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國命運對香港抗爭的啟示
作者: 蔡詠梅

熱點新聞

更新於︰2020-05-25 Print Friendly and PDF

2003年香港50多萬人冒著酷熱,走上街頭反對23條國安法,最終迫使惡法流產,成功捍衛了香港的自由。但17年過去,面對始終不屈不撓的香港人,無計可施的北京習近平政權竟悍然直接出手,撕毀自己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和自己主導制定的基本法,繞過香港立法會,由北京立法直接在香港實施旨在扼殺香港百年自由的國家安全法。

面臨香港自開埠以來這一最大危機,香港人該如何辦?

消息傳出,「一國兩制死亡」、「香港完了」的憤怒、悲哀、甚至恐懼的聲音傳遍網上。但24日這一天,冒著百倍兇殘的國家鎮壓機器,冒著被拉被鎖、被毒打、被催淚彈攻擊的危險,上萬香港人再次勇敢走上街頭,再次顯示香港人不會屈服。

在消息傳出中共將強行在香港實行國安法後,香港人立即到中聯辦示威抗議,並在商場舉起《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旗幟.(蘋果日報)

我自己沒有恐懼,只有憤怒和悲哀,因為我是從更可怕的毛澤東暴政過來的人,看過更黑暗殘酷的時代,然後享受過香港40年的自由生活,知道不自由的痛苦和自由的可貴,或許會有香港人為此喪失信心,但我深信,香港不會死,即或香港這次遭受巨大挫敗,但香港一定會浴火重生。因為香港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面。在人類近代史中,很多民族很多國家所面臨的滅頂之災遠比香港慘重,但最終能夠走出歷史的黑暗,重新獲得自由。

以命運與香港最為相似的波羅的海三個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為例。

波羅的海三國是非常小的國家,即或到今天三國總人口相加也只六百一十萬人,尚不及香港人口之多。這三國陸續在二戰尾期和結束後,被強大的斯大林統治的蘇聯所兼併,喪失了完全的自由。其亡國亡族之慘烈今天的人難以想像。

蘇聯吞併三國後,開始實行蘇聯式社會主義制度,沒收私有財產,強迫實行土地國有化,並對三國展開大規模殘酷的政治迫害。1949年在斯大林的命令下,4天之內,蘇聯當局逮捕了三國九萬的農民、反抗者及其家人,指他們是「人民的敵人」,強行將他們流放到西伯利亞或關押在古拉格(蘇聯勞改營)。1951年,因為立陶宛人激烈反抗農業集體化,蘇聯又將兩萬立陶宛農民流放到西伯利亞。一些被流亡者在斯大林死後的赫魯曉夫時代才回到故國,但有些人卻死在流亡的途中以及西伯利亞的飢餓和嚴寒中,從此無法返回自己的家鄉。而最慘的是,在第一波的9萬被流放者中70%是婦女和16歲以下的兒童。

蘇聯佔領三國後還強行在文化上實行俄羅斯化,強迫使用俄語,改寫三國的歷史,推行一整套蘇聯意識形態,並將俄羅斯人大量移民到三國,試圖將原來佔多數人口的原住民稀釋成少數民族。

但在強大的蘇聯帝國殘酷統治下,三國人民從未屈服,被蘇聯佔領後,還在北歐的森林中與蘇聯打了多年的游擊戰,僅立陶宛一國就有兩萬人戰死在游擊戰中。在蘇聯佔領期間,三國很多異議人士流亡海外,成立流亡政府。到80年代後期,被蘇聯佔領已半個世紀的三國人民重新舉起被兼併前的國旗,要求獨立,於是有了香港人在去年反送中運動曾仿效的三國人民手牽手的人鏈行動。在蘇聯解體後的1991年三國終於獲得獨立,加入北約,進入歐盟,回到歐洲大家庭。

波羅的海三國50年被蘇聯極權帝國佔領,被奴役和迫害的悲慘歷史,和從不放棄希望的勇敢反抗,對今天面臨繼承蘇聯紅色帝國衣缽的中共政權鎮壓的香港人是一個啟示。

我們和波羅的海三國人民一樣,面對強權都很弱小,但我們都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面,而反人類的暴政,不論多強大,終有崩潰的一天。我們香港今天的處境遠非波羅的海三國那樣艱難,但他們能夠熬出頭,我們也能。因此不要放棄希望。

波羅的海三國命運的轉機與國際形勢的變化有關係。三國被蘇聯兼併,是因為當時蘇聯是反法西斯戰爭的盟國,西方國家對蘇聯兼併三國聽之任之。但半個世紀後,與美國同稱為超級大國的蘇聯帝國開始崩解,國際形勢的發展有利於三國,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三國因而得到最終的勝利。

而最近國際形勢也開始朝不利於中共政權的方向轉變,有人謂之新冷戰的開始。這個新冷戰是繼納粹帝國和蘇聯紅色帝國之後的第三個極權帝國中共政權與全球自由世界的對抗,香港是新柏林,香港是這個新冷戰的前沿陣地,香港人的抗爭不僅是捍衛香港人的自由,也是捍衛全人類的自由。香港人不是孤立的。因此香港人要堅持,也要有韌性,要注意策略和文宣,要凸顯香港人擁有的道德高地,要向全世界強調香港人反抗所具有的普世價值意義。

歷史的發展是難以預料的,橫行天下的強者未必就一定贏梗。今天習近平政權很橫蠻,但有當年橫掃整個歐洲的希特勒厲害嗎?但希魔最後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香港人不要絕望。香港人加油!

 

 






更多文章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開放舊網頁 每期文選 封面彩頁
版權所有,轉載文章請知會本網站 email: open@open.com.hk 告知貴網站名,何時轉載及文章題名,請說明出處(原載開放雜誌網站某年某月號)請尊重原作,請勿刪改。
Copyright © 2011 Open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