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奮戰《洪湖赤衛隊》
作者: 齊家貞

熱點新聞

更新於︰2018-11-18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中共以文化藝術交流之名對西方行意識形態滲透侵略之實,澳洲首當其衝受害最深。

2016年9月,中共決定在悉尼、墨爾本舉辦音樂會紀念殺人魔王毛澤東逝世四十週年,澳洲價值聯盟(Australian Values Alliance—AVA)應運而生,團結澳洲華人強烈抗議多方阻止,演唱會胎死腹中。

2017年2月,維多利亞州長丹尼·安德魯(Daniel Andrews)邀請中國芭蕾舞劇團到墨爾本演出宣揚殺人放火的《紅色娘子軍》,AVA立即展開網上提案簽名,並於演出當日組織了抵制法西斯芭蕾的抗議集會,悉尼朋友一行14人駕車一千公里前來,布里斯本、阿德萊德均有成員到墨市聲援。我們的決心和口號是:“守護澳洲價值,保衛澳洲家園”!

2018年,中共決定11月4日和7、8日先後在悉尼與墨爾本上演鼓吹暴力歌頌“兩把菜刀鬧革命”的土匪殺人犯賀龍的《洪湖赤衛隊》,AVA設立的網上簽名抗議,有二千九百五十個名字。

洪湖赤衛隊劇照

“經典”歌劇《洪湖赤衛隊》由湖北省演藝集團主辦,澳豐文化承辦,湖北省歌劇舞劇院推出,到悉尼、墨爾本“全球巡演”。

《洪湖赤衛隊》的英文是《Red Guards on the Honghu Lake》,後來他們把“Red Guards”“赤衛隊”三字取消,變成“洪湖”《Honghu Lake》——向“天鵝湖”靠近,做賊心虛欲蓋彌彰。他們宣傳該歌劇的主題是“為自由而戰、為希望而戰(Fighting for freedom、Fighting for hope)”,使西方人聯想起美好的綠林英雄如英國羅賓漢(Robin Hood)等,他們把行俠仗義劫富濟貧懲治壞人的個人英雄行為與共產黨有組織有綱領的暴力集團行為相提並論,假借羅賓漢們的“孔雀毛”裝扮《洪湖赤衛隊》的烏鴉,以售其奸達到洗腦西方的目的。

《洪湖赤衛隊》應該戰鬥在沒有自由、沒有希望的中國大陸。中國大陸,誰“為自由而戰,為希望而戰”,誰就被關押被肝癌被腦癌被肉體消滅;中國大陸,2020年全面完成管制監視每一個中國人的Digital Watching System(數碼監控系統);中國大陸,正在不停地朝著黑暗後退越來越沒有自由沒有希望。中國大陸,最需要《洪湖赤衛隊》去為自由而戰,為希望而戰!

享有完全自由、生活在希望陽光下的澳洲人問,你《洪湖赤衛隊》跑來幹什麼?

AVA的簽名提案指出:“這部歌劇是中共統戰政策下對澳大利亞的無聲入侵(Silent Invasion),其真實意圖是輸出中共意識”、“掩蓋中共大外宣的真實用心”。

中共選擇2018年11月7日這個日期,是何用意?

它在這一天隆重推出鼓吹暴力革命的《洪湖赤衛隊》,是為了紀念俄國十月革命爆發100週年!

經典歌劇就經典在這裡!

1917年11月7日,蘇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此暴力奪取政權的樣板瘟疫般從蘇聯蔓延到亞洲、東歐和南美洲:中國、東德、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波蘭、阿爾巴尼亞、北朝鮮、北越、柬埔寨、老撾、古巴等組成的“社會主義大家庭”,製造了二十世紀人類歷史空前的浩劫,據不完全統計,共產主義極權國家被迫害致死的人數超過一億五千萬,共產鐵蹄下的人間悲劇和豬狗不如“非正常活著”的人以數億、十數億計算。

災難並未結束,它延續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包括十四億人口的中國,北韓、古巴、洪都拉斯等,儘管為數不多,但禍害極大。中共就是ISIS,是21世紀的NAZI!

《洪湖赤衛隊》邀請了澳洲指揮家Vanessa Scanmell客串指揮,那真是“將你的骨頭熬你的油”,卑鄙啊,惡毒啊!

悉尼、墨爾本蒙羞;澳大利亞蒙羞!

11月7日星期三下午6:00—7:30Pm,AVA在Melbourne Recital Centre音樂廳舉行抵制法西斯歌劇《洪湖赤衛隊》的抗議集會。集會當天的中午前後,天色昏暗風急雨驟,大家很擔心來人無幾。可是,在“捍衛澳洲價值”理念的統領下,依然有華人、藏人、越南人背景的澳洲居民公民近九十人無懼風雨到場參加。抗議者們展示一米二高、三米五寬的八幅中英文橫幅,上書:“中共希特勒歌劇《洪湖赤衛隊》滾出澳洲”、“中共的紅色歌劇是糖衣包裹的砒霜”、“澳洲人站起來,阻止中共的侵略”、“專制獨裁的中共比ISIS更邪惡”(英文內容同此),並且印了一千張傳單,800張英文,沿途散發,另有八面澳洲國旗,兩幅藏旗,一幅台灣國旗,一路招展。

天公作美,抗議集會進行的時候天氣放晴,抗議集會剛剛結束,黑雲匯集雨滴灑落。

抗議的人們在墨爾本藝術中心集合,準備出發。

人們在墨爾本著名的藝術中心(Arts Centre)集合,穿上文化衫,依次排隊,展開橫幅,精神抖擻紀律嚴明整隊出發,沿途發放傳單,高呼口號,朝麗希桃音樂廳走去。

領呼口號的藏人年紀輕中氣足,口號簡短有力,男女老少響應者眾。

過路人駐足觀望,有的人拍照留念。

 

行進途中

 

抗議人群在墨爾本麗希桃(Recital)音樂廳前一字排開

悉尼蔣先生飛來墨爾本參加抗議。來墨市之前,他於11月4日在世界聞名的悉尼歌劇院打響了抗議《洪湖赤衛隊》演出第一槍——在歌劇開場首幕進入高潮燈光轉亮之時,他不失時機從第一排最中間的位置站起來,走過25個座位到了側面人行通道,揮舞中華民國國旗並高喊“打倒共匪,還我中華兒女民主自由”——觀眾注意力被他吸引,場內輕起騷動,有人解釋這是台獨分子所幹,蔣先生在保安的簇擁下走出劇場,門口的三個保安裡,有人對他伸出大拇指。他帶來的文化衫給墨爾本增添“彈藥”,衣服前後兩面分別用中英文寫著“抵制共匪,保衛自由澳洲”(英文同)。之前,我們低估了參與人數,沒想到45件根本不夠,應該加倍。

七點鐘左右,抗議者舉起了三面旗幟,澳大利亞、台灣和藏人。AVA在今後組織的活動中,將聯合更多過去“社會主義大家庭”裡的“難兄難弟”,俄羅斯、烏克蘭、東德、波蘭等等,除了現在的藏人,還應該有新疆、蒙古等“同是天下淪落人”的少數民族參與,讓更多的旗幟在澳大利亞藍天自由飄揚。

 

澳洲、台灣、藏人國旗。

一位五十來歲的男士問,我有兩幅自製的標語,可不可以參加進來?當然,歡迎歡迎。他把標語做成背心狀,從頭頂套下去,戴了個大口罩,把帽子壓低。“背心”前面的中文:“不怕你錄像。卑鄙並且殘暴de 中共= 罪惡”,背後英文的前兩句:“Don’t Video Me, Chinese Government. I’m Scared, and I’m Angry.(中國政府,你別錄我的像。我懼怕,我憤怒。)他正對劇場大門站著,時不時調整前後的中英文標語交替面對人群。

觀眾們從抗議人群的“Cold Welcome”(冷歡迎)步入大廳裡等候,透過玻璃門窗可以繼續看到外面“中共希特勒歌劇《洪湖赤衛隊》滾出澳洲”等橫幅,可以繼續聽到外面“中共,可恥;中共,可恥”的吼聲,也許有的人心難平靜,不得不想想這一切是為什麼了。

 

不得不想想這一切是為什麼了

 

從裡往外看,觀眾的心情再難平靜。

有個中國女人對我說,你們瘋了。我答,跑到澳洲拍中共的馬屁,是你瘋了還是我們瘋了?

確實有個中國年輕男人瘋了,進場前,他把一個燃著的煙頭朝工作人員小羅擲去,罵了句下流話。說時遲那時快,幾個抗議者包括一個老人即刻衝到門口抓住他評理,不准他進去。開初這個傢伙很兇,一把推開老人幾步之遙——我方有人拐他一腳,撐他一拳就在所難免了,其餘幾個圍住他大聲責問,旁邊有個年輕人幫肇事者強詞奪理,大家更加怒氣難平,雙方互不相讓,“戰爭”一觸即發。抗議者人多勢眾毫不示弱,兩個傢伙軟了下來,在同夥的推搡幫助下躲了進去。

高大肥胖的門衛一直在忙,隔在兩個青年與抗議者之間,兩邊勸說,還不斷向我們道歉,要求平靜:“Peace please, peace please. I’m sorry.” 我說,你不需要道歉,知道發生了什麼嗎?他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整個插曲發生得很快也結束得很快,相信正在現場採訪的ABC電台記者和我們的人,都把這個風波錄像下來。警察被越南團體的領導人招來,他們通過電話已知發生的衝突,相信警局已有記錄。但願朋友們作一下人肉搜索,讓肇事者原形畢露。

這次抗議有個喜人的消息,過去不曾注意。幾個人從St. Kilda 大路折進音樂廳Sturt路口時,遠遠望見抗議隊伍:不看了,不看了,回去吧——可能是大量發出去的招待票,他們本來就不很情願來捧場。還有兩撥人,前後走過音樂廳右側門——兩個橫幅迎候在此,手拿中英文傳單的朋友上前發傳單:“你們為什麼看這種宣傳共產暴力的歌劇啊?”答:“我們其實也不是很喜歡共產黨。”“你來看戲就是對它的支持了。”“是嗎,那我們怎麼辦呢?”“退票啊。”“好,我們退票去!”

抗議的人群裡,有的年紀很大健康不是很好,其中一位女士,站立不住不得不坐著堅持。所有參與者無論男女老少,都全身心投入,全程參與,直到活動結束,有條不紊排隊離去。

AVA感謝每個人的參與,感謝每個人的奉獻,“紅狼”膽敢再闖澳洲家園,我們下次再見。

行為藝術男士“背心”上最後那句英文:“You are Powerful and You Are Evil.”你霸道,你是惡魔。

霸道的惡魔天時地利人和已與它背向而行,在世界各地特別是美國,已成為挨打冠軍,這次,他們來墨爾本也挨了打,“多行不義必自斃”,它正在自掘墳墓。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