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俄力娩黃俄-上六(終稿版本)
作者: 徐澤榮

歷史話題

更新於︰2020-05-07 Print Friendly and PDF

上冊-驚察五四百年造假之六:何來「先生卻對學生只打不幫」(上篇)

眾所周知,毛澤東曾說過: 

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很奇怪,為甚麼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呢?……多次奮鬥,包括辛亥革命那樣全國規模的運動,都失敗了……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俄國人舉行了十月革命,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國人找到了馬列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

一直以來,中國大陸知識精英多持與毛氏相同觀點:中國之所以最終選擇了「走俄國人的路」,就是因為「西方先生老侵總打中國學生」;既然西方總是欺負中國,中國為何還要學習西方?向民主政治、自由經濟方向走不通,排中律必然會驅使中國向一黨專政、國有經濟方向走。

事情真的是這樣一面倒的嗎?既然引子乃是「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文著重審視有關這一議題的軍事以及外交維度,基本不涉法律、經濟、文化、宗教、科技、教育方面——筆者專攻術業乃為國際關係。

筆者必須首先撥亂反正一點:清末民初中國仁人志士之所以起而大力倡導學習西方,主因在於「西方船堅炮利,一再擊敗中國」,而不在於「西方器物先進,遠非我朝可比」,後者祇是輔因。既然如此,「先生老欺總打學生」並不邏輯必然導出「學生須得另拜先生」。後者乃是偷換概念,居然瞞騙懵懂國人百年。何況,讀者以下將會看到,西方私人、團體、國家、同盟憐憫、幫助中國之舉不乏其例;而「俄蘇導師」遠比「西方先生」危害中國為重!

洋槍隊統領戈登、華爾、奧加侖(三者原為英人)、白齊文(美人)及其屬下洋兵,筆者定義為侵略者,而非幫助者,戈、華、白三人且入了中國籍。不過據說英國法律規定,放棄英籍英裔,可以無礙恢復英籍一次,至今如此。林鄭他們有此兔窟。

以下第一、第二節史料,多為源自郭廷以《中國近代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

一、來華洋客私人幫助中國之十八例

耶穌會士湯若望(德國人。01)為明廷造炮520尊、南懷仁(比利時人。02)為清廷造炮680尊;愛爾蘭人赫德(03)為清廷掌管總稅務司,他建立了一整套科學、嚴密、高效的管理制度,讓海關成為貪腐盛行的清政府中一抹亮色。1861年,海關稅收為496萬兩,在赫德的打理下,到1887年,海關稅收達到2000萬兩,佔清廷財政收入的24.35%。關稅成了清廷最穩定、最可靠的財源,包括軍事、洋務財源。赫德還為清廷外交、軍事出謀劃策,影響力非常大;蒲安臣(04)是美國著名的律師、政治家和外交家,美國對華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他還是絕無僅有的既擔任過美國駐華公使,又擔任過中國使節的一位西方人。蒲安臣使團代表中國出使美、英、法、普、俄諸國,開創了中國首次近代外交活動,為中國謀利益;英國人馬格里(05)受委任籌設、主理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英國人密妥士(06)受委任籌設、主理天津機器局;英國人阿思本(07)受委任籌設、主理阿思本艦隊;法國人日意格(08)、德克碑(09)受委任為福州船政局正、副監督;英國人琅威理(10)受委任為北洋水師總查,後曾獲授海軍提督銜;新疆伊犁叛亂發生之後,清廷曾乞援於俄,為俄所拒。英使威妥瑪(11)恐中、俄一朝啟釁,英國在華、在印利益將受影響,曾有心幫助加強中國的防禦力量。英國政府不欲直接加入,惟願從中調解,允許不得已時,允許英人可以私人資格參加中國軍事;鼓吹中國大興洋務,實行變法的洋客,有外交官、傳教士、洋職員等。首要者莫過於:美國教士林樂知(12),為《萬國公報》的出版人,英國教士李提摩太(13),為廣學會的主持人;戊戌政變之後,英國駐滬領事(14)幫助康有為南走香港,英使(15)營救張蔭桓成功;美國人荷馬李(16)醉心於幫助中國推翻清朝,建立共和乃至民主,曾經為康有為訓練過保皇軍,追擊過慈禧太后;為孫中山籌集過起義款,擔任過軍事顧問。死前遺囑:埋在中國;1937年冬至1938年春南京大屠殺期間,不少堅持留在南京及其附近的西方人士(17),曾出手救助南京難民,史學界稱之為「南京國際大救援」。來自澳大利亞的莫理循、唐納德(端納。18)曾經出任中國政府領袖私人顧問,一生事業都在中國。

二、西方國家兼顧中國利益之十八例

(01)西方國家政府出於維護自身在華利益,同時在客觀上兼顧了中國利益的首例,乃為「俄、德、法三國迫日還遼」。

(02)之前,英國曾經首倡「門戶開放」政策,後來美國拾英牙慧,正式提出進而完善了這一政策。所謂門戶開放,簡而言之,就是開放列強在華勢力範圍門戶,大家利益均沾。八國聯軍(二萬餘人)分區佔管北京之時,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再度照會各國,對於門戶開放政策,再加入保持中國領土完整原則。

(03)孫中山被誘捕於清廷駐倫敦使館,以英國政府的干涉而獲釋。

(04)拳亂之時,英國政府支持「東南互保」,黃河以南得免戰亂。

(05)前後三次的英日同盟,完全是針對俄國企圖獨佔東北的軍事攻守同盟(雖然對於可能的英美衝突不具效力),對於中國有利。美國認為英日同盟符合門戶開放主義,予以支持。

(06)1903年,日本專為中國學生設立學校,次年在校學生即近萬人,習師範、政治科者達到60%。

(07)1908年,美國開始減收部分庚子賠款,作為中國選派留美學生之用。

(08)武昌事變初起之時,清廷正欲向四國銀行團借款,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為迫令清廷將政權交予袁世凱,敦請倫敦拒絕。借款不成,乃為清室被迫退位原因之一。 

(09)一戰爆發,日本欲佔奪德佔青島。德國駐華公使有意將青島交還中國,中國駐德公使亦於柏林試探,德國政府未予批准。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則勸中國自取青島,不果。

(10)日本政府向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條」,第五號雖為勸告事項,但是著眼於實現,其要義如下:

中國政府須聘用日人充任政治、軍事、財政顧問;中國警察改為中日合辦或聘用多數日人;中國允給日本於中國內地所設醫院、寺院、學校土地所有權;中國允許由日本建造武昌至九江、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鐵路;日本對於福建籌辦鐵路、礦山、整頓海口(船廠在內),有優先投資權。

如今看來,前四條不談,當初北洋政府若果有條件地——劃定期限,譬如99年;劃定地域,譬如福建——接受第五號,允許日本派出顧問監督中國某省政府各個部門,派出警官大幅參與該省警政……仿效日本本土明治維新模式,發動當地進行政治、軍事、財政、經濟、文化、教育、衛生改革,就有可能於1915至1945這30年間(滿洲14年太短),不僅根除當地的軍閥混戰、貪污腐敗、民不聊生、「宦虎踞市」,而且在民生方面,推動當地早於中國內地步入現代階段,就像英國政府曾令香港早於中國內地步入現代階段一樣。這比後來「走俄國人的路」(沙俄奪取中國領土面積遠超日本)要好得多,儘管總的來說不如「走英國人的路」、「走美國人的路」。聯想:毛澤東曾經想召蔣介石經營福建;想讓金日成經營東北;更早一些,想和史達林合並兩國,組建「世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核心。

(11)日本政府反對袁世凱稱帝。蔡鍔佯示擁護帝制,暗事部署顛覆。日本方面協助蔡鍔微服出京,經日本、越南入滇,發動起義。

(12)1910年代末期,段祺瑞決定大事借款,武力討南。英、美、法、意政府正式勸告南北政府速謀和平統一,在統一前不對中國做政治借款,並以扣發關餘為勸和手段。

(13) 北洋政府僅派華工赴歐作業(並非作戰),既沒有派兵參與青島作戰,又沒有依約供給協約國所需物資,白白得享緩交列強庚款,停交德奧庚款權利。

(14)1914年日本對德國宣戰,奪取德佔青島,英國依約派兵助攻,北洋政府卻為畏縮不前。日本海軍還於當年10月上旬佔領了赤道以北的德屬南洋各島。巴黎和會三大主宰乃為美國總統威爾遜、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筆者認為有著三大原因令到三大主宰做出了暫將青島歸於日本的決定:(一)1915年,北洋政府已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允許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利等的中日民四新約。1918年,大戰停止在即,中國仍與日本換文「欣然同意」踐約。(二)美國相信日本將來會踐諾將青島歸還中國,美國為著維護門戶開放原則,將會努力推動日本踐諾。(三)巴黎和會伊始,中國民眾高喊口號「公理戰勝」,以為「良心」就是公理,殊不知「武行」也是公理。

1921年華盛頓海軍會議期間,在美國施加壓力下,其一,《英日同盟》於1921年12月13日宣告終止,而為英、法、美、日《四國公約》所取代。其二,正如筆者於本書第二章《華俄威權煽起狹義五四雪泥鴻爪》(上篇)當中所說:1922年2月4日,中日兩國在華盛頓簽訂了《解決山東問題懸案條約》及其附約。條約規定:日本將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中國將該地全部開為商埠;原駐青島、膠濟鐵路及其支線的日軍應立即撤退;青島海關歸還中國;膠濟鐵路及其支線歸還中國等。雖然附約仍然給予了日本人和外國人一些特權,但是中國通過該條約收回了山東半島主權和膠濟鐵路權益。

這邊廂,由於對於自己未能在凡爾賽和會上,阻止日本全盤接受戰敗國德國在華所享權益負有內疚心理,美國政府於是在華盛頓會議上對中國做出了外交補償;那邊廂,由於對於自己未能在華盛頓會議上,阻止列強剝奪凡爾賽和會所予日本權益轉移產生報復心理,日軍便於北伐軍進入濟南時,對其做出干涉。

(15)1933年2月24日,國聯大會以42票贊成,日本一票反對,通過了19國委員會關於接受《李頓調查團報告書》決議,重申不承認偽滿洲國。

(16)在德國入侵蘇聯後,日軍侵入了法屬印度支那南部一事,迫使美國於1941年9月初,對日實施全面石油禁運。由於石油全部依賴進口,日本對此絕無可能置之不理,故而日本一邊尋求和美國談判解決,一邊準備對美戰,但直到11月下旬談判都沒得到結果,日方進攻已是箭在弦上。美國國務卿赫爾在11月26日發表了一個態度強硬的備忘錄,其主要內容是要求日本從中國、印支撤軍,日軍在中國戰場需要退到盧溝橋事變之前的出發地,日本實質上放棄德意日三國同盟等,然後美日兩國才能取消各自實施的凍結限制規定。

有一說法:有一美國石油勘探公司曾在松遼盆地發現大量油氣蘊藏,但是秘而不宣。如果美國自私,暗將消息告訴日本,就可禍水西引,避免美國和日本發生戰爭。但是美國政府和企業都守口如瓶。

(17)以陳納德為首的美國空軍退役人員組成的「飛虎隊」,參加中國對日作戰,扭轉國民政府空中頹勢。後來飛虎隊被納入美國空軍編制。史迪威來華,實施中英美三國聯合對日作戰計畫。美國又以租借法案物資援華。當代中國官修歷史記述:「總體而言,蘇聯援助對中國渡過抗戰初期的難關極其重要;抗戰中、後期美國的各項援華舉措,則幫助中國支撐到了戰爭勝利。」對於這段波瀾壯闊美國援華抗日歷史,相信讀者大多耳熟能詳,筆者便行一筆帶過了。美國石油公司在東北現今大慶地方探測出了富藏石油,但是隱而不報,遂令日本死了繼續探測此地石油蘊藏之心。

(18)美國戰後扶持「舊中國」成為聯合國(成立於1945年10月)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如果沒有抗日戰爭,「舊中國」絕無此種機會,它本來不具此種資格,因為自身在軍事上並無戰勝日本。(「新中國」五年後(1950年10月)在朝鮮取得了權邦資格。又過了21年(1971年10月),「新中國」取代「舊中國」以權邦的資格實至名歸地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

若行抓大放小,顯而易見:「俄德法三國干涉日本歸還遼東半島」、「華盛頓會議逼迫日本放棄二十一條」、「國聯大會通過決議不承認偽滿洲國」、「美照會日:你撤軍中國我取消禁運」、「美國與華結盟予華軍援共同抗日」、「美國扶中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六項,乃是國際關係史上(西方)權邦幫助(東方)奀國的罕有事例,國人夫復何求,夫復何怨?

三、此處俄共不是先生中共不是學生

蘇軍掃滿對於侵華日軍敗亡具有左右結局作用,厥功至偉,但是本文所涉特殊定義「先生」並不包括俄蘇共黨——它總幫沒打中共啊。

順便說說,其一,共產黨於抗戰中阻住日軍南線侵蘇,晉察冀、陝甘寧可謂最有價值的「正面戰場」,不讓國民黨專美。其二,本文所涉特殊定義「學生」亦不包括中國共產黨。有人以為,共產黨在陝北發表過不少讃頌美國民主言論,如今推崇一黨專政的共產黨忘了「初心」,實為大錯特錯。潘佐夫於其所著《毛澤東傳》中透露:蘇方戰略欺騙大師授意中共發表此類親美國崇民主言論,用以換取受騙上當的美國不對共產黨推翻國民黨進行軍事干涉。讀者欲知其詳,可見「BBC中文網訪問潘佐夫:蘇聯檔案解密  還原真實的毛澤東」。(見諸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a/2015/07/150706_pantsov_mao_zedong_ archive_1

如前所述,本書各章所涉事件、人物,讀者盡可上網查知詳情,多不會落空。

筆者以下反而要向讀者揭示:「(18)」這段歷史留給中國民主事業的一個噬臍莫及的遺憾:美方曾願意施助,中方卻拒絕受助——千載難逢啊。如果我們承認「友好外力介入乃為在華成功建立民主政體必要條件」正確的話,那麼就可以說:背棄孫中山路線的蔣介石乃為破壞中國民主建國大業首惡!「必要條件」?且看:香港人激烈「反送中」若想獲勝,香港本土力固然重要,美國干涉力是不是更重要?「內因為主外因為輔」乃是毛澤東在延安窯洞裡借助文膽之力杜撰出來的,為的是向王明爭奪領導權,儀統法(舊譯辯證法)創始人黑格爾並無主張這一命題。其實內因外因乃是互為主輔的——例如程序法就比實體法重要。

四、孫中山借助美歐之力建民主思想

孫中山於其1904年8月在美國發表的《中國問題的真解決——向美國人民的呼籲》中首次公開了他的這一思想,為了確保拯救中國成功:

便利我們的運動,避免不必要的犧牲,防止列強各國的誤解與干涉,我們必須普遍地向文明世界的人民,特別是向美國的人民呼籲,要求你們在道義上與物質上給予同情和支持。因為你們是西方文明在日本的開拓者,因為你們是基督教的民族,因為我們要仿照你們的政府而締造我們的新政府,尤其因為你們是自由與民主的戰士。我們希望能在你們中間找到許多的辣斐德。

2018年10月13日,「豆瓣讀書」發表了一篇「鄉野村氓」所撰《書中披露的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孫中山請求美歐聯合干預》文章(見諸https://kknews.cc/history/jvnn6q.html),對於〔美〕哈雷特·阿班著,楊植峰譯《民國採訪戰——〈紐約時報〉駐華首席記者阿班回憶錄》(桂林:廣西師大出版社,2008)一書當中,揭秘孫中山曾經想改「聯俄容共」為「依美附歐」一事加以描述+評論,以下臚列該文要點(粗秀體為筆者轉):

——作者阿班是在華12載的《紐約時報》首席記者,也是美國政府的編外情報員,他巧妙地周旋於中、日、美、蘇等國高層之間,挖掘獨家新聞與內幕,情節如間諜電影般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抗戰勝利後的日俘審判真相,以及孫中山晚年拋棄蘇聯拉攏歐美的意圖等等歷史謎團皆在本書中曝光。

——孫中山一生的革命事業屢起屢仆,及至晚年,愈發希望能借助列強的力量,組織北伐,以武力統一中國,完成革命事業。他曾多次請求美國及歐洲國家予以援助,均遭拒絕。「有一陣子,他曾以為日本或許能成為中國的摯友,在他看清了日本的野心及用心以後,他的幻想破滅了。」於是,他轉而請求俄國人,馬上得到了響應。接下來的事情眾人皆知:孫中山提出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政策;接受俄蘇指導;共產黨加入到國民黨;俄蘇派出大批人員顧問擔任政治與軍事顧問(鮑羅廷乃為其中為首者);並持續不斷地由海參威向廣州提供軍援——如阿班所見:「每周總有三艘到八艘破舊不堪的蘇聯貨船駛入珠江,卸下步槍、大炮和彈藥,供應國民黨。」 

筆者於此稍微岔開主題解釋二事:

(一)在王柏齡或者鄧演存筆下,北伐之前,俄羅斯軍火船僅僅來過一次或者數次。現在看來,應以阿班所述頻率「每周三艘到八艘」為準。但是此一頻率應僅發生在1926年3月(阿班當月到穗)初至7月初,湖南唐葉戰爭爆發,廣州北伐誓師以前兩三個月,此前不會多達「每周三艘到八艘」,猜測最多應是平均每季一到兩艘。

另外,根據黃修榮主編、馬貴凡主譯《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四卷《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6—1927)》(下)「人名索引」介紹:「安德烈契克,A.C. (1895—?)……1926至1927年為交通人民委員會部部務委員。1927年6月起到中國出差」(515頁),筆者推論,1927年6月,「四一二」事變已發生,「七一五」事變待發生,安德烈契克來華出差應與秘密開闢「陳濟棠協蘇濟共粵北武庫」密切相關。

(二)辣斐德,今譯拉法耶特,法國貴族,第一個志願參加美國革命的法國人,在約克鎮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英軍。1789年出任法國國民軍總司令,起草《人權宣言》和製定三色國旗,成為立憲派的首腦,風雲一時。1830年再次出任國民軍司令,參與建立七月王朝。由於參加了美國獨立戰爭和經歷了法國大革命。被稱為兩個半球的英雄。美國參加一戰,曾喊出一個著名的口號:「拉法耶特,我們來了! 」

回到正題。經阿班於其書中21—22頁確證的事實如下(鑒於這段歷史鮮人為知,筆者將之全文錄下。粗秀體為筆者轉):

一開始,孫中山便希望美國及英國承認他的政府是中國合法的政府,並援以資金及軍備,助他以武力統一中國。但每次與兩國打交道,都遭到斷然拒絕。於是他轉向俄國求助,馬上得到響應。

到1923年年底,孫醫生開始警覺了。經過國民黨內中國共產黨員的推動,國民黨被全力推向極左。莫斯科中山大學的數百名中國籍畢業生,試圖把中國的這場革命融入世界範圍內的共產主義革命計劃中。孫中山由此感到,中國未來的地位和福祉,可能要服從莫斯科的反帝總體構想了。

適逢美國駐華公使舒爾曼博士於1923年年末訪問廣州。孫中山絕望之下,要求與他見面,並舉行了秘密晤談。孫中山要求舒爾曼博士請華盛頓出面,與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及其他較小的條約國溝通,看各國是否願對中國作聯合干預,為期五年。

孫中山提出,他可以發表正式倡議,邀請此項干預,並願意盡餘生之力,投身宣傳工作,勸導中國人與這場干預合作。

他預先提出了詳盡設計,考慮了所有細節。他要求被請的國家聯合出兵佔據各省首府,並對鐵路、河流、港口、電報實行軍管。他要求美歐各國派出大量軍事專家、鐵路專家、金融專家、水利工程師、公共健康行政人員、教育專家及其它顧問,來華工作五年。他要求行政專家們不僅要幫助組建一個可運作的中央政府,還要在中國的18個行省組建高效的地方政府。

他的想法是,在這五年裡,外國軍事力量可幫助鎮壓軍閥及土匪,中國可在和平與秩序中真正獲得新生。他提議,至保護期的第五年初,中國必須舉行全國及各省的選舉,然後各國將權利逐步轉移給中國人民自己選出的領導人。

對於這項提議,華盛頓並不熱情,不過還是與歐洲的幾個大國作了溝通。同樣的,歐洲各國無一對此做過嚴肅考慮。一次大戰結束時,各國曾在西伯利亞地區作過聯合干涉,結果遇到了極大的艱難險阻。顯然,這使各國一聽到類似的計劃便膽寒。而且,即使政府有興趣,當時的美國國會和英國議會看到任務如此龐大,也絕不可能批准。

在1923年,面對各國如是扶持中國的舉動,日本最多祇會發出無力的口頭抗議。假如這一保護計劃成功,「九一八」事變肯定不會發生。遠東的歷史,甚或世界的歷史,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

1925年1月,在死前兩個月,孫中山再次作出同樣的懇請,還是徒勞。

上引「鄉野村氓」對此引以為憾。他說:「孫中山的這一請求,類似於後來聯合國安理會常用的「託管」,如果能實行,對四分五裂、戰亂不斷、積貧積弱的中國而言,不啻為一種理想辦法。」筆者不禁要問:今後是否也「不啻為一種理想辦法」,甚或不啻為「唯一一種辦法」?

孫氏意欲借助美歐之力統一中國、實現民主的想法,也曾稍微——絕非和盤——向鮑羅廷等共產國際派華代表托出,立即遭到他們的嘲笑,認為孫氏此想無異於與虎謀皮,未識穿資本家代理人假民主真面目。在近年公布的「蘇聯與中國革命」檔案裡,讀者可以不難找到幾處上述「透露」和「嘲笑」的記錄,筆者故爾於此不贅。

筆者認為,孫氏陽行聯俄容共,陰謀依美附歐,顯而易見是一「以夷制夷」計謀,就像女人或者男人冀圖得到異性A的歡心,卻會假裝向異性B獻媚一樣;三十六計中的「欲擒故縱」、「圍魏救趙」就是這個意思。「軍政—訓政—憲政三步曲」於此變成了「挾洋—託管—自治三部曲」!孫氏這一「經託管建民主」計劃並無任何事成之後割讓領土、讓渡國權具體內容,由此可以推論:以前他欲以領土、國權換列強援助的想法祇是口說,祇是誘餌。事實上,連被請的列強政府也不相信孫氏的空頭支票。孫氏向俄蘇求助,目的僅在於借盟制霸,統一中國,並非引進共產制度。他向俄蘇拋出的誘餌,無論真假,乃是「符合非帝國主義俄國利益的東西」〔見諸黃修榮主編、馬貴凡主譯《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第一卷《聯共(布)、共產國際與中國國民革命運動(1920—1925)》(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146頁〕。

孫氏此一「經託管建民主」計劃可能會被國中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斥為喪權辱國之舉,但是,日本戰後不是實際上經由美國「託管」,成功建立起了民主政體、法治國度、自由經濟、人權保障了嗎?沒有美國「託管」,日本自己能夠根除軍國主義,能夠成就鳳凰涅槃嗎?西德戰後重拾複魏瑪時期民主傳統,不也是在美國「託管」之下獲得成功?日、德兩國成了美國的殖民地了嗎?此外,美國戰後不是讓其殖民地菲律賓獨立了嗎?美國不是沒有通過出兵朝鮮、越南而佔領它們嗎?此不正是對於古代中國「周邊止暴制亂」政策「先行出擊後作回撤+天朝無意取彼領土」的發揚光大嗎?國同此心啊。

既是是清王朝的改革派政治家,又是滿洲國的建國參與者(曾出任滿洲國國務總理)的鄭孝胥,曾於1920年代跟溥儀提過一個「三共論」:「大清亡于共和,共和將亡於共產,共產則必然亡於共管。」其實施計畫乃是:先通過日本建立一個政權,然後積極推動國際列強共管。後來發現實權落在日方,於是起而反對日本國對於滿洲國的控制,因此惹惱了日本人。被脫離政治之後,鄭氏受到日方憲兵隊嚴厲監視,1938年於新京(今長春)暴卒,疑被日方毒殺。

有位智者說過一句醒世恆言:「馬克斯·韋伯曾經說過:一個國家政治上的缺點,會變成國民性格的缺點。傳統凝固社會根本不可能被改變,因為它是一個立方體,它翻倒時,只是換了個面。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在本質,都與原來的一個樣。 」

近代以來,清王朝攝政老佛爺、德意志總理希特勒、蘇共總書記史達林、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共產黨主席毛澤東……雖然不曾稱帝,但是他們的專制程度、殘暴程度,較之古今各國皇帝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如要譴責鄭氏擁護復辟,則需一視同仁地譴責普京等人廢除任期制度。擁護一黨專政、一人專政,乃與擁護帝制、擁護復辟大同小異。「大清亡于共和,共和將亡於共產,共產則必然亡於共管」,如今看來「不幸」而言中,正在變為現實——罰稅、撤資、制裁、引渡、防諜、遏制、護臺、挺港、挺疆、挺藏就是共管的開端「共遏」。好在美國一向不是當初日本!

 

鄭孝胥       清朝曾託美人浦安臣代管本朝外交

美軍戰後駐紮日本最高峰時期人數達46萬以上,據此推算,和平期孫中山託管案得需要美駐軍34萬,平均每個省級行政區(如今劃分)駐軍一萬。否則,類似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阿富汗那種戰後亂局——「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極有可能在中國出現。今天,美國駐華軍費,可用中國購買美國國債來抵。

李郁於其所撰《悼念李慎之先生》一文中,透露李慎之:「在1979年陪鄧小平訪美時,曾問鄧小平為甚麼要開放而且主要是向美歐開放,鄧小平講那些跟著美國的國家地區都富強了。」這不是一種仰慕美國嗎?2016年,美國第二大移民來源國為中國,總人數達到2716548人,約272萬人。2010年至2016年期間,約共55萬中國人移民到美國,增長率為25%。第一名為墨西哥。中國移民美國之人大多屬各界精英及其家屬,其中不乏退休官員、老營之後。中國退休官員扎堆在美安享晚年已經成為民間議論熱點。根據美國博士學位權威調查機構公佈:2018年共有6182名中國人獲得學位,接近八成欲留美國,這不是某種形式的「私家託管」嗎?

美英出兵朝鮮和中國抗美抗英援朝,法美出兵越南和中國援越抗法抗美,已經不屬「先生—學生」軍事對抗範疇,而屬「西方—東方」軍事對抗範疇。有人喜歡將中國北南出兵出援軍事對抗西方諸國,類比清末拳亂之時慈禧向世界諸國宣戰之舉。其實不然!別的不說,光是前者打贏了援贏了,後者打輸了求和了,就是天壤之別。在兵言兵,可別以文解兵。

 

孫中山青銅像

 

 

蔣經國

張君勱,中華民國憲法之父。雖與中共人士關係良好—— 1946年,他59歲生日時,周恩來送過他一塊「民主之壽」的壽匾,但是反對中國實行共產主義。不滿蔣介石未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從理論到行動,張君勱對中國走向民主所作貢獻,遠大於胡適之。嗚呼!國人上至公知精英,下至販夫走卒,均成買櫝還珠之輩。

西方殖民主義者在亞洲、非洲和美洲推行殖民擴張之時,乃是受到本國政府支持、控制。西方殖民主義者向外移民,往往伴隨著殺戮和掠奪、捕捉和販奴、滅國和攫土。他們在別國建立殖民政權;把大量財富運回本國。他們乃是對應於「賣國賊」的「盜國賊」。然而,西方國家的「民主之父」、「公民社會」對其祖先上述罪行揪住不放了嗎?西方民眾因此否認了民主國家的合法性了嗎?華盛頓、杰斐遜、門羅、林肯等美國開國之父、早期總統不都是或者曾是蓄黑奴主嗎?「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結局好,一切好」:這對當代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有著巨大昭示意義;當白人後代某位代表為祖先罪行下跪道歉時,有的生活在美國的黑奴後代卻說:「我們感謝白人販賣我們祖先,否則我們現在還在非洲受苦呢!」中共若果能夠幡然醒悟,改弦易轍,筆者相信民眾自會放棄「秋後算帳」。作為中國共老營之後的筆者於此斗膽勸說一句:龍潭虎穴,當思父母!

根據而且相信阿班所述,筆者斷言:孫氏乃為一位真心真意坐言起行民主主義的中國近代以來最為偉大、最為先進的革命家、政治家,儘管一生事業屢起屢仆。他的目標、他的奮鬥、他的思想、他的業績遠超後世所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這位民主「至聖」相比,後者多是「一抔黃土」;儘管那廝曾經百般自譽「太陽」、「舵手」,實則祇是「民王」、「民賊」而已。大陸某些跪權文人雅士、五毛販夫走卒,詆毀孫氏實質為獨裁狂、賣國賊、籍美者、淫亂徒,乃為有眼無珠、愚不可及、居心不良、潑墨民主。

後來,蔣經國在臺灣實現了孫氏的理想,他可被稱為中國近代以來推廣民主的「亞聖」。那麼,「三聖」、「四聖」……該會是誰?

五、順勢為民主先驅孫中山辯解三題

其一,袁世凱敵視國會,暗殺宋教仁;蔑視國會,擅自大借款,方才引起「二次革命」,後又開除國民黨籍議員,怎麼能推出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是想以獨裁制代替民主制呢?怎麼能估出袁世凱後來會以內閣制代替總統制呢?孫氏不是因其蓋世之功而被18省代表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嗎?

其二,又有人說孫文黃興並無策動武昌起義。但是能說同盟會沒有策動嗎?毛澤東有沒策動南昌起義?沒有,但是能說共產黨沒有策動嗎?為何武昌起義新軍領導孫武要把自己的名字由孫葆仁改為孫武,謊稱自己是孫文的弟弟呢?武昌起義當日深夜,時在保定的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的六弟何貫中,組織李濟深等人,將清軍南下唯一通道之上的漕河鐵橋炸毀。這不僅極大支援了武昌起義新軍接下來的軍事行動,而且還為全國各地回應起義贏得了寶貴時間。

其三,孫氏1924年8月30日在國民黨中央全會最後一次會議上的講話這樣說過:

我們甚至連黨都統一不起來,就更談不上國家了!黨員應絕對服從自己的領袖和他的領導,因此我們在過去組織了中華革命黨,那時每一個黨員都要宣誓,但後來表明,宣誓歸宣誓,黨員根本不尊重我的指示。我們的同志,還有我們的軍隊祇有當命令對他們有利時才服從,反之往往拒絕服從。如果所有的國民黨員都這樣,那我就拋棄整個國民黨,自己去參加共產黨。(見諸前引黃修榮主編、馬貴凡主譯書,526頁)

確實如此,在筆者看來,同盟會→國民黨在大陸期間,既缺民主性,又缺集中性,既缺組織性,又缺紀律性。無怪乎托洛茨基1927年4月15日這樣描述國民黨:

國民黨形式上有30萬黨員。政府官員入黨是「出於工作考慮」。它的組織是極其散漫的。沒有一個人能夠準確地說出黨的基本單位是甚麼,或黨從哪裡開始,在哪裡結束。一般黨員對其領袖的政策的影響是十分微弱的,中央委員會具有無限的權力,但同時,它在政治上是極其靠不住的。〔見諸《托洛茨基論中國革命》,施用勤譯(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11),180頁〕

筆者要問那些聲稱「孫氏要求黨員宣誓效忠自己一事,暴露了其具獨裁傾向」的自稱屬於民主派的大陸公知:在國民黨,他已是最高領導,入共產黨,他卻得叨陪末座;他僅臨政而不臨軍,將朱慶瀾移交予其20營省軍交程璧光、陳炯明統率,這樣的人會有獨裁之癖嗎?天理良心!

筆者大有理由懷疑此一逆潮乃由某方暗藏學界代理掀起,意在傳達:孫中山都獨裁,中國咋能民主?中國國情所限,民主派死心吧!

2019年10月22日,有一男子跳進南京中山陵園孫中山墓室,抱著孫中山的漢白玉臥像嚎啕大哭。此事說明孫氏至今仍然深得民心。筆者為此作詩一首如下,孤平孤仄,還請方家原諒則個:

男兒撫棺哭國父,淚珠顆顆淌民心。

豈祭民國失大陸,乃悲孫魂失訊音。

輿情矯史已過正,錯認孫規蔣續行。

劍拔弩張中美盟,民主立國良機罄。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