暑假後再把他們分配到全國各地的正規學校去。

為了保持一定的學生數量,每年都要留下少數僑生作為骨幹,以便在新學年裏帶動新的回國僑生。1956年暑假後,我被留下來讀高中一,暑假讓我到圖書室幫忙。

圖書室的負責人是一位從泰國回國的老華僑,潮州人,在「肅反」時被認為有「問題」,被關押過。

所謂「肅反」,按當年毛澤東的說法,叫做「肅清暗藏的反革命份子」。這是一個與「反胡風運動」同時開展的運動,目的在於以「肅清暗藏的反革命份子」的名義,清除一切妨礙他進行獨裁統治的人。「肅反」的時間從1955年7月開始,直至1957年底。

在1955年6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關於胡風反革命集團的第三批材料》的前一週,毛澤東就寫下了關於「揭露」胡風集團的指示:「藉著這一鬥爭……揭露各種暗藏的反革命份子(國民黨特務份子,帝國主義特務份子,托派份子和其他反動份子),進一步純潔革命隊伍。」毛澤東將各團體中鎮壓的比例定為百分之五。

我們回國的1955年底,大概是「肅反」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有一天夜裏,我偶然行經辦公樓,聽到上面呼喝之聲不絕於耳,應該是在「揭發批鬥」那些被認為是

「反革命份子」的人。

這些「反革命份子」被集中關押在女生宿舍的整層樓下交待問題,兩邊的大門用木條釘死,有人值班監視,不得進出。我曾見這泰國老華僑和另一人,三餐時間到伙房挑飯菜挑開水進去分發。僑生們不知就裏,見到裏面關押著一些人,對於這些出來挑飯挑水的人,都投以異樣的眼光。

泰國老華僑大概問題不大,或者已經交待清楚了問題,過了關,才被派以挑飯挑水的美差;後來他負責圖書室,與我一起了。分派到圖書室的還有一個新加坡女僑生王玉平,個子頗高,很活潑。

不知泰國老華僑有沒有家庭,只記得他喜歡吃糖果,口袋裏總藏有,每吃時也會分給我們共嘗。有一次他買了一個西瓜,切開來大家分吃。可惜我已記不起老人家的名字。

西樵山

 

暑假快結束時,學校組織我們留校生到南海西樵山旅行,是在長堤碼頭坐船去的。

西樵山在南海縣的西南部,距廣州68公里。它是一座具有四五千萬年歷史的死火山,總面積14平方公里,共有72峰,主峰大秤峰高346米。西樵山不但風光秀麗,且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珠江文明的燈塔」和「南粵理學名山」等美譽。

 

現在還記得,上了西樵山,有一條向上的石級,有一個牌坊,上書「扶搖直上」四字。沿「扶搖直上」拾級向上,便到了一個清幽的地方《三湖書院》,據說康有為曾在此讀書。現在網上找不到「扶三湖書院搖直上」,卻是「翠岩」二字。

在西樵山眾多書院中,三湖書院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認為:「書院文化培養了『士』這個群體,它的責任就是擔當,振興社會。康有為在西樵山讀書,可以說是給他種下了一個對社會的擔當,對社會改革的一顆種子。」

西樵山最有特色的是奇峰怪石和流泉飛瀑;且林深苔厚,岩石裂隙縱橫,儲水豐富,據說共有232處泉眼和28處瀑布,比較有名的是「雲        修葺後的三湖書院崖飛瀑」和「飛葉清泉」。清朝的時候,「雲崖飛瀑」還是廣州的「羊城八景」之一,稱為「西樵雲瀑」。 

我們在西樵山住十分簡陋的旅舍,廁所奇臭。聽說陶鑄後來下令建了賓館。我們「打野戰」、「夜行軍」,這些在當時都很流行,大概這就是所謂的「革命傳統」吧。

 

石燕岩

我們還攀山越嶺,去看所謂「水底汽車」。那是一個古代採石工人留下來的石洞,叫石燕岩,內洞蓄水成湖,湖中有塊巨石形似汽車,故叫「水底汽車」。另有一塊大石,經過多年剥蝕,成磨菇狀,叫石磨菇,可在下面避雨。

經過數道山,到了一個叫碧雲村的村落,村口有一個井叫「無葉」井,井水清甜。當落葉散佈四周地面時,井裏卻一片葉也沒有,水清見底。據說此井屬上升泉,井壁不斷有水湧出,使井水外溢,落葉不是被井泉帶走,就是被井水漂出井外,所以經常總是保持無葉的狀態。 

進了村落,一片開闊,有田有牛,好一個世外桃源!孩子們指著我們點數,所講的方言我卻聽不懂。我有點納悶,這世外桃源是很美麗,但要下山買點東西卻殊不容易呢! 

無葉井

後來我們經過一個傅氏祠堂,貼有一副對聯,寫著:煙火但祈家一處,子孫惟願世同居。原來這

是傅姓的聚居地,是不是他們的祖先因「避秦」至此,建設和發展了這深山頂的村落,從而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惟願世同居。

從西樵山回校後,學校給每個留校學生發5元錢作為暑假工作費,卻沒有發給我。我並沒有去找學校索要,但心裏有點不高興。我們在圖書室的工作給忘掉了。我發了一句牢騷說:「我們圖書室的是天外天的人。」葉永康抓住這一點大做文章,批評我不對。我向來不喜歡好出風頭的人,不理睬他。葉永康後來去了北京補校,後讀北京四中,讀不到高中畢業便因病退學回補校,補校安排一份工作給他。    

新學年開始,高中有兩個班,高一(1)和高一(2)。我在高一(1),同班的有初三(甲)的彭懿媛,初三(丙)的王宗德、鮑亦兒、許雪清、邱漢釗、黃繼良、陳明德等。

彭懿媛身材瘦長,很會跳舞。黃繼良是金邊集美號的長子,也善跳舞,用他自己的話說:聽到音樂腳就癢。鮑亦兒和許雪清也來自金邊,亦兒功課很好,很愛笑,一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縫。繼良的妹妹碧瑩和冰瑩不久後也相繼回國,亦兒則有她哥哥敬明和弟弟敬本一起在補校。陳明德是新馬僑生,在那邊做過工人,開過錫礦。


1956年,全廣州中等學校及文藝團體進行會演,我們班參加兩個節目,都得了獎。一個是柬埔寨南旺舞,四個人跳,女的是鮑亦兒、張應芳(來自柬埔寨桔井市),男的是邱漢釗、陳煥滌。我和繼良搞了小組表演唱《真是樂死人》,得二等獎。此次補校和回民歌舞團獲獎最多,各有7—8個。補校以東南亞舞蹈為特點,回民歌舞團則以中國民族舞取勝。我最欣賞他們跳的蒙古「鄂爾多斯舞」。基督教青年會則以合唱最出色。

 1955年,中共推行新的義務兵役制及軍銜制,各種宣傳作品應運而生,這就是作曲家婁生茂創作《真是樂死人》的時代背景。此歌寫一個新兵參軍的曲折過程,以詼諧的手法鼓勵青年人參軍,這是幾十年來中共一直使用的手法。林中寫的歌詞如下:

歡迎的晚會上,拉起了手風琴,同志們手挽手,激動了我的心。想起一件事,真是樂死人,你要問什麼事,你要問那什麼事兒,什麼事,哎!真是樂死人!真是樂死人!

想起了三年前,我報名去參軍,一到區政府,人家不批准。說我年紀小,還不到成年人,我好說歹說,好說歹說不頂用,不頂用,唉!真是氣死人!真是氣死人!

去年一開春,又報名去參軍,心想有把握,保險能批准。身體一過磅,剛剛差一斤,我好說歹說,好說歹說不頂用,不頂用,唉!真是氣死人!真是氣死人!

實行了兵役制,我當上國防軍,挎上衝鋒槍,軍裝更合身;帽徽閃金光,領章更漂亮。我對著鏡子,對著鏡子上下照,上下照,哈哈!哎喲喲!真是樂死人!哎!真是樂死人!

那個時候,人們對這種宣傳還是很受落的,不但感到新鮮,而且真信,不像幾十年後的今天,因為被騙多了,便什麼都不信了。

勇士的奇遇

有一天夜晚,我們坐校車到廣州市幹部學校禮堂參加遊園晚會,偷偷溜走去看晚場的法國片《勇士的奇遇》。這是部傳奇片,有不少法國式花劍的鬥劍場面。我們估計校車不會等至夜裏十二點半才回校,所以做好了看完電影步行七公里回校的思想準備。

這是1952年法國攝製的經典電影,法文原名《鬱金香方方》(Fanfan la Tulipe),中文譯作《勇士的奇遇》,較有吸引力。

當年的電影海報這樣寫:

  Date de sortie du cinéma : 21 Mars 1952

  Réalisé par Christian-Jacque
  Avec Gérard Philippe, Gina Lollobrigida, Marcel Herrand, etc.
  Long-métrage Italien, Français
  Genre : Aventure
  Durée : 01h 42min
  Année de production : 1951

  上映時間:1952年3月21日

  導演:克利斯蒂安•雅克
  演員:傑拉•菲利浦吉娜•勞洛麗吉達馬塞爾•

     埃朗等
  意大利、法國長片
  類型:冒險片
  長度:1小時42分鐘
    拍片年份:1951年

  Synopsis :Intrépidefougueuxeffrontéet généreux, Fanfan la Tulipe, soldat dans  l’armée du roi, part à la conquête de la gloire et du cœur de la belle Adeline, la fille du sergent recruteur.

  電影提要:勇敢熱情大膽而又慷慨的鬱金香方方是國王軍隊裏的士兵,他踏上了征服榮譽和徵兵軍曹的女兒——美麗的艾德琳的心的路程。

  本片改編自法國民間流傳很廣的敍事詩。主人公方方是法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影片塑造了一個熱愛生命精力充沛活潑跳脫且充滿冒險精神和正義感的民間英雄形象。全片洋溢著法國人特有的浪漫情懷,歌頌了法國人追求自由的樂觀精神。

  影片敍述法王路易十五為了應付連綿不斷的戰爭,派人四處招兵。農村青年方方偶然參加軍隊,以後又因在軍隊中闖了禍,逃走時誤入敵營,俘虜了敵軍的軍官,建立了功勳,也從法王手中奪回了自己的愛人。

  看完電影,我們在一條巷口吃宵夜,每人吃了一碗齋麵,兩角錢,是潮州人賣的,居然覺得十分好吃,還讚不絕口。其實我們在廣州吃東西的時候不多,每逢星期天出廣州,在解放南路總站下車,最多便逛逛附近的維新路、永漢路(後改稱北京路),最後搭停在廣大路的校車回校。最喜歡是買一些包豆沙的蘇式排包回校,一個也是兩角錢。有時到南方大廈,逛太平南路(後改稱人民南路),特意去大同酒家,搭電梯上四樓,吃一碟牛肉炒河粉,兩角半。那個時候,搭電梯可是新鮮事呢!

  那天夜裏我們看完電影,趕回幹部禮堂,已經燈闌人散。正想走路回校,走到街口,剛好有最後一班公共汽車經過,大家嘻嘻哈哈上了車,笑說真是「勇士的奇遇」!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