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日本頂尖教授寫的中國史,為什麼賣瘋
作者: 網絡文摘

歷史話題

更新於︰2018-10-2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中國人讀中國史,自然是讀自己人寫的了。可是為什麼一套日本人寫的中國通史讀物在中國翻譯出版,竟然賣瘋了? 這套書叫《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2014年,由國內知名大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是第5次印刷了。

可是為什麼一套日本人寫的中國通史讀物在中國翻譯出版,竟然賣瘋了?

這套書叫《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2014年,由國內知名大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是第5次印刷了。

百思不得其解吧?那就看過來——
1. 出版方很牛 ——講壇社是日本最大的綜合性出版社,也是日本漫畫出版界三巨頭之一;

2. 作者很牛 ——10位作者均是當今日本學界最權威、最具代表性的教授;
3. 背景很牛 ——這是講談社一百週年的獻禮之作!日文版編寫了5年,中文版引進翻譯、編輯出版又花了5年;
4. 序尤其牛 ——由10位國內一流的學者作序推薦: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許宏武漢大學教授 羅運環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王子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黎虎北京大學教授 閻步克清華大學教授 張國剛北京大學教授 鄧小南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李伯重
每一位都是斷代史中的重量級人物,每一篇序言都是在通讀全書的譯稿後撰寫。
部分序言:

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由於文化傳統和學術傳統不同,西洋人、東洋人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和興趣、重點也不同,所以,在許多方面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張國剛(清華大學教授)

由於教育和研究體制的差異,日本學者在“通識”上要優於中國學者,後者偏於專精而有條塊分割之嫌。——許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大眾史學在需要把歷史敘事還原到親歷者們的切身感知、還原到總體歷史圖景、還原到根本價值關懷方面,以及在它需要能反映最前沿的已有研究成果方面,一點也不比對於更'專業化'學術寫作的要求為低。——姚大力(復旦大學教授)

請《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十冊依次亮相:

第1卷 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宮本一夫著(九州大學教授)

 

第2卷 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

平勢隆郎著(東京大學教授)


第3卷 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

鶴間和幸著(學習院大學教授)

 

第4卷 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

金文京著(京都大學教授)

第5卷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川本芳昭著(九州大學教授)

這次,十位教授走下講壇,為大眾寫作,所以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據說,在日本,有學者為大眾寫通俗讀物的傳統,讀者對象,就是中等文化程度的人。


對於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本國歷史的中國讀者,會覺得這套書不一樣在哪?用讀者評價說:它既有趣不枯燥,又性感不是八卦,而且充滿了懷疑精神。
如:1第一位作者是考古學家,他除了對中國考古學史有全景式的掃描外,又加入了他個人在中國參加田野調查的見聞和體會。甚至還摻雜了許多對各地美食的評價,這大概在別的歷史書中很難見到。
又如:第四卷《三國志的世界:後漢三國時代》,作者是集中、日、韓三國文化背景於一身的專家,他把三國時期的歷史與大家熟悉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作比較,通俗有趣;還將三國歷史放到整個東亞史中去解讀,讓人耳目一新。
大家蘇軾曾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站在山外觀望,會有不一樣的景緻。
第6卷 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氣賀澤保規著(明治大學教授)

第7卷 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小島毅著(東京大學教授)

第8卷 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杉山正明著(京都大學教授)

第9卷 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上田信著(立教大學教授)

第10卷 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中華民國

菊池秀明著(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

再如:第八卷《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作者沒有依照時間主線來呈現公元10到14世紀的中國史;卻積極和正面地加入了對夏、遼、金史的描繪,這種講解方式另闢蹊徑,為我們刻畫出不一樣的中國歷史。

並且,書中用了大量的彩圖來輔助理解
講到彩陶:

講到“玉的時代”:

講到宋徽宗:

所以,這真是一套專業、前沿、有創見的中國通史。
讓我們看到了日本最優秀的學者是如何跟普通讀者講述中國歷史的。
特別說明的是:對於日本原書,中文版基本上沒有作刪改、增添,原則上,一切增刪均需原作者同意。原來的叢書還有一卷“當代中國卷”,中文版未收;一卷“中日關係史”,中文版未收。
最可貴的是:中文版以日本原書為模板,從版式、要素、編排上,都力求接近原版;所有地圖,幾乎全部依樣重做;無論黑白還是彩色插圖,都以日文版為線索,並有所更新。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十卷本)》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